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外国语初级中学,河南洛阳,471000
【摘要】:初中生物学新课标的主旨是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而通过大概念整合教学内容,开展大单元教学则是落实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关键所在。本文以“生物的遗传与变异”单元为例,探讨如何在大概念统摄下开展初中生物学大单元教学设计,以期为广大初中生物教师的实际教学带来帮助。
【关键词】:新课标;核心素养;大概念;单元教学
2022年4月,以发展核心素养为宗旨的新版《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颁布。《新课标》聚焦“少而精”的大概念,如何通过大概念将相对独立的课时内容按内在逻辑整合成教学单元,开展系统化、整体化的大单元教学是落实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关键所在。
1.构建单元教学主题
大概念是隐藏在具体知识背后、更为本质的思想、方法和理念,作为核心要素统摄学科内各个课时,学生可以长久的保留并且迁移在新的情境中灵活运用。大单元是一个指向核心素养、相对独立、体现完整教学过程的课程细胞,既可以是教材中呈现的单元,也可以是对教材重组后新形成的单元。通过大概念,将与之相关的重要概念、次位概念、学科事实等进行重新整合建构,将零散的知识条理化,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促进学生对学科本质的理解和迁移,从而更好地发展学科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
“生物的遗传与变异”单元是以重要概念“生物体的性状主要由基因控制”为统摄建立起来的整体化的知识结构体系,包含了与之相关的6个次位概念。结构化整合后,将宏观的性状表现与微观的基因建立了联系,揭示了各种生命现象的本质原因,促进学生从基因的视角看待生命现象,培养生物学结构与功能观、局部与整体观;生物的变异既可导致遗传病的发生,又可应用于生产实践进行育种,通过病例分析可以逐步培养学生对他人的理性包容心理,通过尝试参与、解决社会问题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借助大单元教学,将零散的课时内容建立有效连接,建构教学的整体意识,从而提升教学效果。因此,把“生物的遗传与变异”作为本单元的单元主题。
2.制定单元教学目标
2.1单元内容分析
“生物的遗传与变异”单元属于大概念7:“遗传信息控制生物性状,并由亲代传递给子代”,包含了1个重要概念“生物体的性状主要由基因控制”以及6个次位概念。次位概念是形成重要概念和大概念的基础,每个次位概念又包含若干个知识点,因此,首先梳理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化零为整,从而进行整体化的教学设计。根据《新课标》内容,梳理出本单元的知识结构(见图1)。
图1“生物的遗传与变异”单元知识结构
2.2单元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一些遗传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网络、报刊等方式对生物的变异也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具备了本单元的基础知识储备。但在内容上,本单元知识抽象、复杂,涉及的概念和专业术语偏多,尤其是遗传信息在生殖过程中的传递,染色体、DNA和基因三者之间的关系,学生不易理解,属于学习的难点部分。
2.3单元学习目标
基于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和学业质量水平,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制订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如下:
(1)通过分析核废水排海事件的危害,认识到遗传信息发生改变能引起生物的变异来构建学生的生命观念。
(2)能通过实验分析和图示模型来阐明染色体、DNA和基因的结构与数量关系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3)能通过分析和观察,阐明基因组成和环境共同决定生物的性状。
(4)通过实例分析,认识到杂交育种、转基因技术对人类生产生活具有巨大推动作用来培养学生的态度责任。
3.设计单元教学流程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情,基于“情境-问题-活动”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将单元重要概念转化为进阶性的具体概念,再把具体概念以“基本问题”的形式表达出来。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调查实践等活动形式学习生物的遗传与变异。具体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思路框架图如下(图2)。
图2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思路框架
4.设计单元教学评价
大单元教学坚持以素养为导向,以评促学,以评促教,从而有效实现“教—学—评”一体化。单元评价是以大概念为单位进行,将单元内相关的重要概念转化为单元评价要素,同时考虑到本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作用、前后内容的衔接性,明确本单元侧重的核心素养。在此基础上开展的多主体、多维度、可持续的过程性评价体系。
以“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单元为例,可以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思维活跃程度,可以以组内自评或互评的方式对小组成员的互动表现予以评价,可以以纸笔方式检测学生对基础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迁移能力,还可以开展多种多样的表现性任务,比如调查“我国男女性别比例的变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情定七夕,为爱婚检”等,促进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在双减背景下,以大概念为核心的大单元教学,立足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围绕具体化、可操作的教学目标,统筹规划教学内容,基于“情境-问题-活动”展开教学,过程性评价又动态反馈教学过程,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思维,也促进了学生对大概念的内化理解、迁移应用,以及关键能力、必备品格的养成,实现了学科育人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