学科分类
/ 2
3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活性氧(ROS)介导线粒体途径细胞凋亡在多次七氟烷麻醉诱发新生大鼠远期认知功能障碍中作用。方法SPF级健康新生SD大鼠60只,体重12~2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20):对照组(C组)、多次七氟烷麻醉组(S组)和ROS抑制剂组(A组)。S组和A组于出生后6、7和8 d时吸入3%七氟烷2 h,C组吸入空气。A组大鼠于每次七氟烷麻醉前腹腔注射ROS抑制剂N-乙酰半胱氨酸150 mg/kg。于出生后35 d时行旷场实验评估大鼠自发活动能力,于出生后36 d时行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认知功能,水迷宫实验结束后处死大鼠分离海马组织,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海马神经元凋亡率、ROS及线粒体膜电位(MMP)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色素c(Cyt c)、裂解caspase-9和caspase-3水平。采用RT-PCR法检测Bcl-2和BaxmRNA表达水平。透射电镜下观察海马神经元线粒体超微结构。结果与C组比较,S组逃避潜伏期延长,穿越原平台次数减少,海马神经元凋亡率、ROS与MMP水平升高,Cyt c、裂解caspase-9和caspase-3、Bax mRNA表达上调,Bcl-2 mRNA表达下调,Bax/Bcl-2比值升高(P<0.05),线粒体肿胀、线粒体嵴结构断裂。与S组比较,A组逃避潜伏期缩短,穿越原平台次数增加,海马神经元凋亡率、ROS与MMP水平下降,Cyt c、裂解caspase-9和caspase-3、Bax mRNA表达下调,Bcl-2 mRNA表达上调,Bax/Bcl-2比值降低(P<0.05),线粒体肿胀及嵴结构断裂情况改善。结论多次七氟烷麻醉诱发新生大鼠远期认知功能障碍机制可能与激活ROS介导线粒体途径细胞凋亡有关。

  • 标签: 麻醉药,吸入 婴儿,新生 活性氧 线粒体 凋亡 认知功能障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2016年至2019年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胫骨pilon骨折住院患者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利用医学影像计算机存档与传输系统及病案查询系统,回顾性调查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诊治胫骨pilon骨折患者资料,分析患者性别、年龄、职业、居住地、季节、致伤原因、Rüedi-Allgöwer分型、AO分型等特征。结果共收集234例胫骨pilon骨折住院患者,男179例,女55例,男女比为3.3:l。男性患者高发年龄段为41~50岁(31.3%,56/179),女性为51~60岁(25.5%,14/55)。其中农民(43.2%,101/234)、居住地农村(70.9%,166/234)及春季发病(32.9%,77/234)占比较高。高空坠落伤(41.0%,96/234)及高能量损伤(61.5%,144/234)占比最高。Rüedi-Allgöwer分型:Ⅰ型23例(9.8%),Ⅱ型90例(38.5%),Ⅲ型121例(51.7%)。高发类型:男性为Ⅲ型(58.1%,104/179)、女性为Ⅱ型(16.4%,9/55)。AO分型:43B型131例(56.0%),43C型103例(44.0%);女性43B型占比(67.3%,37/55)较男性高(52.5%,94/179)。43B型骨折中43B3型骨折(43.5%,57/131)、43B3.3型(75.4%,43/57)居多,43C型骨折中43C3(74.8%,77/103)、43C3.3型(51.9%,40/77)骨折居多。2016至2019年胫骨pilon骨折分别为44例、55例、65例、70例。结论近四年胫骨pilon骨折患者呈逐年增加态势,春季多发,农民及居住在农村患者居多,高发年龄为41~50岁,Rüedi-Allgöwer分型Ⅲ型及AO分型B型为骨折高发类型。

  • 标签: 流行病学 性别因素 年龄因素 pilon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确定超声引导下罗哌卡因股神经阻滞感觉运动分离半数有效浓度。方法择期全麻下膝关节镜手术患者,年龄18~64岁,BMI 18~30 kg/m2,性别不限,ASA分级Ⅰ-Ⅲ级。超声引导下行股神经阻滞,定位成功后注入罗哌卡因22 ml,初始浓度为0.50%,相邻浓度比值为1.1,阳性反应为感觉阻滞,运动未阻滞;阴性反应为感觉和运动均阻滞,若出现阴性反应,则下患者采用低级浓度,若出现阳性反应,下患者采用高级浓度。采用probit法计算超声引导下罗哌卡因股神经阻滞感觉运动分离半数有效浓度及其95%可信区间。结果超声引导下罗哌卡因股神经阻滞感觉运动分离半数有效浓度为0.186%,95%可信区间为0.155%~0.205%。结论超声引导下罗哌卡因股神经阻滞感觉运动分离半数有效浓度为0.186%。

