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
摘 要:本研究从反思的起源,如何衍生出反思教育,并就反思性和反思型做概念区分;通过爬梳以上概念,回归本课题研究核心内容,反思性体育教学架构搭建研究。本文从体育文化反思到课程、教学延展到体育教师反思性的素质能力养成;以期搭建体育教学反思构架,促进反思型体育教师素质能力培养;同广大教育同仁、特别是体育同行,探讨建立较完整科学的反思性体育教学理论架构体系。
关键词:反思性;体育教学;框架构建;反思型体育教师
前 言
约翰·杜威在《我们如何思维》一书中认为,“反思是一种对于任何信念或假设性的知识,按其所依据的基础和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的主动的、持久的、周密的思考”[1]。熊川武的《反思性教学》认为反思是一种意义建构的过程,也是一种系统的、严格的、有约束力的思考方式。目前,国内学界普遍认为,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师在先进的理论指导下,借助于行动研究,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反思,积极探索和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努力提升教育实践的科学性、合理性,并使自己逐渐成长为反思型、专家型教师的过程。
布鲁克菲尔德(Brookfield)认为,反思过程的核心是试图从多种视角来看待问题[2]。根据国内外研究成果和教育教学理论和规律,如何从多种视角重新审视体育教学思想架构和教学实践架构,摸索与总结实践经验,进行反思性体育教学框架构建,研究反思型体育教师成长规律,是本研究的主要目的。
国内多有从文化领域到经济领域、从人文领域到社会领域的反思研究;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长期关注我国高校教育的反思研究,并结合高校体育教学工作,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和辨伪。通过多年的关注和思辨,发现高校体育教育相关领域真正的深层次的反思较少,击中体育教学核心和体育文化核心的反思欠缺,大都以行业、专业技术反思,个体反思、阶段反思等为主;体育文化和体育教学反思也不够全面,甚至缺乏系统研究。作为体育教育工作者,尤其关注当前体育行业与高校体育教育反思的现状,自身也在长期的体育教育教学中,不断反思学习和总结经验。本研究基于以上认识和现状,期望搭建反思性体育教学研究框架,提供借鉴和共同探研。
1.大学体育教育教学的现状与思考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变革与应用,加速了人类社会的信息化、全球化发展趋势。信息化浪潮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工作与生活方式,也迅速推进着教育信息化发展,重塑教育的模式与形态。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构建,我国的大学体育教育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纵观国内大学体育教学现状,仍存在着教育理念落后、教学内容简单、教学方式与方法单一等现象。在体育教学实践中,部分大学体育教师并没有真正贯彻以人为本、健康第一教育理念,没有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首要任务,仍然围绕教师自身、围绕教材开展教学,重视运动知识和技能掌握,忽视了体育对学生价值引导、精神塑造和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而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崇尚健身,提倡健康低碳生活方式已成为一种趋势,但绝大部分高校体育课堂上还没有融入与健康生活方式相应的教学内容。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也已深刻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大学体育教育也应该顺应潮流,提高信息化教学程度,但很多大学体育教师还没有充分认识到信息化教学的价值和意义。
反观我国中小学体育现状,2016-2020年《全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数据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学生整体视力不良检出率达到67.4%,近五年间全国中小学生超重、肥胖比例以及体质健康达标不及格率均超过10%。《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行为调查》显示,在休息和节假日空闲时间,学生最喜欢做的事是:上网聊天和游戏、看电视,出去运动的不足三成。针对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国务院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对高校体育教学要系统推进学生体质健康工作,加快推进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健康教育行动,提出了新的任务。
2.反思性体育教学研究的现状思考
反思性教学又称反思性实践,是国内外教育界普遍认可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路径和教师培养理论。其基本精神:是每一位教师不仅是教学的实践者,也是教学行为的研究者。体育教学本身的实践性特征,又不同于其它学科教学。因此,反思性体育教学,要求体育教师不仅要成为教学的实践者,还要有基本的反思能力,即起码的专业理论基础和科学有效的反思方法。新时代体育教师要有系统的反思性教学思想,要多视角多方面反思,包括体育文化反思、体育课程反思、以及体育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效果等反思、教学实践反思等。体育教学反思,连接了体育学科的理论建构与实践应用,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互动。
