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儿童生长激素缺乏症与特发性矮小症治疗中应用重组人生长激素的施治效果。方法:试验对象选择于2019.04-2021.03期间,在我院儿科接受治疗的儿童生长激素缺乏症与特发性矮小症患儿50例,将25例生长激素缺乏症患儿作为治疗1组,将25例特发性矮小症患儿作为治疗2组,均接受重组人生长激素施治,统计组间生长情况、临床指标及用药不良反应差异性。结果:治疗1组与治疗2组在经过3个月、6个月及9个月治疗后,身高增值与生长速度明显增加,且治疗2组优于治疗1组,P<0.05;治疗1组及2组施治后促甲状腺激素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水平明显高于施治前,P<0.05;治疗1组与治疗2组用药不良反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通过将重组人生长激素应用于矮小症患儿治疗中,可显著提升患儿身高增长速度的同时,还能对其体内促甲状腺激素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水平进行改善,且不易增加患儿用药不良反应风险,适宜临床借鉴。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巴瑞替尼治疗中重度特应性皮炎(AD)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门诊纳入对外用药物治疗不敏感或不耐受的中重度AD患者。治疗前由皮肤科医生和患者完成4项量表评估,包括研究者整体评估(IGA)、湿疹面积及严重程度指数(EASI)、瘙痒数字评价量表(NRS)以及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同时留取患者皮疹照片并行血常规、生化指标及总IgE检查,除外禁忌后予口服巴瑞替尼2 mg/d治疗16周。治疗开始后在第1、2、4、8、12、16和20周定期随访,评估以上4种评分,并记录出现的不良反应事件。结果纳入24例AD患者,均完成16周的药物治疗和20周的随访观察。4种评分开始治疗后20周内均呈持续下降趋势。第20周时,IGA评分由基线(4.13 ± 0.61)分降至(1.12 ± 0.49)分(t = 22.70,P < 0.001),EASI评分由(37.59 ± 14.86)分降至(4.53 ± 3.78)分(t = 10.55,P < 0.001),NRS评分由(6.83 ± 2.26)分降至(0.72 ± 0.58)分(t = 10.69,P < 0.001),DLQI评分由(18.67 ± 8.64)分降至(1.39 ± 0.85)分(t = 8.40,P < 0.001)。随访期间患者无严重不良反应,3例在开始口服药物时出现胃部不适,继续治疗后症状消失;3例出现急性过敏表现(1例过敏性结膜炎、2例急性荨麻疹),使用抗组胺药物后很快缓解且无复发。结论巴瑞替尼可为AD尤其是外用药物控制不佳、需考虑加用系统药物的中重度AD患者提供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血管内介入栓塞术与显微外科动脉瘤夹闭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1月-2024年8月我院收治的40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随机均分为2组。观察组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对照组采用显微外科动脉瘤夹闭术。比较2组疗效以及血管内皮功能。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2组vWF、ET-1水平均较术前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2组NO水平较术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管内介入栓塞术与显微外科动脉瘤夹闭术均可有效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具有恢复快、出血少、并发症少等优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输尿管结石患者行输尿管硬镜钬激光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1月—2022年12月间接受治疗的100例输尿管结石患者,将其按照不同的治疗方式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两组各50例。参照组患者实施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实验组患者实施输尿管硬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输尿管结石治疗效果,治疗所需时间。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中所需时间显著短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尿管结石患者行输尿管硬镜钬激光治疗能够帮助患者提高生活质量,缩短手术时间,促进患者身体康复。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神经内镜联合立体定向技术切除颅内病变的临床效果,以评估其在治疗过程中的安全性、准确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2023年1月-2024年3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50例颅内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等量分为2组。观察组采用神经内镜联合立体定向技术进行手术,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开颅手术。比较两组阳性率、取样量、手术时间。结果:观察组病理阳性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内镜联合立体定向技术切除颅内病变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能够减少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是一种安全、准确、有效的治疗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治疗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5年12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11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不同的治疗方法将其分为实验组(n=56)与对照组(n=56),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实验组采用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治疗,将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临床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均出现恶心、轻微腹泻等不良反应,停药后不良反应均消失,组间对比无差异,P>0.05。