  • 标签: 酰胺类 股神经 神经传导阻滞 剂量效应关系,药物 超声检查
  • 作者: 田甜 肖玮 王强 申乐 侯志勇 马利杰 王治乾 王宁 尹春琳 王秀丽 薛张纲 王天龙 黄宇光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12-19
  • 出处:《中华麻醉学杂志》 2021年第10期
  • 机构: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麻醉手术科,北京 100053,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医院麻醉科 710061,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 100730,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骨科,石家庄 050017,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心脏内科,石家庄 050017,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北京 100053,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心脏内科;北京 100053,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麻醉科,石家庄 050017,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麻醉科,上海 200032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七氟烷大鼠离体海马神经元程序性坏死影响及其与兰尼碱受体关系。方法原代培养SD大鼠胎鼠海马神经元,培养7 d时,以5×105个/ml细胞密度接种于培养孔(100 μl/孔)或培养瓶(3 ml/瓶)中,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24):对照组(C组)、七氟烷组(S组)和兰尼碱受体拮抗剂组(R组)。C组常规培养,R组加入兰尼碱受体拮抗剂丹曲林,终浓度为3 μmol/L,30 min后将S组和R组细胞放置于含2%七氟烷培养箱中,37 ℃培养5 h。收集细胞,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神经元形态,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胞浆游离钙离子浓度([Ca2+]i),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兰尼碱受体和磷酸化人混合系列蛋白激酶样结构域(p-MLKL)表达,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表达,计算程序性坏死率。结果与C组比较,S组和R组神经元[Ca2+]i升高,兰尼碱受体和p-MLKL表达上调,程序性坏死率升高(P<0.05);与S组比较,R组神经元[Ca2+]i降低,兰尼碱受体和p-MLKL表达下调,程序性坏死率降低(P<0.05)。C组神经元形态未见明显异常,S组神经元胞体皱缩,突起断裂及突起间网络稀疏;R组神经元胞体圆润,形态接近正常。结论七氟烷可导致大鼠离体海马神经元程序性坏死,其机制与其上调兰尼碱受体表达,导致钙超载有关。

  • 标签: 麻醉药,吸入 海马 神经元 坏死 兰尼碱受体钙释放通道
  • 作者: 贺恬怡 吴川 王强 申乐 侯志勇 马利杰 王治乾 王宁 尹春琳 王秀丽 薛张纲 王天龙 黄宇光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12-19
  • 出处:《中华麻醉学杂志》 2021年第10期
  • 机构: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麻醉科,石家庄 050051,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 710000,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 100730,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骨科,石家庄 050051,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心内科,石家庄 050051,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重症医学科,北京 100053,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心内科,北京 100053,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麻醉科,上海 200032,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麻醉手术科,北京 100053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胫骨平台骨折合并髁间棘骨折术后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6月期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创伤急救中心收治并符合纳入标准63例胫骨平台骨折合并髁间棘骨折患者资料。男43例,女20例;年龄为18~66岁,平均43.9岁。按胫骨平台骨折综合分型:简单骨折27例(Ⅰ型20例,Ⅱ型7例),复杂骨折36例(Ⅲ型16例,Ⅳ型17例,Ⅴ型1例,Ⅵ型2例)。可能影响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评分12个相关因素进行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患者性别、年龄、职业、骨折类型、医疗付款方式、致伤原因、手术方式、康复起始时间、术后是否安装支具、受伤至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髁间棘骨折块是否游离),筛选出主要相关因素。结果63例患者术后获6.0~7.1个月(平均6.1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HSS评分为45~100分,平均92.4分。不同骨折类型患者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髁间棘骨折块游离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相比,游离患者HSS评分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单因素分析中P<0.25个变量(年龄、骨折类型、医疗付款方式、住院时间、髁间棘骨折片是否游离)与HSS评分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只有骨折类型和髁间棘骨折块是否游离膝关节功能恢复有显著影响。回归方程为:Y=125.591-7.790a-17.277b(Y表示HSS评分,a表示骨折类型,b表示髁间棘骨折块是否游离)。结论胫骨平台骨折综合分型Ⅰ、Ⅱ型(简单骨折)短期随访预后较好,综合分型Ⅲ、Ⅳ、Ⅴ、Ⅵ型(复杂骨折)预后较差。对于膝关节侧位X线片中髁间棘骨折块游离患者,建议进行复位固定,骨折块未游离者不予处理。

