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阅读的实践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6-17
/ 2

小学数学阅读的实践研究

王新辉 周彩云 刘会芳

河南省漯河市舞阳县第五实验小学

本文系2023年漯河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小学数学阅读的实践研究》(LHKT2023059)研究成果

摘要:小学数学阅读主要针对的是学生对于各类抽象概念的理解。这些概念包括公式、术语、法则等。只有把这些抽象内容进行理解分析并最终内化,才能让学生在面对抽象的数学符号过程中充分发挥演绎和想象,对数学的概念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解和分析。本文主要探索了小学数学阅读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思路。

关键词:小学 数学 阅读

小学数学的阅读侧重点在于针对数学符号公式以及相应图表进行针对性感知,并带有目的性地对这些内容进行处理。极强的数学阅读能力可以使得学生对于各类抽象的数学符号进行理解,而教师也可以通过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对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进行全面的转换;学生可以在愉悦的学习活动中对数学知识进行更加高效的理解和掌握。数学阅读强调的是对思维能力的全面培养,而如何提升数学阅读能力,让学生基于内在角度对自身的兴趣和动机进行全面的调取,是教师在数学课上所要解决的问题。

1 基于概念,联想阅读

数学阅读是针对学生思维理解能力的一项复杂锻炼。数学阅读要求学生对于各类公式符号等抽象的概念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和记忆,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带领学生训练数学阅读的过程中需要抓住中心,对阅读的目标进行及时确认,让学生在当前的语境环境构建下对数学关键字眼和核心信息进行敏锐的把控,抓住数学题目中的脉络并加以检查和审视,最终对数学概念进行全方位地理解。

无论是公式还是概念。其文字表达都相对简练、凝聚。而对数学概念和理论的扩展就需要学生进行自主地推导和证明。所以数学阅读需要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理解,在相对抽象和简洁的数学材料当中通过自身知识的积累,进行简易数学模型的全面建构,让学生对于各类抽象化、简洁化的数学问题进行自主扩展,并理解这其中所蕴含的各类逻辑关系。学生需要通过独立思考的方式对于题目中的脉络进行把握,用数学思维对于题干中的关键点进行分析。在对新知识进行收获的过程中,还需要把知识进行二次浓缩,最终使得抽象的数学概念让学生理解。

比如在讲授倍数和因数相关概念过程中,这两个词语的概念相对来说较为抽象。学生在初步理解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大的困难,因此教师在帮助学生进行数学阅读理解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理解什么叫做倍数;通过大量丰富而有趣的例证让学生在脑海中建立起倍数的概念;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之间所隐藏的线索和关系,最终使得学生对于数学思考的理解水平得到更进一步的提升。比如教师可以使用下列的案例让学生理解倍数的关系:

小明的2支铅笔为1份,小红的橡皮数量是3份,那么橡皮数量是铅笔的3倍。这个时候如果给小明加上1支铅笔,那么现在小红橡皮的数量还是小明铅笔数量的3倍吗?

通过这样的例题进行直观的分析和阐释,就可以让学生在原有数学旧知识的基础上对倍数的概念进行全面理解,通过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最终对数量关系的概念进行了充分的把握。教师带领学生对于上述的数量关系进行理解的过程中,需要让学生运用阅读交流和比较的方式进行感悟,并在这期间发现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标准量。这个标准中包括了“几个几”这样去掉了名词,只保留核心数据的概念。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可以对倍数关系进行更加充分地理解,从而摆脱了具体的事物,而对抽象的倍数概念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感悟。

2 理解抽象,提炼迁移

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不可能单纯摆脱具象化的存在而进行直接的抽象思考。但是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数学阅读练习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不断质疑、不断理解,在生活化素材库的辅助之下,让学生通过不断的质疑逐层推进。最终对自身的数学思维能力进行全面地提升。因此教师可以借助这种方式,利用错题资源设置相应的疑问,让学生在不断地试错和改正过程中培养学生对于抽象内容的提炼,用自主阅读的方式对数学的信息进行阅读和收集整理,最终进行反思和评估。

数量关系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小学生对于单位“1”的理解容易出现较大的偏差。比如在100克豆浆当中放入10克的白糖,这里的单位“1”就不是豆浆的总质量,而是豆浆和白糖完全溶解合并之后的总质量。在进行做题的时候,教师只有带领学生通过不断地试错,让学生充分理解单位数量意义的本质含义,才能够准确理解其核心含义。比如下面这道练习题:

书店新进了一大批漫画书,第1天卖出了这批漫画书的25%,第2天卖出了35%,最后剩余了360本漫画书。那么书店在进货的时候一共进了多少本漫画书?

按照学生常规思维的理解分析的话,这道题目中已知条件的数量和百分率并不处于完全对应的状态。而教师则可以借助这道题为基点合理地设置错误和疑点,让学生主动分析理解,开动脑筋查找题目出错的原因在什么地方。学生在互相交流和检验过程中读题审题,最终改正自己的错误,形成批判性思维。

3 类比推理,融会贯通

数学阅读需要锻炼的重要能力之一就是推理能力和归纳能力。因此教师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设置疑点,让学生获得启发,同时还带着问题进行思考。学生在阅读题目的过程中需要通过自己的推理找出关键信息,并扫除题目中的障碍。而教师则需要对学生的数学阅读思考能力进行全面地提升。思考能力不单纯是记忆能力,而是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环节进行整合和迁移的能力。学生只有在解题和思考当中形成惯性的解题思维,才能够通过更加科学和逻辑的方式相关问题进行解决。

比如3的倒数是,因此3×=1。因为×=1,所以互为倒数。学生在进行题目解答过程中如果求的倒数,只需要更换分子和分母的位置即可。所以学生可以用最快的方式求出的倒数是。通过这样的融会贯通的类比推理,教师可以对数学阅读的能力进行全面地培养,让学生在通过反复研究和反思的过程中对倒数的相关原理进行更加深入的认识。教师需要培养学生基于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思维的发展,通过多角度、多渠道对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

参考文献

[1] 王鑫. 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J]. 中小学班主任,2023(10):70-71.

[2] 殷宝媛,魏澜轩. 小学生数学阅读游戏化设计原理与框架[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43(14):58-61.

[3] 徐玲玲. 以阅读引领思维,建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J]. 江西教育,2023(15):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