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市荆州实验小学
摘要:数学概念是学生必学的基础知识,是进行逻辑思维的第一要素。重视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及核心素养的培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枯燥的概念教学,往往让学生提不起兴趣,掌握不牢,因此,设计“生动”的教学,让概念教学课变得灵动,尤为重要!
关键词:概念核心 生动教学 核心素养
小学阶段,对于概念的界定多用描述性的语言。现实教学中,教师往往也是从一个特例揭示概念,要求学生熟记,而结果是学生记住了概念外在的表述形式,但没有深入理解概念的内在含义。这样的学习,学生完全不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很难形成数学方法上建构,更难以提升数学核心素养。下面以人教版三年级《周长的认识》一课为例,探讨如何把握“概念核心”,设计“生动”的教学,促进学生对概念内容的理解,深化对概念的建构和巩固,促进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案例呈现
(一)以标为纲,精研教材
1、基于课程标准的学习,目标定位:通过情境理解周长的含义,能指出各种图形的周长,会测量图形的周长;通过围、量、算等具体的活动,探索不同图形驻场的测量策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合作探究的能力;使学生在参与学习的活动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思考,享受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为: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测量、计算出周长。
教学难点为:理解周长是“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体会“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
2、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各版本教材中《周长》一课学习资料对比
(1)教材纵向整体分析
基于本单元教学内容梳理可以看出,小学阶段图形的测量路径是初步感知→一维线的测量→二维形的测量→三维体的测量,其学习的核心都是引导学生在度量的过程中,认识度量单位,理解度量的本质就是度量单位个数的累加,以此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渗透度量思想,发展空间观念。
(2)教材横向梳理比较
三个版本(苏教版、北师大版、人教版)的教材,认识周长的编排结构是相同的,都是先揭示周长概念,再学习度量周长。教材这样编排,我们思考主要是突出关于周长的两个本质属性,即“形”的本质属性,“量”的本质属性。因此,不同的教材都是先认识周长的“形”,再求周长的“长”。
(二)“生动”课堂,深度学习
1、预习单反馈,问题引领,导入新课
(1)复习反馈
师:通过预习单,我知道了你们对测量都掌握的很好,掌声表扬一下自己。不仅如此,同学们还通过自己的方法测量出了这条曲线的长度。谁愿意介绍介绍自己的想法?
(2)新知预习,围绕核心概念提出问题。
师:不仅回顾了以前学的知识,课前还请同学们预习了书本83页的内容,大家预习的都特别棒,都提到了有一条特殊的长叫作:周长。(板书)
师:不仅如此,大家还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今天就让我们就围绕这些问题开始今天的学习。
【设计意图】:以课前预习单的形式,巩固旧知,并在预习新知后对新课提出自己的疑惑。以问题引领,让学生在分享式的教学中主动、积极地探索新知,获得成功的喜悦。
2、多重活动,把握周长的核心概念
(1)认识“一周”
①观察路线图,初步感知“一周”
师:瞧,“森林运动会”就要开始啦!小蚂蚁和伙伴们,正在进行赛前热身!它们正准备跑步训练呢!比赛规则是:绕树叶跑一周。仔细观察它们跑的路线,你有什么话想说吗?(动画出示小动物赛跑的场景和路线图)
师:规则说绕树叶跑一周,什么叫一周啊?
师:像这样,从起点出发,沿边线一圈,又回到起点,才是树叶的一周。(板书:一周)
师:请伸出手指跟老师一边说一边画,从起点出发,沿树叶边线又回到起点,才是树叶的一周。
② 摸一摸,深入理解“一周”
师:(出示数学书)你能用手摸一摸咱们数学书封面的一周吗?
(指名学生来摸一摸,从起点出发,沿数学书的边线,又回到起点,就是数学书的一周。)
师:刚才他是从这儿开始,按照这样的方向摸到这儿,是这个面的周长。我从这里开始,这样摸,又回到这里,摸过的地方还是这个封面的一周吗?
师:看来,只要从起点出发,沿数学书的边线,又回到起点,就是数学书封面的一周。
③ 辩一辩,理解封闭图形才有一周
师:是不是所有的图形都有一周呢?老师考考大家,下面哪些图形或物体表面有一周呢?