  • 标签: 膝关节 预后 流行病学因素 胫骨平台骨折 髁间棘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基于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下骨盆骨折围手术期康复措施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纳入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急诊收治入院行手术治疗114例骨盆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57例,男42例,女15例;年龄18~77岁;患者采用初步建立基于ERAS理念围术期康复途径进行治疗,阶段性调整康复计划;对照组57例,男40例,女17例;年龄17~70岁;患者围手术期采用常规骨盆骨折康复措施,即术后院内会诊-康复医师指导模式。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6、12、24周骨盆Majeed评分、Barthel指数,以及术后12、24周早期疼痛程度、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结果共105例患者完成随访,时间151~254 d(平均177 d),其中试验组55例,对照组50例。两组患者术前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后2、6、12、24周试验组患者Majeed评分[(44±13)、(67±16)、(86±14)、(98±7)分]和Barthel指数(57±13、79±16、95±8、100±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35±16)、(51±16)、(73±14)、(91±12)分和(45±19、67±18、86±12、98±4)],术后12、24周试验组患者SF-36评分[(129±15)、(141±6)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14±15)、(131±1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2、24周疼痛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骨盆骨折治疗相比,基于ERAS理念围手术期康复途径可以改善骨盆骨折患者早期功能,有助于患者尽早恢复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 标签: 骨盆 骨折 加速康复外科 骨科康复 随机对照试验
  • 简介: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严峻,虽定程度上限制了人员流动,但仍不可避免骨折患者、尤其低能量损伤老年患者来医院就诊。在此特殊时期,创伤骨科医师应如何在常规诊疗方式中结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做好创伤患者围手术期管理,选择合理术式及麻醉方式,对于患者预后及疫情防控至关重要。在做好诊断、治疗、护理、康复等流程同时,医务人员如何做好自身防护,避免出现聚集性传播,也是必须要面对问题。该文从创伤骨科医、护、患三者出发,结合多学科综合干预模式,当前疫情期间如何做好创伤骨科患者防治工作进行简要阐述。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骨科 创伤和损伤 医务人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骨中下段骨折后内/外翻畸形愈合膝关节应力分布与接触面积影响生物力学研究。方法选取正常成年男性志愿者,进行下肢CT薄层扫描和膝关节MRI成像,利用Mimics软件将CT和MRI图像配准后进行三维重建,建立个正常下肢模型。在正常模型基础上骨和软组织进行位置调整,分别建立股骨中下段骨折残留3°、5°、10°内/外翻畸形愈合模型。然后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中计算畸形愈合膝关节内外侧间室von Mises应力与接触面积。结果成功建立了正常人下肢及膝关节模型,其形态结构基于下肢CT和MRI重建,与真实膝关节高度相似,并在其基础上建立了股骨远端1/3内/外翻畸形愈合模型。正常中立位内侧胫骨软骨接触面积与最大应力244.36 mm2,0.64 mpa,外侧则是196.25 mm2,0.76 mpa。与正常中立位相比,随着正常中立位至股骨内翻角度10°,内侧胫骨软骨接触面积与最大应力增大至264.61 mm2,1.16 mpa,相应胫骨平台外侧逐渐减小至31.32 mm2,0.35 mpa。而随着正常中立位至股骨外翻10°,内侧平台软骨接触面积与最大应力逐渐减小至24.58 mm2,0.27 mpa,外侧胫骨软骨则逐渐增大至215.46 mm2,2.08 mpa。与正常中立位模型对比时,内侧软骨下骨应力,半月板应力大小与分布范围随着内翻程度增大逐渐增大,随着外翻程度增大逐渐减小。外侧软骨下骨与半月板变化趋势则与之相反。结论股骨内外翻畸形膝关节间室接触面积和应力分布有明显影响。股骨手术应尽力避免残留内外翻畸形,应早期治疗避免膝关节周围结构损伤,进而延缓膝关节炎进展。

  • 标签: 骨折,畸形愈合 股骨 膝关节炎
  • 简介:摘要2019年12月湖北省武汉市出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其病原体为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随后全国各地陆续发现了越来越多疑似或确诊患者。中国已采取了空前严格隔离和封闭管控措施来防止疫情蔓延。目前骨科门诊仅可收治已经排除COVID-19患者,但创伤骨科仍收治需紧急手术开放性骨折或合并严重创伤COVID-19患者。因此,第时间做好2019-nCoV感染筛查和管理工作,并做好参与紧急救治医护人员防护工作COVID-19疫情防控期间创伤骨科医师面临严峻挑战。笔者根据疫情防控期间此类患者特点及相关诊治经验,编写COVID-19疫情期间创伤骨科手术患者诊疗及感染防控策略。

