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大学430056
摘要:语篇分析是法语学习高级阶段才会出现的课程。笔者尝试将基础法语4课堂上的歌曲听力材料以语篇分析的方式进行讲授,一方面是为了确保教学任务的顺利推进,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使课堂内容更有趣。通过由小及大的环节设置,获得了不错的学习反馈。
关键词:语篇分析 歌词 法语教学
我国的高校外语专业设置在传统上是基于外国文学研究展开的,胡壮麟也曾指出:“我国的外语教学在新中国成立前,以文学为主,[…]。1952 年院系调整后,教育部学习苏联高校,对本科生设置了‘外语语言文学专业’,侧重‘语言’,[…],具体开设听说读写,以及语法、语音、翻译、报刊选读等课程。这些课程在理论上并没有提升到当今语言学中的‘语法学’‘语音学’‘翻译学’等学科高度”[1]。虽然在许多高校的外语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有语言学方向,但语言学相关课程却很少开出,更别提语篇分析这个更深层次的研究,甚至只在研究生阶段才有相关课程[2]。
语篇分析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公共演讲和辩论。Zellig Harris[3]是第一个使用语篇分析术语的人,但他的研究差强人意;直到1957年,Mitchell对Cyrenaica市场交易的研究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语篇分析[4]。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语篇分析具备了多样的理论体系:如布拉格学派主张的句子功能观理论和交际动力;哥本哈根学派发展了语符学理论;在语用学理论和社会语言学传统的基础上建立了会话分析和交际人种学;以及从伦敦学派发展而来的系统功能语言学。
《基础法语4》是法语专业本科二年级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课程的主要教材之一是由Hachette出版社出版的《Alter ego+A2》[5],其中第六单元第一课的听力材料为一首法语歌曲,Sinsemilia组合的《tout le bonheur du monde(全世界所有的幸福)》,给出的教学要求是:
1)区分歌曲的主歌与副歌;
2)找出副歌部分的关键词;
3)分析这首歌是写给谁的,以及歌词描述的内容是过去还是将来。
根据往年的经验,大部分学生只能完成第一道练习,由于歌词唱得太快且夹杂一些吞音,学生很难全部理解,所以这份听力材料只能快速转变成阅读模式,在简单了解意思后草草收尾。这样的设置虽然完成了相应的练习,但学生对歌词的理解非常浅显且毫无乐趣。
既然这首歌从听力练习的角度无法推进,那不如干脆把材料变成阅读理解,同时为了更好的调动学习积极性,我们决定引入语篇分析这个新的理论来处理这份材料。一方面,歌词是一种特殊的语篇,介于书面语和口语之间,既符合书面语的规整又追求口语的通俗,因此是一种值得分析的体裁;另一方面,歌词的意义在于它对现实进行筛选,或将现实投射到想象的、遥远的愿景中,解读歌词背后的意义也是为了更好的欣赏歌曲。
正如前文提到的那样,语篇分析对于本科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陌生且困难的领域,因此我们的教学目的是以了解为主、实操为辅。我们按照教材习题的要求,将分析分成了五个环节,从语音出发,到词汇再到修辞最后提炼主旨,一步步引导学生理解并分析歌词的特色和优点。
1)韵脚与节奏
这个环节要求学生根据每行歌词的最后一个音素划分歌词的节奏组,再与歌词的结构(主歌、副歌)相对应,考察歌词是否押韵。
2)写作者和接收者
从普遍意义上来说,歌词的写作者是作词人,歌词的接受者是听众,但实际上每首歌都可能代表不一样的人群,向不一样的受众传达情感。在这一环节中,我们要求学生找出歌词中的人称代词,并分析这些代词可能指代谁,最后尝试说明使用不同人称代词的意义。这个环节也恰好对应教材上的第4题。
3)辩论术
达维德·方丹在《诗学》[6]中介绍了希腊人的三种辩论术:①司法式辩术是指在法庭上使用的雄辩术,以过去的事实作为论据;②决议式辩术用于政治性会议,通过反复叙述一件事的优缺点达到说服人们做出有益决定的目的,这类论据通常建立在将来;③夸张式辩术最早用于宗教场合,对诸神或人类进行颂扬,后来也被用作揭露某人或某机构的错误,成了指责之术,这类论据不限时间,但大多立足于当下。
在理解这三种辩论术之后,我们会邀请学生就歌词发表自己的观点,可以从一句话,也可以从段落甚至全文分析辩论术,这个环节没有正确答案。
4)隐喻
隐喻在修辞学上有三种分类:①la métaphore in praesentia中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②la métaphore in absentia指的是本体缺失的隐喻类型;③la métaphore filée指的是用了大量相似的词汇并使用在好几个句子中的连续隐喻类型。
隐喻环节的主要训练内容,是在讲解过程中通过简单句子学习喻体与本体的区分。但回到歌词里,我们会邀请学生畅所欲言,分享自己的解析。
5)主旨
最后的环节对应了教材上的第六题,即分析这首歌究竟是一首乐观的还是悲观的歌曲。这里有个小陷阱,因为这首歌的曲风非常活泼,且歌名看起来充满希望,所以很可能凭直觉判断这是一首乐观的歌曲。但经过一系列对歌词的剖析后不难发现,这首歌表达了对未来的担忧,和自责之情。
在这节课后,我们发布置了France Gall的歌曲《Poupée De Cire, Poupée De Son(蜡像娃娃,发声娃娃)》为作业,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赏析歌词。这是一首法国60年代的歌曲,作词者从娃娃的角度讲述年轻女孩的生活。歌手也凭借这首歌获得了1965年欧洲歌唱大赛的冠军,并因此成名。
在收到的12份作业中,绝大部分小组都完成了歌曲背景调查、作词者和歌手的介绍、节奏组的梳理,人称代词的分析和隐喻的解读;有两组学生尝试分析曲子的音乐性;有一组学生将演唱者的造型与歌词连接,给出了表演方面的评价;有一组学生尝试在歌词中寻找辩论术;还有两组学生解读了歌曲主旨,即社会规范下的少女形象。
陈建平在外语专业教学实践的三个方向中特别提到,要“通过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及其方法论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社会科学分析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8]。我们不应该仅仅因为担忧语言学的难度而屏蔽掉所有相关内容,科学分析方法的掌握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从小的模块开始,也不失为一种尝试。
[1] 胡壮麟,2018,语言学与中国外语教学四十年[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50(6): 803-805
[2] 杜金榜,2013,语篇分析教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3] Harris, Z. 1952. Discourse Analysis. Language[J], 28:1-30.
[4] Mitchell, T. F. 1957. The Language of Buying and Selling in Cyrenaica. Hesperis[J], 44:31-37
[5] Catherine Hugot, Véronique M. Kizorian. 2012. Alterego+A2[M]. Paris: Hachatte.
[6] (法)达维德·方丹,2003,诗学[M],天津人民出版社.13。
陈建平,2018,应用语言学与我国外语教育[J],外语界,187: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