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A引导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效果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5-07
/ 2

DSA引导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效果体会

徐向东 徐军 孙枢文 刘飞 吴旻

南通大学附属江阴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214400

摘要:目的 分析经皮穿刺卵圆孔微球囊压迫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效果,总结临床体会。方法 纳入2021.06-2024.04年我院行DSA引导经皮穿刺卵圆孔微球囊压迫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8例,分析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情况,对比治疗前、治疗后1 d、治疗后1个月疼痛评分。结果 8例患者中6例患者术后疼痛症状即刻缓解,2例患者明显缓解,8例患者术中球囊形态均呈理想“梨形”。术后 1 d、1 个月,8例患者疼痛评分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例患者未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外展神经麻痹、脑膜炎等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 0。结论 经皮穿刺卵圆孔微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操作简便,临床效果满意,无严重并发症,适宜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经皮穿刺卵圆孔;微球囊压迫术;三叉神经痛;临床效果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常见脑神经疾病,中老年发病居多,主要临床特点为突发的、电击般或刀割般的剧烈疼痛,疼痛局限于三叉神经的某一或多个分支分布区域,严重时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部分患者不能进食导致消瘦,甚至产生严重抑郁,给家庭带来困难;目前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首选手术方法为微血管减压术,但有一些老年不能耐受手术,仍然有微血管减压术无效或复发患者;自1983年美国教授Mullan发明经皮穿刺卵圆孔微球囊压迫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获得良好效果,并于90年代被引入我国,该术式采用通过皮肤穿刺卵圆孔将微小的球囊引入三叉神经的半月节区域,通过压迫达机械损伤神经纤维来缓解疼痛[1]。具有创伤小、恢复迅速、并发症风险低等优势,为患者提供了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2]。但每位患者的治疗体验和效果仍存在个体差异。本文通过剖析真实的临床案例,全面探讨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在治疗三叉神经痛中的实际应用效果。本文将从手术的具体步骤、治疗后的效果、手术过程各种并发症,并探讨相应的预防措施,确保治疗安全和效果。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入2021.06-2024.04年我院行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患者8例,其中男性3例,女性5例,年龄75-83岁,平均年龄79岁。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明确诊断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患者;(2)疼痛程度达到或超过中度,且经药物保守治疗无效或效果不佳,愿意接受微球囊压迫术治疗。(3)无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凝血功能障碍等。(4)患者了解并同意接受微球囊压迫术治疗,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如由肿瘤、炎症等原因引起的三叉神经痛。(2)患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特别是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凝血功能障碍等。(3)存在精神疾病或认知障碍,无法配合治疗及术后随访的患者。(4)患有其他严重疾病可能影响手术效果及术后恢复,或近期接受过其他手术的。

1.3方法

患者术前均行颅骨三维重建,确定卵圆孔大小,排除过小不能穿刺的患者;术前监测血压并控制平稳,在手术过程中采取仰卧姿势,接受全麻气管插管。手术采用Hartel前入路法,从患者口角外侧2~3cm处进针,另两个参考点分别为患者瞳孔下方1cm及颧弓水平,穿刺针进入深度约6.5cm,DSA引导位置位于卵圆孔外口,球囊导管末端超出穿刺针导管约15mm,平前颅底;穿刺针方向约平行于斜坡;固定穿刺针拔出穿刺针的内芯并通过针孔植入一个微小的球囊进入Meckel’s囊。在球囊中注入造影剂,使其逐渐膨胀,球囊充盈的容积一般在0.6ml。Meckel’s囊的大小因人而异,充盈的球囊呈现典型梨形的最大压力为准。老年人囊壁弹性下降,相同容积球囊产生的压力也随之下降。故老年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压迫的时间。压迫保持一段时间,通常是1-4min,到时间后开始排空球囊,并同时拔出球囊和穿刺针。为了确保手术部位的止血和防止感染,在穿刺点施加压力一段时间,以5min为宜,随后进行敷料固定。8例患者术中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三叉神经反应,表现血压升高,心率下降,麻醉师立即配合药物治疗均得到有效控制恢复平稳。

1.4观察指标

分析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情况,对比治疗前、治疗后1 d、治疗后1个月疼痛评分。

1.5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包,对患者的基本信息、手术前后的疼痛评分等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包括计算平均值、标准差等,以了解数据的分布情况。应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患者手术前后的疼痛评分是否存在显著差异。配对样本t检验检验方法适用于连续型变量,并且假设数据服从正态分布。如果数据不满足正态分布假设,可以使用非参数检验,如Wilcoxon符号秩检验,来比较手术前后的差异。检验的显著性水平α=0.05。

2 结果

8例患者中6例患者术后疼痛症状即刻缓解,2例患者明显缓解,8例患者术中球囊形态均呈理想“梨形”形态。8例患者未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外展神经麻痹、脑膜炎等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 0。术后 1 d、1 个月,8例患者疼痛评分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8例患者术前及术后 1 d、1 个月疼痛评分

阶段

例数

VAS评分(分)

术前

8

3.95±1.61bc

术后1d

8

2.55±1.34ac

术后1个月

8

1.10±0.81ab

注:a表示与术前对比差异显著,b表示与术后1d对比差异显著,c表示与术后1个月对比差异显著

3 讨论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经皮穿刺卵圆孔微球囊压迫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性,低复发性,可反复穿刺的特点,赢得了广大医生和患者的青睐。本文旨在通过对此手术方法的深入剖析,为临床提供更为详尽的治疗参考,同时也帮助患者更全面地了解这一治疗方法[3]

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对于缓解三叉神经痛具有显著的效果。其手术操作简单易行,创伤小,恢复迅速,不需开颅等优点,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此种方法包括年轻患者。然而,手术效果的好坏与患者的个体差异、手术操作的技巧等因素密切相关[4]。因此,在未来的临床实践中,需要不断地探索和优化手术方案,以期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和更高的患者满意度。值得一提的是,任何一种治疗方法都有其局限性,患者术后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患侧麻木感,咀嚼无力等;在治疗三叉神经痛的过程中,除了关注疼痛缓解外,还需要关心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全面的关怀和支持是帮助患者度过难关的关键[5]。同时,加强医患沟通,充分理解患者的需求和期望,也是提高治疗效果不可忽视的一环。

综上所述,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为三叉神经痛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选择。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不断完善,对Meckel’s囊的大小,球囊压迫时间做出定量分析,或许能获得更高疗效,减少并发症,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带来更好的福音。

参考文献

[1]杨迎慧,赵姗,王雅娇,等. 改良3D数字化导板辅助穿刺在微球囊压迫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中的应用[J]. 口腔疾病防治,2023,31(8):559-566.

[2]陈鑫,张欣,杨洁琼,等. 微球囊压迫与口服卡马西平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效果及安全性比较[J]. 西北药学杂志,2023,38(5):139-143.

[3]张娇,周茜,李萌,等. 显微血管减压术、经颅电刺激以及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临床对比研究[J]. 陕西医学杂志,2023,52(4):414-417,427.

[4]刘振波,王明宇,连世忠. 微球囊压迫术与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及不良反应评估[J].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23,18(4):197-200.

[5]李雷州,刘玉学,刘景涛. 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效果[J]. 系统医学,2023,8(5):119-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