  • 标签: 冠状病毒感染 肺炎 骨折 外科手术 综合预防
  • 简介:摘要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创伤骨科患者主要并发之一,严重DVT甚至会影响动脉供血,出现相应肢体供血不足。若发生血栓脱落可并发肺栓塞,病死率较高。临床上下肢骨折患者DVT治疗和康复策略均有其特殊性。创伤骨科患者并发DVT已经引起广泛关注与研究,预防和治疗DVT最佳措施也在不断发展。近年来国内外陆续更新了系列血栓防治指南,但临床上对于不同创伤骨折患者DVT防治方式仍有不少疑惑。因此,笔者在总结国内外最新循证医学证据和广大专家临床经验基础上,针对创伤骨科患者DVT临床诊疗和预防方案进行总结,就下肢DVT诊断、评估、治疗及预防措施等方面制订本共识,为创伤骨科患者下肢DVT处理提供套适合我国国情且简便易行方案,以期改善患者预后,提高其生活质量。

  • 标签: 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 共识
  • 简介:摘要骨盆、髋臼骨折常继发于高能量损伤,损伤后骨折类型复杂多样,其治疗骨科医师棘手难题,也是近些年研究热点。近年来,学者们骨盆髋臼研究从骨折分型、临床治疗及预后等方面不断进行探索,使骨科医师骨盆、髋臼骨折有了全新认识。尤其在诊治理念、损伤严重程度判断、治疗方案决策、内固定器材与微创技术研发等方面已接近国际水平,有效降低严重骨盆、髋臼骨折病死率、缩短治疗周期、改善治疗效果,提高了我国创伤骨科整体水平。笔者骨盆、髋臼骨折治疗理念、分型方法及手术治疗等几个方面的创新进行述评,旨在与骨科同仁分享当前主流治疗理念和创新性手术治疗策略。

  • 标签: 骨盆 髋臼 骨折固定术,内
  • 作者: 张英泽 王海程 陈伟 朱燕宾 丁凯 侯志勇 张奇 王娟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7-24
  • 出处:《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21年第06期
  • 机构: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创伤急救中心,河北省骨科研究所,河北省骨科生物力学重点实验室,石家庄 050051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骨科智能器材重点实验室,石家庄 050051 中国工程院,北京 100088,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创伤急救中心,河北省骨科研究所,河北省骨科生物力学重点实验室,石家庄 050051,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创伤急救中心,河北省骨科研究所,河北省骨科生物力学重点实验室,石家庄 050051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三角支撑固定接骨板系统与动力髋螺钉(DHS)固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生物力学性能。方法选取816具男性股骨标本,死亡年龄平均为51.9岁。将8股骨左、右两侧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n=8):制作AO分型31-A1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模型,实验组采用三角支撑固定接骨板系统固定,对照组采用DHS固定。然后将标本固定于生物力学试验机,以10 N/s速度加载至400 N。记录并比较两组模型整体形变、16个选取位点应变值和循环实验结果。结果在400 N载荷下,实验组和对照组模型整体形变分别为(0.31±0.13)、(0.49±0.21)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56,P=0.023)。实验组股骨颈前、前方骨折线上、前方骨折线下外侧、前方骨折线下中间、前方骨折线下内侧、前方固定螺钉根部、股骨颈内侧骨折线下方、股骨颈后、后方骨折线上外侧、后方骨折线上中间、后方骨折线上内侧、后方骨折线下、后方固定螺钉根部上方、后方固定螺钉根部下方、股骨干后平行于固定螺钉、股骨干前平行于固定螺钉位点应变值分别为-244.90、13.16、-71.77、-124.38、-366.89、121.62、-10.94、-166.00、-54.93、-367.38、-608.93、-69.09、326.50、133.14、52.97、-185.82,对照组分别为-24.62、-40.39、-36.99、-120.97、-486.38、99.20、35.36、-205.67、-74.30、-566.01、-1 085.40、-77.41、334.34、114.08、38.50、-235.74。对照组1具标本加载1 759次时出现内固定失败,实验组无具标本内固定失败。结论对于股骨转子间骨折,三角支撑固定接骨板系统固定较DHS固定整体形变小,更符合正常股骨生物力学传导特性。

