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辅助免疫治疗联合化疗后手术治疗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可行性及早期疗效。方法2019年9月至2020年1月,6例患者确诊为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接受了2周期新辅助化疗联合抗PD-1免疫治疗,新辅助治疗后进行了外科手术,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并分析。结果6例患者中5例在新辅助治疗期间出现不良反应,给予对症处理后好转。患者主要病理缓解(MPR)率为50%(3/6),其中1例达到病理完全缓解(pCR)。6例均手术顺利,术后仅1例出现疑似的微小支气管胸膜瘘。结论初步数据显示新辅助免疫治疗联合化疗治疗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具有较满意病理缓解率,且无严重不良反应,不增加手术风险,较为安全,但其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Lewis肺癌动物模型(Lewis模型)探讨T细胞和肿瘤浸润树突状细胞的分布和浸润情况在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中的作用。方法实验性研究。采用42只C57BL/6小鼠建立Lewis模型,并随机分为T细胞组、肿瘤浸润树突状细胞组和对照组,每组14只。各组分别回输CD4+CD8+Treg细胞、肿瘤浸润树突状细胞和等量PBS,于1、5、9、13、17、21 d,用游标卡尺测量瘤体最长直径和最短直径,计算瘤体积,并记录小鼠的生存状态;流式细胞技术检测肿瘤微环境中CD4+、CD8+T细胞和肿瘤浸润树突状细胞的水平;HE组织染色技术判明肺部转移性肿瘤结节。结果3组小鼠肿瘤体积均有增长,且T细胞组>TIDC细胞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流式结果显示,Lewis模型的效应和记忆效应CD4+ CD8+T细胞和肿瘤浸润树突状细胞在总淋巴细胞中的比例,T细胞组高于对照组和肿瘤浸润树突状细胞组,肿瘤浸润树突状细胞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回输CD4+CD8+Treg细胞及TIDC细胞后,小鼠肺部转移性肿瘤结节数量显著增多,T细胞组>肿瘤浸润树突状细胞组>对照组。分别为T细胞组(4.47±0.68)个,TIDC组(2.43±0.46)个,对照组(1.72±0.32)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Lewis肺癌生长速度可能与CD4+CD8+Treg细胞和肿瘤浸润树突状细胞的分布情况有关,其分布程度越高,肿瘤生长越快。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女性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与原发性骨质疏松(POP)的关系。方法收集2015年12月至2019年4月在重庆三峡中心医院健康体检≥65岁女性788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骨量状况分为三组,其中骨量减少组242例,骨量正常组206例,骨质疏松组340例。分别记录身高、体质量、左侧股骨颈骨密度(BMD)及T-值、体质量指数(BMI)、NLR、亚洲骨质疏松自我评估工具(OSTA)值及血常规、生化等指标。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分析各指标在三组之间的差异性。采用相关性检验NLR及OSTA与T-值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骨质疏松的独立影响因素,采用ROC曲线判断NLR、OSTA对诊断OP的价值。结果骨量减少组、骨量正常组及骨质疏松组的年龄(中位值依次为:66岁、68岁和70岁,χ2=71.596,P<0.001)、BMI(中位数依次为:23.46、24.04和25.41,χ2=64.936,P<0.001)及NLR(中位数依次为:1.97、2.43和2.84,χ2=106.218,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LR及OSTA均与左侧股骨颈的T-值存在一定的相关性(r=-0.311、0.227,均P<0.001);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年龄、BMI及NLR均是骨质疏松的独立影响因素。NLR诊断骨质疏松的临界值为2.395,最大Youden指数为0.299,敏感度为70.3%,特异度为59.6%;OSTA诊断骨质疏松的临界值为-1.315,最大Youden指数为0.174,敏感性为73.6%,特异性为43.5%。结论NLR在筛查老年女性POP方面具有中度敏感度及特异度,值得进一步研究。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MSCT)诊断周围型肺癌的价值。方法抽取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河南科技大学附属许昌市中心医院收治的周围型肺癌患者160例,均行组织病理学诊断和MSCT诊断,统计MSCT诊断不同组织病理学的检出率和不同组织病理学MSCT征象,分析MSCT征象和组织病理学的相关性。结果MSCT诊断周围型肺癌的总检出率为97.50%(156/160),鳞癌检出率为95.71%(67/70),腺癌检出率为98.61%(71/72),腺鳞癌检出率为100.00%(9/9),小细胞癌检出率为100.00%(9/9)。鳞癌患者多存在深分叶征,腺癌患者多存在空泡、毛刺征、空气支气管征、支气管血管集束征(P<0.05)。Pearson分析结果显示,深分叶征(r=0.741)和鳞癌的发生呈正相关(P<0.05);空泡(r=0.649)、毛刺征(r=0.712)、空气支气管征(r=0.0691)、支气管血管集束征(r=0.637)和腺癌的发生呈正相关(P<0.05)。