结论给予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治疗,临床疗效显著,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无导线起搏器在临床应用中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该研究为前瞻性、观察性研究,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1月,于北京安贞医院置入Micra无导线起搏器的患者。收集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血小板及血红蛋白的实验室指标,抗凝和/或抗血小板药物使用情况,并行双侧股静脉及髂静脉超声检查。Micra无导线起搏器置入术中记录手术时间、X线透视时间、释放次数和起搏器程控参数(阈值、感知、阻抗)。术后1、3个月行门诊随访,比较置入术中、出院前及随访期间的起搏器程控参数,感知R波振幅≥5 mV,阻抗400~1 500 Ω,阈值与置入术中比较增幅≤1.5 V为起搏器程控参数理想且稳定;记录置入器械相关并发症及严重不良事件,并发症包括股静脉穿刺部位血肿、出血、假性动脉瘤及动静脉瘘,严重不良事件包括置入器械移位、心脏穿孔、心包积液和感染;比较术前及术后1个月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和射血分数。结果共纳入5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78.4±8.4)岁,2例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1例贫血,1例血小板减少,所有患者术前双侧股静脉及髂静脉彩色超声检查未见明显狭窄、闭塞病变,无血管畸形。5例患者均成功置入Micra无导线起搏器,手术时间(39.6±1.7)min,X线透视时间(9.2±1.3)min,释放次数(1.40±0.55)次。起搏器程控参数为,置入术中阈值(0.40±0.10)V/0.24 ms,感知(10.80±3.72)mv,阻抗(822.00±162.23)Ω;出院前阈值(0.45±0.07)V/0.24 ms,感知(13.04±2.41)mV,阻抗(748.0±91.5)Ω;术后1个月阈值(0.40±0.06)V/0.24 ms,感知(14.26±4.11)mV,阻抗(700.0±91.7)Ω;术后3个月阈值(0.39±0.05)V/0.24 ms,感知(14.40±3.97)mV,阻抗(682.0±96.0)Ω,阈值与置入术中比较增幅≤1.5 V,所有参数均在理想范围且稳定。术前及术后1个月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分别为(44.00±5.24)mm和(44.00±5.34)mm(P=1.000),射血分数分别为(62.00±3.39)%和(62.20±3.56)%(P=0.86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均无并发症和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无导线起搏器置入操作简便,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成功率高,感染风险小,置入安全,但其远期安全性和有效性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早产儿的喂养中采取综合口腔运动联合三阶梯俯卧位对其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到2021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4例早产儿,对早产儿进行奇偶数编号,奇数号纳入对照组采取综合口腔运动干预,偶数号纳入研究组,该组早产儿在综合口腔运动干预的基础上采取三阶梯俯卧位干预,对比干预效果。结果:研究组早产儿开始经口喂养、完全经口喂养、过渡时间以及静脉营养时间均较对照组早产儿要短,P<0.05;研究组早产儿体重与头围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早产儿,P<0.05。结论:对早产儿联合运用综合口腔运动与三阶梯俯卧位干预可缩短喂养进程,改善喂养结局,建议推广。
简介:摘要自体血清皮肤试验(ASST)在临床上常用于筛查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SU)的免疫亚型,但其免疫学机制、与CSU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尚未明确。研究显示,ASST阳性与CSU患者免疫球蛋白G自身抗体升高、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计数减少、嗜碱性粒细胞CD63表达升高、循环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变化相关,与患者年龄、病程以及个人或家族史无关,但可能是慢性荨麻疹病情严重程度的预测指标。ASST阳性患者可能对第二代H1抗组胺药反应不佳,对奥马珠单抗起效缓慢,但对环孢素和自体全血/血清注射治疗反应良好。该文综述ASST阳性患者的免疫学和临床特征,探讨ASST阳性对不同治疗方案疗效的预测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葡萄糖激酶基因(GCK)及肝细胞核因子1α基因(HNF-1α)同时突变致青少年的成人起病型糖尿病(MODY)的临床和遗传学特点。方法对北京协和医院2017年9月诊断的一例MODY患者及其家系的临床特征、实验室资料进行分析;对家系成员进行MODY相关致病基因检测。结果该家系的5名成员检测到GCK基因(NM_000162)c.686C>T(p.Thr229Met)杂合突变。其中3名成员同时检测到HNF-1α基因(NM_001306179)c.1531C>G(p.Gln511Glu)杂合突变。结论MODY混合家系GCK及HNF-1α基因突变导致同一家系出现不同的MODY类型。诊断时需考虑混合家系的可能性,以准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