  • 标签: 髋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内固定器 生物力学 三角支撑固定
  • 简介:摘要骨盆骨折多为高能量损伤,有较高神经损伤率,包括腰骶丛损伤和马尾损伤。由于骨盆骨折合并神经损伤后无论手术与否,均有50%神经功能可自行恢复,所以是否早期手术探查存在较大争议。另外,从前路探查还是后路探查意见也不致。骨盆骨折合并神经损伤既需明确其损伤机制、神经损伤性质,又需清晰认识神经损伤定位和定性诊断。因此,患者入院后需进行详细查体,同时结合骨盆X线、CT及磁共振神经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neurography,MRN)等影像学表现,明确判断神经损伤性质,以制定出针对性治疗方案。般来讲,马尾损伤多见于骶骨"H"形骨折,骶管形成压迫占位,需采用后入路复位骶骨骨折,减压骶管;而对于骶前压迫造成腰骶丛损伤需从前路进行骨折复位、神经减压处理,以达到理想治疗效果。

  • 标签:
  • 简介:摘要髋臼典型杵臼关节,其生理作用为连接躯干和下肢。髋臼人体力学传导、维持正常活动重要结构,其位置较深、周围结构复杂。髋臼骨折多由高能量损伤造成,发生骨折后其做出迅速明确分型诊断及相应处理成为许多创伤骨科医师面临大难题。目前,髋臼骨折分型方法复杂多样,许多传统分型方法存在难以理解、不能直观反映骨折形态、学习曲线较长和不能决定治疗、指示预后等不足。笔者重点对传统髋臼骨折分型方法进行梳理,近二十年新提出分型方法进行总结分析,并参阅相关文献客观阐述其优缺点,以期能加深创伤骨科医师髋臼骨折认识。

  • 标签: 髋臼 骨折 分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模拟高处坠落伤和交通伤两种受伤模式,了解和验证胫骨平台Hoffa骨折损伤力学机制。方法选取下肢膝关节标本10具,男6例,女4例;年龄42~65岁,平均57.4岁。平均分为高处坠落伤组和交通伤组,每组5例,分别模拟高处坠落伤和交通伤两种受伤模式。试验后,伸直位行膝关节标准正、侧位X线和CT扫描检查,观察是否骨折、骨折部位和骨折线走行。结果6例成功模拟出胫骨平台Hoffa骨折,4例未能模拟出,失败原因包括股骨骨折、胫骨平台其他类型骨折。模拟高处坠落伤成功3例骨折中,骨折线均位于后内侧,分别累及胫骨平台后1/3、2/5和1/2,骨折线与冠状面成角分别为21°、19°和12°,1例在X线片不显示骨折,在CT上显示出后内侧骨折;模拟交通伤成功3例骨折中,骨折线分别累及胫骨平台后侧1/6、1/4和1/3,骨折线与冠状面成角分别为47°、56°和63°,1例在X线上无明显骨折征象,CT显示冠状面骨折。结论本研究首次证实了高处坠落伤和交通伤均可导致胫骨平台Hoffa骨折,但骨折累及范围和骨折形态有明显差异。X线片不足以完全诊断该类型骨折,提示有明确膝关节屈曲和轴向暴力损伤史者,应常规行CT扫描以减少漏诊和治疗不足情况发生。

  • 标签: 膝关节 生物力学 标本制备 胫骨平台骨折 Hoffa骨折 受伤机制
  • 简介:摘要胫骨平台骨折膝关节常见急性创伤之一,目前关于其分型和治疗研究广泛,微创治疗已经成为胫骨平台骨折研究热点和主流方向。根据300余例胫骨平台骨折微创治疗结果,提出核心负重区概念,即膝关节在运动常态下,如步行和中等强度跑步,胫骨平台负重区域。1名男性健康志愿者进行膝关节薄层CT扫描,进行三维有限元建模。结果显示,在行走状态下载荷为体重2倍,胫骨内、外侧平台核心负重区面积分别为389mm2和363 mm2,分别占内、外侧胫骨平台总面积33.2%和42.9%;在中等强度跑步状态下载荷为体重4倍,胫骨内、外侧平台核心负重区面积分别为418 mm2和406 mm2,分别占内、外侧胫骨平台总面积35.6%和48.0%。据此,将胫骨平台骨折分为核心负重区骨折和非核心负重区骨折,两种类型骨折治疗策略有着显著区别:对于核心负重区骨折,复位要求更高,因骨折累及越靠近核心区,越力求解剖复位;相反,对于非核心负重区,则可以适当放宽复位要求,甚至在部分病例,如单纯撕脱骨折、边缘型骨折、部分胫骨平台Hoffa骨折,可采取保守治疗。总之,在临床诊疗中,骨科医生应重点评估核心负重区骨折,有针对性选择复位和固定方法,有的放矢,推动胫骨平台骨折治疗更加精准化、微创化、个体化。

  • 标签: 胫骨平台 骨折 创伤 核心负重区 微创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