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方新小学
摘要:第一学段的阅读教学理解重点是字词句,而不是整篇课文。词语理解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前提和保障。本文试从创设情境体验、借助图画文本、用近义词互换、语言表达运用等方面,探讨小学词语理解辨析法。
关键词:琢磨 内化 体验 比较 替换
崔峦老师用“花的事业,根的工程”精辟地概括了小学语文在基础教育中地位和作用。他强调第一学段的语文阅读教学如同盖房子打地基,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来说,是植根工程。词语积累就是这项工程的根基,要夯实工程的基础,就必须提高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还比较低,对词语意思的理解还停留在直观感性阶段。
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可见比较在培养学生阅读思维中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我发现通过比较分析来琢磨词语的含义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阅读途径和方法。课堂上,教师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指导学生进行词语的对比理解,让学生对词义的理解升华到对句子、文本的理解,并有所思考和感悟。那么,怎样提高第一学段学生词语感悟的能力呢?
一、情境设置,在体验中辨析
在教学中,教师不断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角色中体验。随着情景的变换,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角色,走进教材,演绎文本主人公,设身处地感受文中角色的内心世界,文本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会潜移默化地在学生心中生发,这种自然诱发的情感与文中蕴含的情感相互碰撞就是生本对话。
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课中,“迎上去”和“追上去”意思相近,这两个词都写小蝌蚪在水中“走”的意思,但又有本质的区别,速度、方向、动作各不相同。为了更好地区别,我创设了如下情景:
师: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在路上走着,这时一名学生远远地向我走来。
这时请学生杨昊赟离开座位,我站在离她较远的地方,她三步并做两步走过来,很有礼貌地说:“老师好!”二年级学生对此类表演总是乐此不疲,全班学生很快沉浸在有趣的表演中。这时我相机补充一句:“这就是‘迎上来’ 。 ”
师:我继续往前走,正在这时刘淮西同学从后面追上来热情地跟我打招呼。
说着,请上刘淮西师生合作表演,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初步了解了“迎上去”和“追上去”的区别。接着出示动画,演示小蝌蚪向鲤鱼、乌龟“迎上去”和“追上去”的情景,让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这样“表演-体验”的教法,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学到了知识,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又提高了学生对词语的整体感知能力。
在《葡萄沟》一课中理解“茂密”时,我让学生走上讲台,通过在事先画好的葡萄架上贴一片碧绿叶片和贴很多很多碧绿枝叶,来对比理解茂密就是数不清的枝叶长得茂盛而繁密。在一次次体验中,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更加具体化,更重要的是学生的主动参与创设了“生活”的情景,学生在生活积累中内化语言,达到有效积累。整个教学活动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获得的过程,发展了思维能力,培养了创新意识,形成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二、借助图文,在对比中辨析
对于一些概念性名词、抽象性的形容词,用动作演示或者以词解词都有些难度。因为它们距离学生生活甚远,学生情感体验不深。对此,借助图画、视频等辅助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将词语与图文对应,帮助学生突破理解难点,形象理解词语的意蕴。以“清晰”“隐隐约约”“朦胧”为例:
师:请你猜猜这是什么时候的日月潭?(出示日月潭在中午时的图片)
师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图中阳光灿烂,景物清晰……
老师出示词语“清晰”,让学生认读。
师:中午,太阳高照,整个日月潭的美景和周围的建筑,都怎样了
生:清晰。
师:中午,什么变得清晰了?
老师出示句子 “中午,太阳高照,整个日月潭的美景和周围的建筑,都清晰地展现在眼前” 。
师:同学们能换一个词语代替“清晰”吗?
生:清楚。
师:雨中的日月潭更有一种特别的美,对比晴天时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出示两幅图片对比) 如果说晴天的日月潭景色清晰可见,那么雨中的日月潭就是一片朦胧(出示词语“清晰”“朦胧” ) 。
师:再读读这两个词语你有什么发现?
生:它们是一组反义词。
师:“朦胧”还可以换一个词就是──?
生:隐约。这是一组近义词。
师:(出示清晨日月潭的图片)这就是那种朦朦胧胧的感觉,你能看得清吗?
生齐:看不清。
师:我们可以用哪个词语来形容啊?
生:朦胧、隐隐约约……
师:同学们,今天下起了细雨,这就是朦朦胧胧的感觉。
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图片与文段的完美结合,为学生营造了直观可感的情景。配上背景中出示的日月潭风光的图片,词语不再是孤立的个体,图意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起与词语的亲切感,降低了理解词语的难度。“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境”,结合语言环境,学生在品风光之美时,体会到作者用词之精妙,对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词语替换,在语境中辨析
在理解词语内涵教学中,还可以运用换词法,即用近义词替换的方法理解意思。换词能让学生联系旧知识启发新认识,又可以体会到词语的意思细微差异。
以词语“五光十色”为例: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透过茂密的枝叶,看看葡萄果实长得怎么样?
老师出示句子“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
【第一步:初识“五光十色” 】
师:我这里也有一些不同颜色的葡萄,请几位同学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颜色的葡萄?
学生一一介绍自己手中葡萄的颜色。
师:这么多不同颜色的葡萄!瞧,这叫一大串,这也是一大串,一串串葡萄长得大就是一大串一大串葡萄,请你们快速把葡萄挂到葡萄架上。
黑板顿时上呈现了一幅五颜六色的葡萄图,学生发出啧啧赞叹声时,纷纷感叹色彩之美。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看看,这么多不同葡萄的颜色,就可以说是什么?
生:五光十色。
【第二步: 近义词替换】
师:哪些词还表示颜色多呢?对了,今天老师也把“五颜六色”请到了课堂上,它也是指葡萄颜色多,那课文里为什么不用五颜六色,而是用“五光十色”呢?(出示两个句子比较)
【第三步:给“光”组词】
师:同学们用“光”可以组哪些词呢?
生:光明、阳光、光亮、金光闪闪、金光灿灿……
师:我们这里的光指什么?
生:亮光。
师:哪来的亮光?
生:阳光。
师:对,阳光一照,葡萄就发光、发亮,就像一颗颗珍珠,这样的葡萄不仅颜色多,而且会发光。
【第四步:小结“五光十色”不仅写出葡萄的颜色很多,而且写出了葡萄富有光泽,非常美丽的特点】
教师有梯度、针对性强地设计词语教学环节。教学时,教师指导学生层层剥笋般加以理解,学生既懂得了“五光十色”概括了葡萄的特点,又感受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在弄懂词语区别后,老师又出示了仿写练习:“公园里的花都开了,有桃花、杏花、迎春花,。”学生在语用中懂得只有抓住与众不同的特点来描摹事物,句子才会生动具体。这样教出了词语的生命,长此以往词语积累必将成为学生心灵中一片生机勃勃的花园。
总之,教学中教师只要善于捕捉教材中的闪光点、抓住课文中的精妙之处,往单调的词语里加一点“糖”,添一些“催化剂”,就能引领学生悉心品味。从一个标点、一个词语中去玩味语言,通过细嚼慢品,激发与作者的情感共鸣,让学生不仅能感受到人文关怀,更能得到语言智慧的启迪。词语教学给教师和学生都带来全新的感受,彼此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沉醉于中华民族文化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