目前国内反思性体育教学研究现状如何,从笔者研究资料看,关于反思性体育教学的系统研究少有涉及;反思型(性)体育教学研究、反思性(型)教师研究,部分同仁有所涉猎;但“型”和“性”含糊不清。在研究本课题前,必须厘清“性”和“型”的内涵;“性”是人或事物的本身所具有的能力、作用、性质,思想、感情等方面的表现,内在无形;“型”是铸造器物的模子、样式,外在可见;如果不分清“性和型”,也就没有分清内因和外因、没有抓住主要矛盾和核心,也就导致系统性和科学性认知缺失;因此,目前国内反思性体育教学研究框架构建,需要我们共同搭建和厘清。以上概念的爬梳,为我们反思性体育教学框架的构建和反思型体育教师培养,提供了内涵和外延的脉络。
3.反思性体育教学思想的框架构建
国内外关于反思性教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运用,为构建反思性体育教学框架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结合自身对高校独立学院体育教育专业领域的实践研究,以及高校“双基建设”的反思型、双师型体育教师培养目标导向,着力构建反思性体育教学思想统领下的新时代体育文化反思、体育课程设置反思、反思性体育教学实施与体育教师反思性实践相连接的整体框架。其中反思性体育教学实施研究和反思型体育教师的培养是本课题的研究重点,反思性体育教学模式构建是本研究的期望。旨在通过这样的结构阐述,供学界同仁思考和探讨、批评指正、提供靶向。
4.反思性体育教学研究构架剖析
4.1体育文化反思
文化是意识形态,决定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也决定了社会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反思是建立在文化基础上的反思,脱离文化的反思是不切实际、也是没有根基和意义的虚无主义,文化反思是社会学者应该研究的对象。体育文化反思也是体育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工作中应该思考和学习的顶层设计,学会反思、掌握反思,对教育教学工作起到指引作用。反思文化也就是对文化的批判和再认识,通过对体育文化的反思,指导我们对体育本质的认识,使我们认识到实现体育目标的路径有文化支撑和理论依据;体育文化建设是建立在时代和国家教育方针指引下,体育文化反思也需要结合时代和国家需要进行。“每一个民族的文化复兴,都是从总结历史开始的”以史为鉴,总结是反思的一种形式、一个部分;是一个重构重组文化理论的过程。十九大以来,众多学科不断地围绕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等话语,展开各种形式的研究和讨论的原因[3]。比如,北京双奥城市,以体育为桥梁,搭建了文化交流的舞台,展现了文化自信的中国形象,讲述了人们的社会观念与生活方式转变的文化故事,为高校的体育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4.2体育课程反思
文化反思需要知识和工具,构建怎样的知识体系,提供怎样的工具,决定文化反思个体性和社会性;因此,在架构专业课程体系前,我们应该了解杜威在《我们如何思维》第二部分,逻辑的寻思中指出,学习由专家指定和学习者倾向和爱好建立的逻辑体系是不全面的;应该介乎两者之间,是指有系统地注视并控制思考的过程,其思考是真正反省的、才是有效的。只有这样构建的反思性课程架构才符合思考形式、实际操作和深远意义。
体育教学反思中的体育课程意识,“现代课程理论之父”泰勒认为只要涉及课程问题,必然要从四个方面来回答并处理:
(l)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4)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根据以上理论指导,科学的设计课程体系才能达到培养目标期望的效果[4]。因此,体育教师不仅要具备强的技能,而且要有基本的课程意识和教学意识;才能使自己的课程行为更加符合教育规律、达成培养目标,关注眼前发展,更关注人的长远发展,实现体育教育阶段目标和长远目标。
建立反思性课程架构、培养反思型人才,需要构建反思课程体系;反思性课程体系的构建不是设置一张课程表。学校体育教材体系建设要扎根中国、融通中外,充分体现思想性、教育性、创新性、实践性。学校应该从整体上来规划人才培养规格和目标,教师提供实现培养规格的课程,学生个体所接受的课程,应是各门学科的有机集合。从理论视角看,我们应不断完善对课程体系构建的理解,努力实现课程内容的优化,持续提升课程学习的效能,理解课程体系构建的主体诉求、内涵诠释与实现途径;从实践层面看,以我校为例,根据公共基础课程平台、学科专业课程平台、实践性课程平台、专业方向课程平台、选修课程平台和小学期平台,整体架构学校的课程体系,重点是夯实平台课程的运作,同时探索专业课程和方向课程的建设和实施工作;总体思路是应用性为培养方向,技术型为培养目标。
高等教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该结合社会,建立符合人才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内容和构架,并了解课程设计的总体要求和科学结构,进而结合本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社会人才需求规格,设计本专业的课程;基于以上理论和层次的厘清,架构专业课程才有理有据;以上是常规专业课程设置所需要的基本认识。如果在专业课程设置和调整中,没有新的理论方法、思想指导和实践经验;那么这种人才培养计划的调整也就是流于形式,因此,本研究提出反思性专业课程架构研究理念和方法;有别于传统课程架构以行为主义主导思想设计课程体系和课程。现代课程体系和课程设计应该引入建构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构建课程体系,指导我们反思构建课程体系和课程,达成人才培养目标。
4.3反思性体育教学的实践研究