结论MSCT诊断周围型肺癌的检出率较高,且MSCT征象和鳞癌、腺癌发生率显著相关,临床可结合MSCT诊断鉴别组织病理学类型,为疾病诊断和临床治疗提供更多有效的影像学支持。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聚乙二醇干扰素对慢性丙肝患者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慢性丙肝患者88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措施的基础上加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观察组在常规治疗措施的基础上加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D3+、CD4+、CD8+以及CD4+/CD8+的水平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CD3+、CD4+、CD8+以及CD4+/CD8+的水平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CD3+、CD4+以及CD4+/CD8+水平均显著高于治疗前与对照组治疗后,CD8+水平较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聚乙二醇干扰素可以显著提高慢性丙肝患者机体细胞免疫功能,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近30年基于性别的人口学特征以及肺癌临床病理特征演变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1989年至2018年在同济大学附属上海肺科医院胸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原发性肺癌患者,比较男性和女性患者在年龄、吸烟史、病理分期、病理类型等分布差异,趋势分析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结果本研究共纳入58 433例患者,其中男30 729(52.6%)例,女27 704(47.4%)例;与男性患者相比,女性患者较年轻(56.0岁对59.7岁),非吸烟患者比例更高(98.3%对52.3%),且Ⅰ期肺癌(60.6%对49.3%)和腺癌病理类型(93.7%对56.1%)比例显著高(P值均<0.001)。趋势分析发现,女性患者比例逐年增多,并于2015年超越男性,目前男女比为1∶1.5。2013年后女性发病年龄呈年轻化,平均年龄由58.7岁下降至54.7岁(P=0.02)。吸烟比例的下降主要因为男性患者的吸烟占比下降(由68.5%下降至31.1%,P<0.01)。男性和女性患者Ⅰ期肺癌比例分别在2012年和2010年超过中晚期肺癌,且女性Ⅰ期肺癌比例上升幅度高于男性。在男性患者中,腺癌在2012年超过鳞癌成为主要病理类型;女性患者腺癌始终是最常见的肺癌病理类型,且占比持续增高已超过98%。结论近30年,外科诊治肺癌患者的性别分布已发生巨大转变,女性成为胸外科诊治肺癌的主要人群,并且年龄呈现年轻化趋势。吸烟人群和鳞癌比例在男性患者中显著下降,腺癌已成为外科治疗最常见的肺癌病理类型。随着肺癌筛查的普及,Ⅰ期肺癌的比例呈显著增加趋势。
简介:摘要肺腺癌根据组织学起源分为终末呼吸单位型腺癌和非终末呼吸单位型腺癌。非终末呼吸单位型腺癌从临床病理特征、组织学结构、免疫表型、分子表型以及预后均显著不同于终末呼吸单位型腺癌,且临床上相对少见。本文就非终末呼吸单位型肺腺癌的组织学特点、发生途径、分子特征等多方面进行综述,总结非终末呼吸单位型腺癌的病变特点,以提高病理医师对该病研究进展的认识,从而能为患者选择更合适的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改善患者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周围型肺癌治疗中,CT引导下经皮穿刺微波消融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周围型肺癌患者7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给予化疗、CT引导下经皮穿刺微波消融术,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CT引导下经皮穿刺微波消融术治疗周围型肺癌效果确切,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肌球蛋白10(Myo 10)对破骨细胞的分化及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采用核因子-κB(NF-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和巨噬细胞集落生长因子(M-CSF)诱导RAW264.7细胞(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生物研究所)向破骨细胞分化,随机分为抗Myo 10组和对照组。应用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法鉴定并定量TRAP+破骨样细胞的数量。使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破骨细胞分化及功能特异性基因的转录水平变化。将C57BL/6小鼠随机分为Myo 10 KO组和对照组,通过组织学染色苏木精-伊红(HE)和MicroCT评估Myo 10抑制对骨量的影响。