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度普利尤单抗治疗特应性皮炎(A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纳入2020年6月1日至2021年9月1日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门诊外用药物控制不佳、规范使用度普利尤单抗注射治疗满16周的AD患者。收集患者基本信息以及治疗开始前、治疗第2、4、8、12、16周研究者整体评估(IGA)评分、湿疹面积及严重程度指数(EASI)评分、瘙痒数字评价量表(NRS)评分、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评分以及源自患者的湿疹评价(POEM)评分。记录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对全部患者结束随访时各项评分和治疗前进行比较。结果共纳入57例AD患者,均完成16周的注射药物治疗和随访观察。第16周时,患者自身IGA评分由基线4.0(4.0,5.0)分降至1.0(1.0,1.0)分(Z = 6.65,P < 0.001),EASI评分由30.0(17.2,36.0)分降至4.0(1.6,7.3)分(Z = 6.57,P < 0.001),瘙痒NRS评分由9.0(7.0,10.0)分降至1.0(0.0,1.0)分(Z = 6.59,P < 0.001),DLQI评分由15.0(11.5,20.5)分降至3.0(1.0,4.0)分(Z = 6.57,P < 0.001),POEM评分由19.0(15.5,23.0)分降至4.0(2.0,4.0)分(Z = 6.57,P < 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5种评分16周内均呈持续下降趋势。仅2例患者出现结膜炎,无明显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度普利尤单抗治疗AD疗效明显,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巴瑞替尼治疗中重度特应性皮炎(AD)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门诊纳入对外用药物治疗不敏感或不耐受的中重度AD患者。治疗前由皮肤科医生和患者完成4项量表评估,包括研究者整体评估(IGA)、湿疹面积及严重程度指数(EASI)、瘙痒数字评价量表(NRS)以及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同时留取患者皮疹照片并行血常规、生化指标及总IgE检查,除外禁忌后予口服巴瑞替尼2 mg/d治疗16周。治疗开始后在第1、2、4、8、12、16和20周定期随访,评估以上4种评分,并记录出现的不良反应事件。结果纳入24例AD患者,均完成16周的药物治疗和20周的随访观察。4种评分开始治疗后20周内均呈持续下降趋势。第20周时,IGA评分由基线(4.13 ± 0.61)分降至(1.12 ± 0.49)分(t = 22.70,P < 0.001),EASI评分由(37.59 ± 14.86)分降至(4.53 ± 3.78)分(t = 10.55,P < 0.001),NRS评分由(6.83 ± 2.26)分降至(0.72 ± 0.58)分(t = 10.69,P < 0.001),DLQI评分由(18.67 ± 8.64)分降至(1.39 ± 0.85)分(t = 8.40,P < 0.001)。随访期间患者无严重不良反应,3例在开始口服药物时出现胃部不适,继续治疗后症状消失;3例出现急性过敏表现(1例过敏性结膜炎、2例急性荨麻疹),使用抗组胺药物后很快缓解且无复发。结论巴瑞替尼可为AD尤其是外用药物控制不佳、需考虑加用系统药物的中重度AD患者提供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温度测试仪测定临界温度阈值(CTT)在冷接触性荨麻疹诊断中的应用,并探究CTT与冷接触性荨麻疹疾病活动度、疾病控制情况及患者生活质量的关系。方法回顾2017年10月至2019年3月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的20例冷接触性荨麻疹。患者首次就诊时自评疾病活动度,首次就诊及之后的2次随访时检测患者CTT,并由患者评价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第2次随访时,评价患者的疾病控制情况。采用Spearman相关性检验分析CTT与疾病活动度、CTT改善度与疾病控制情况的相关性。Friedman检验比较治疗过程中CTT、DLQI的改善情况,并采用Bonferroni多重检验进行组间两两比较。结果患者自评疾病活动度:轻度3例,中度8例,重度9例,疾病活动度与CTT呈正相关(rs = 0.573,P = 0.008)。医生评价疾病控制情况:3例不佳,6例一般,11例良好,疾病控制情况与CTT的改善度呈正相关(rs = 0.516,P = 0.020)。首次就诊及2次随访时CTT依次为(20.10 ± 4.67)℃、(10.75 ± 5.30)℃、中位数5.50(P25,P75为4.00,10.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34.16,P < 0.001),DLQI值分别为(19.75 ± 3.81)分、(8.45 ± 6.27)分、中位数0.50(P25,P75为0,9.0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35.23,P < 0.001);2次随访时CTT、DLQI值均低于首次就诊时(均P < 0.001)。结论CTT可反映患者的疾病活动度,并与患者生活质量及疾病控制情况相关。
简介:摘要自体血清皮肤试验(ASST)在临床上常用于筛查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SU)的免疫亚型,但其免疫学机制、与CSU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尚未明确。研究显示,ASST阳性与CSU患者免疫球蛋白G自身抗体升高、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计数减少、嗜碱性粒细胞CD63表达升高、循环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变化相关,与患者年龄、病程以及个人或家族史无关,但可能是慢性荨麻疹病情严重程度的预测指标。ASST阳性患者可能对第二代H1抗组胺药反应不佳,对奥马珠单抗起效缓慢,但对环孢素和自体全血/血清注射治疗反应良好。该文综述ASST阳性患者的免疫学和临床特征,探讨ASST阳性对不同治疗方案疗效的预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