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邻水县合流镇中心小学 四川省广安市 638506
摘要:本文结合教师多年几何教学的实践,列举教学案例和现象,提炼出小学几何教学的策略:一是研读课程标准,准确定位教学目标;二是是创设生活场景,让几何回归生活;三是组织观察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四是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五是动手操作,变抽象为形象;六是发现规律,培养推理能力。
关键词:课程标准;问题情境;动手操作;几何推理
小学几何教学主要是帮助学生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和推理能力等。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从形象的几何模型中抽象出几何图形,认识图形,观察图形之间的位置变换,探究几何图形的特征等情感体验。我就自己多年从事几何教学体验写出来,以图抛砖引玉。
一、研读课程标准,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在一堂小学几何教学公开课上,有一位才上两年课的新教师在最后的拓展环节,设计了一道奥数题来培养学生思维,整个班上没有一个学生完成,教师花了大力气也没有让学生搞清楚,评课的时候,老师们对该设计提出了很多不同的见解,谈得最多的就是,没有把握好课程标准,提高了教学目标。为了减少此类现象的发生,在进行几何的课堂教学设计时,教师必须把本学段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建议认真研读,深刻领会《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最新要求。教材编排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逐学段层层推进,不同的学段,教师“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学生“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课程标准里都有详细的规定,教师的教学不能超越这个标准。教师只有把教材与《数学课程标准》结合起来使用,才能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实现有效教学。
二、创设生活场景,让几何回归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新课标中说到。与其它数学教学相比,几何的教学更容易激起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体验。像低段认识简单图形时,教师可以拍些学校中熟悉的场景照片,让学生在这些熟悉的场景中,认识前后、左右、上下等方位,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日常经验的教学情境,让他们感受到在生活中学几何。中段的学习测量、计算、实际操作、图形变换及推理等内容,可以把学生组织起来小组合作,探究性地完成生活中的几何问题,也可以把学生带到教室外面,测量树高、操场的长宽等,让学生学会运用几何知识解释和处理一些基本的几何问题。将几何学习从课堂中拓展到生活中去,利用几何知识解释生活现象,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有趣,增强了学生对几何的理解和应用几何的信心。
三、组织观察活动,培养观察能力。
观察是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学生通过观察积累丰富的几何事实,形成良好的空间观念。进入小学后,学生对图形的观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多种多样的观察活动,比如辨认几何图形(三角形、正方形、圆、正方体、圆柱)等,直观地认识构成它们的几何元素:点(顶点)、线(棱)、面(平面、曲面)等;对实物、模型的观察,形象地建构简单的几何图形,比如由魔方建构正方体,文具盒建构长方体,笔筒建构出圆柱体等;对实物的观察,体验几何图形的变化,比如让学生利用学具演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四边形不具有稳定性等,学生在观察实验时,可以获得直观的情感体验。当然在观察活动中,教师还要培养学生全面认真的观察习惯。比如在学习“圆柱体的认识”时,通过对圆柱体模型的观察,大多数孩子可以观察到:上下两底都是圆的,并且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很少有学生观察到侧面是什么样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侧面是平面还是曲面,学生观察能力才会得到有效的提高和进步。
四、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新教材在几何内容的结构形式上的呈现,更多的设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拓展、反思”的基本模式展现内容,让学生经历从问题中发现学习的需要到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更多地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学习几何。如我在二年级测量长度教学时,主要是让学生掌握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以及如何使用长度单位,我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课桌面的长宽和足球场的长宽比较有什么不同,大家都会说足球场比桌面大很多很多,老师再提出,让你去测量两者的长宽,你会选择什么样的测量工具呢?学生很容易想到,测量桌面可以用学生直尺,测量足球场用什么工具呢?小学生很少有人知道皮尺,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进入课堂学习:三人一组,拿着皮尺,亲自到足球场进行测量长宽,学生在测量的情境中,体验到使用皮尺的方便。又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我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 “玩投篮游戏时同学们应站成什么队型?为什么?”带着这样的问题进入“圆的认识”学习,让学生始终有一个探究圆有什么特征的好奇心。认识完圆的特征以后,教师再创设问题情境: “车轮为什么都要做成圆形,而不是三角形、正方形、椭圆形呢?”学生结合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的知识推理出:用圆形做车轮,车子行驶时平稳,而三角形、正方形、椭圆形的中心到边上的距离不等,车子行驶时不平稳。课堂上创设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探究欲望,调动了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动手操作,变抽象为形象。
小学阶段的的几何学习,各种图形的特征、公式的推导主要是学生通过比一比、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等多种操作活动,获得感性认识,学生对于这些简单的操作,兴趣比较高,学习效果也不错。比如在讲解将一个大圆柱与底面平行切成几个小圆柱,表面积增加了多少的时候,直接让学生想象增加的表面积是哪部分,比较抽象,学生很容易出错。我就让学生带来一节火腿肠,让学生亲自操作,切一次,增加的表面是几个什么图形(两个圆),再切一次,增加的表面又是几个什么图形(四个圆),以此为类推,很形象地得出规律,每切一次,将会增加面积相等的两个圆。反之,每重叠一次相同的两个小圆柱,表面积将会减少两个圆的面积。我们在教学中创设能让学生参与操作的环境,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动手操作,课堂上学生就会在“动”中感知,在“动”中领悟,在“动”中探究。动手操作,变抽象为形象,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六、发现规律,培养几何推理能力。
小学几何的推理,主要通过观察、试验,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让学生发现几何中的规律。比如我在讲解“数线段”时,一条线段被线段中的2个点分成了多少条线段?我就让学生先以第一个点为起点,依次向后面的点数线段(3条),再以第二个点为起点,依次向后数线段(2条),最后以第三个点为起点,向后数线段(1条),按照这个顺序,学生很容易得到共有3+2+1=6条线段;再在线段中增加一个点(3个点),学生按照上面数线段的方法,很容易得到4+3+2+1=10条线段。以此类推,学生很容易发现其中的规律,掌握计算方法。我们再讲数复合角的个数的时候,学生通过类比,很快就找到了两者的相同之处,用同样的方法,很快就找到了答案,从而得出了规律。我们在教学中要多让学生自己去观察试验,做简单的推理活动,发现几何中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几何推理能力,就能找到学习几何的乐趣。
综上所述,多维度的教学实践,长期坚持的教学反思,教师的小学几何教学修炼之路方能走得更高更远。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
[2]张丹,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8
[3]李月芬,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策略,《素质教育》2016年3月总第200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