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TRAP染色显示Myo 10抑制将促进破骨细胞的分化效率,TRAP+破骨细胞的数量在抗Myo 10组为(65.6±8.4)个,高于对照组的(41.3±6.2)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13,P<0.05);RT-PCR结果提示Myo 10抑制反而提高了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活化T-细胞核因子1(NFATc1)及组织蛋白酶K(CtsK)的表达,分别为对照组表达值的(2.2±0.3)、(1.9±0.2)和(1.5±0.2)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10、6.086、3.602,P<0.05);在体实验则提示Myo 10抑制后将增强骨吸收功能,出现骨质疏松样改变。结论Myo 10的抑制能促进NFATc1的表达,促进破骨细胞分化和骨吸收功能,导致骨量减少。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流式(CLLflow)评分和Moreau评分(MS)系统诊断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的效能差异和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20年3月至2021年5月郑州金域血液病理综合诊断中心的133例免疫表型不确定的B细胞慢性淋巴增殖性疾病(B-CLPD)患者,分为CLL组(83例)和非CLL组(50例)。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或骨髓白细胞分化抗原CD5、CD10、CD20、CD19、κ链、λ链、FMC7、CD23、CD22、表面免疫球蛋白M、CD200和CD79b免疫标志物表达情况,分别计算CLLflow评分和MS;四格表法计算2种评分系统诊断效能指标,使用McNemar检验和Kappa检验进行2种评分系统的优效性和一致性检验。结果CLL组CLLflow评分阴性和阳性患者分别为4.8%(4/83)和95.2%(79/83),非CLL组分别为80.0%(40/50)和20.0%(10/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LL组MS≤2、3和≥4分患者分别为1.2%(1/83)、10.8%(9/83)和88.0%(73/83),非CLL组分别为86.0%(43/50)、14.0%(7/50)和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LLflow评分对CLL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2%(79/83)、80.0%(40/50)、88.8%(79/89)和90.9%(40/44),MS系统分别为98.8%(82/83)、86.0%(43/50)、92.1%(82/89)和97.7%(43/44)。CLLflow评分与MS总体符合率、阳性和阴性符合率分别为91.0%(121/133)、93.3%(83/89)和86.4%(38/44),且McNeamr优势性检验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具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0.796)。MS≤2分和MS≥4分时,MS系统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100%(73/73)和97.7%(43/44),CLLflow评分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7.7%(71/73)和86.4%(38/44)。MS=3分时,MS系统敏感度和特异度为100%(9/9)和0(0/7),CLLflow评分为88.9%(8/9)和57.1%(4/7)。结论CLLflow评分和MS对CLL鉴别诊断性能无明显差别,且2种评分系统一致性较好,但MS=3分对CLL病例诊断的特异度较低,联用CLLflow评分可提高其对CLL诊断准确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核细胞亚群及CD64表达水平在脓毒症诊断和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设计,选择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由解放军陆军特色医学中心重症监护病房(ICU)连续收治的30例脓毒症和30例非脓毒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入ICU后1、3、5 d外周血,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单核细胞亚群比例和表面CD64表达水平,分析其在脓毒症与非脓毒症患者中的表达差异;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脓毒症发生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各危险因素对脓毒症的诊断效能。结果入ICU后1 d,脓毒症患者的单核细胞及经典型单核细胞在白细胞(WBC)中的比例显著低于非脓毒症患者〔单核细胞占WBC比例:(4.13±2.03)%比(6.53±3.90)%,经典型单核细胞占WBC比例:1.97(1.43,2.83)%比3.37(1.71,5.98)%,均P<0.05〕;非经典型单核细胞在单核细胞中的比例显著高于非脓毒症患者〔(11.42±9.19)%比(6.57±4.23)%,P<0.05〕;CD64在单核细胞、经典型单核细胞、中间型单核细胞及非经典型单核细胞上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非脓毒症患者〔平均荧光强度(MFI):单核细胞为13.10±6.01比9.84±2.83,经典型单核细胞为13.58±5.98比10.03±2.84,中间型单核细胞为13.48±6.35比10.22±2.99,非经典型单核细胞为8.21±5.52比5.79±2.67,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经典型单核细胞CD64〔优势比(OR)=1.299,95%可信区间(95%CI)为1.027~1.471,P=0.025〕和非经典型单核细胞占单核细胞比例(OR=1.348,95%CI为1.034~1.758,P=0.027)是脓毒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经典型单核细胞CD64、非经典型单核细胞占单核细胞比例联合降钙素原(PCT)诊断脓毒症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71。