④ 描一描,感知物体的周长。
师:下面老师还想考考你们的动手操作能力,拿出你们的学习单,请你用彩笔描出下面图形表面的一周。
师:同学们不仅帮助小蚂蚁理解了一周,还有了自己的感受,正确地找到了其他图形的一周,真了不起。
【设计意图】:一周是周长的前提,也是周长的形。课堂从生活中孩子们最容易感知一圈的树叶入手,让孩子们明白一圈也叫一周。然后将三次树叶的图抽象出来让学生辨析,从而明晰围成了一周的图形数学上我们叫它封闭图形。最后通过”摸一摸”“辩一辩”的环节让学生深入地理解周长的核心概念“一周”。
(2)认识周长
① 化物为形,建立周长的表
象
师:现在,小蚂蚁很想知道自己沿着树叶跑一周有多长?谁有多长是什么意思?生:就是树叶一周的长度。
师:没错,物体面的一周有长有短,树叶一周的长度我们就叫做树叶的周长。
小结: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周长。(板书)
② 测量周长
师:现在我们解决了什么问题?(什么是周长?)
师:同学们,小蚂蚁想知道树叶的周长,你们想知道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吗?我们来量一量?
师: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学习袋,里面有各种测量工具,还有树叶,没有树叶的小组就测量你们的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吧!
师:下面我们就开始小组合作。注意看清活动要求(课件出示)
活动提示:在活动中思考
A、选一选,用什么工具测量比较好?
B、想一想,怎样得到周长?
C、说一说,周长是多少?
③ 小结提升
小结:看来一个图形不管它的边是直的,还是弯曲的,只要它是一个封闭图形,那它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设计意图】:在学生熟练掌握周长的概念后,接着让学生辨析哪些图形是有周长的,发现封闭图形才有周长,从而规范周长的概念: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这一过程顺应学生的思维,让周长的概念水到渠成的印在学生的脑海。测量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周长内涵,体验边线叠加、化曲为直等方法测量周长,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测量图形的周长,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综合素养。
3、内化巩固,解释应用概念
(1)猜一猜,下面哪个图形的周长更长?
(2)比一比,哪只小动物走的路线长呢?
【设计意图】: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出用周长概念来解决的生活情境,使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中,引发认知上的冲突,在老师巧妙地点拔中,进一步“悟”周长本质,使学生在“练”中运用周长概念,突出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4、生活中的周长。
师:我们学习了周长,有什么用呢?
幼儿园的小朋友在体检,这些检查项目,哪些与今天的周长有关?
师:“六一”儿童节小朋友要选购衣服,这里有一个尺码表,你认为尺码表中,哪一个数据与我们今天学习的周长有关系?
师:是的,我们在选购衣服师时,需要知道自己的身高或者是胸围,这样才能选到大小合适的衣服。
师:周长在我们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今后我们还会更加深入的学习周长的知识。
5、课堂小结。
师:时间总是那么快,马上要下课了,在这节课中,你学会了什么?
二、教学反思
(一)前置学习引领,导出概念
学生在前置学习中,通过预习单,对前面学过的测量知识进行了复习,并通过新课预习,初步感知了“周长”,并围绕与周长相关的核心概念提出了自己的疑惑,并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分享式的学习方式开始学习旅程。
(二)“生动”活动设计,理解概念
从学生感兴趣的比赛情境入手,创设情境:三只小动物沿着树叶的边线跑一周的不同线路,在比较中学生感悟:周长的特质——边线,除了沿着边线,还要从起点回到起点,强化对“封闭”的认识;学生从行动表征,再到语言表征,逐步建立起“一周”的表象。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描一描、说一说,亲历周长的产生与探究过程,在操作、思考、感悟中掌握核心概念。
(三)合理选择操作材料,感知概念
为了让学生体现从实物到平面图形周长的过渡,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重点放在学会测量曲线图形(树叶)和直线图形(长方形的数学书封面)的两种方法上,理解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学生在熟练掌握周长概念的基础上,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知道求周长的一般“测算法”和“围量法”,这样做不仅有利于本课的学习,而且对学生后续学习和终身发展都是极其重要的。
(四)计算对比思辨,深化概念
为深化对周长内涵的理解,在练习环节设计了两个“比周长”的练习。让学生判断比较两部分周长长短,在思辨中,学生经历了尝试、反思、理解、重构的再创造过程。通过变式练习,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这种探索不规则图形的周长,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使学生对周长的认识更加深刻,周长和图形的大小并无直接的联系。
(五)实践活动中,强化概念
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是小学数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创设贴近生活实际的情景——“体检”和“挑选合适的衣服”。使数学和生活紧密联系,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