相关性分析显示,患者入ICU 1 d经典型单核细胞CD64表达水平与入ICU 1、3、5 d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264、-0.428、-0.368,均P<0.05)。结论外周血经典型单核细胞CD64表达、非经典型单核细胞占单核细胞比例及血浆PCT水平3者联合对脓毒症诊断具有较好的效能,并能评估脓毒症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腹腔镜辅助小切口甲状腺手术治疗良性甲状腺结节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101例良性甲状腺结节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乱数表法随机分成A组(腹腔镜辅助小切口甲状腺手术方案,n=51)和B组(传统开放性手术方案,n=50)两组。对比其术中各项指标差异,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复发情况。结果①除手术耗时长于B组外,A组术中出血量、创口直径及住院时间均短于B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术后皆无一例出现严重并发症,其中A组6例(11.77%)存在轻微并发症,B组14例(28.00%)存在轻微并发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B组3例(6.00%)复发,A组2例(3.92%)复发,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良性甲状腺结节患者行腹腔镜下小切口甲状腺手术,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尽管进行了手术联合同步放化疗的多模式治疗,但是胶质瘤患者的预后依然很差,因此,深入挖掘胶质瘤发生和进展的分子机制,并以此为基础开发新型靶向治疗药物显得尤为重要。LncRNA是指长度超过200个核苷酸的非编码RNA,序列上保守性差,功能上具有一定保守性[1]。根据lncRNA在基因组上的位置,可以分为如下五类:1、基因间区长链非编码(large intergenic lncRNA),2、内含子区长链非编码RNA(intronic transcript),3、正义链长链非编码RNA(sense lncRNA),4、反义链长链非编码RNA(antisense lncRNA),5、双向长链非编码RNA(bidirectional lncRNA)。LncRNA的功能机制主要包括五个方面:1、介导染色质重塑和组蛋白修饰,调控其下游基因的表达;2、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与编码蛋白质的基因的转录本形成双链结构,干扰编码基因转录本的剪接或者形成内源性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3、与特定的蛋白质结合,调控该蛋白的活性或者组成核酸-蛋白质复合体;4、与特定蛋白质锚定后,改变该蛋白质的亚细胞定位;
简介:摘要目的使用最小表观扩散系数值(minimum ADC,ADCmin)评估肝细胞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侵袭性。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0月经病理证实并在术前接受MRI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检查的85名HCC患者,记录其临床及病理信息并在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图像上测量肿瘤的ADCmin。采用统计学方法评估患者的临床信息、ADCmin与微血管侵犯(microvascular invasion,MVI)、分化程度和Ki-67表达的相关性。二元Logistic回归筛选出与HCC侵袭性相关的独立因素,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价其诊断效能。结果研究表明,肿瘤大小与HCC MVI及分化程度有关(P<0.05)。MVI两组间ADC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87±0.15与1.14±0.24,P<0.05),应用ADCmin判断MVI的AUC值为0.866 (95% CI,0.770~0.962);分化程度两组间ADC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91±0.18与1.09±0.25,P<0.05),应用ADCmin预测HCC分化程度的AUC值为0.739 (95% CI,0.608~0.870);Ki-67两组间ADC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19±0.24与1.03±0.25,P<0.05),应用ADCmin预测Ki-67的AUC值为0.723 (95% CI,0.576~0.871)。结论本研究表明,ADCmin在术前无创性评估HCC的侵袭性中具有较大临床价值,可极大改善患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