高效教学来源于不断反复的反思,反思促进教学能力螺旋上升;因此,不仅是对客体的思考和方法手段,也是自我角色的反思。专业课程体系架构的完成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决定的,那么构成课程体系的教材,就是实现目标的基石;教材的选定一方面是培养目标的达成决定,一方面也是教师实现培养目标的指南;但真正起到主导作用还是教师掌握的教育科学理论、教育方法和手段。在《现代国外教学思想与我国体育教学》编著者刘昕总结: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文(本)主义学习理论是体育教学的四大理论
[5]。作者指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为学生创设出一个特定的学习环境,从而帮助学生矫正和塑造学习行为,在最大程度上消除不适合学生学习的环境,使学生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中学习体育教学知识;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人在内部认知上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学习的目的、行为、意义等成为关注的重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是一种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主动完成对知识的探索、主动建构的过程,即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相辅相成;人文(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突出情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教学过程中特别强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并且还把教学活动中的重心转向学生,确保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能够将学生所展现出来的思想、情感以及行为体验作为教学中的重点。以上体育教学理论着重点各有特色,为体育课程理论体系的构建,指明了不同的路径和新的方法,通过反思我们可以探索复合多元的教学方法和实践路径;以上体育教学理论是英国体验式学习培训专家罗杰·格林艾维博士在反思教育训练运用到体育教学重点方法;并且是体现现代体育教育训练的重要手段。在我国体育教学中,正确借鉴该书中的先进思想与教学理念,将有助于改进我国体育教学的现状,促进我国体育教学的深化,促进我国体育教育思想改革。
首先,构建体育课程理论体系,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其次,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健康意识的提高,应该以培养目标为方向,以社会需求为主导,应将体育课程作为每一个学生的必修课、终身陪伴课予以重视;我国体育实现目标、实施过程建设,需要加强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方法、教学技能等,提升学生对体育课的学习兴趣,终身锻炼的健全人格的健康人。再次,在构建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理论体系过程中,要避免教学思想与国外教学思想千篇一律,规避教学体系与实际体育教学和国人的需求;与国际接轨,但又有中国特色,符合人的发展规律和国情的需求和现状。最后,运用现代技术驱动体育发展,建设大数据大体育产业格局,促进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4.3.1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求
教学内容的知识选择学生需求是主体,社会和国家期望是客观要求,主客体之间互相作用。如何选择平衡和利弊,是教育管理者、教师认知结构和知识体系的重构。因此,选择教学内容不能有失偏颇,应该把学科知识和人的发展设计成课程的主要因素;同时,把握人的发展阶段性和人的发展特点的一致性;反思性课程体系构建是人才培养规格需要和社会责任,那么教学内容即课程教学就是教师和学生接触的方式处理,是主体和客体关系问题,也是教育行业广为关注和研究广泛的领域。
4.3.2教学计划的制定与执行
教师是整个过程计划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制定的长中短期计划是否与课程的目标、内容和组织是否清晰、一致和系统。因此,教学计划是针对每一学科、每一领域的学习进行的实践性很强的规划;以及所有前期思考和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实现的,它所包含的是教学内容和实现教学内容的过程,教学计划的制定应涵盖学科、领域进程和深度思考的方法和见解,并且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在制定教学计划过程中应不断反思,教什么←→怎么教←→什么时候教←→教成什么效果。通过不断反思,提高每个阶段的质量,修正每个阶段的相关性,互相促进提升;从而培育具有弹性、治理、反思和交流的品质的学习能力;培养成功的学生、自信的个体、有责任感的公民和积极的社会贡献者。
4.3.3教学方法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教学方法是教学法的一部分,是教学法的技术性环节。技术环节是教学法科学性和艺术性通过技术环节连接和实现,通过技术性教学方法呈现教学法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因此,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和途径。教学方法的反思是促进自我和客体提升的重要环节,它是促进发展的重要方法和路径。教学方法的反思可以从自身实施教学方法的能力和从学生角度反思教学方法的作用,也是后面教学效果反思的客体反映。反思性教学方法是建设性的客观的方式,并且根据现实和需要不断发展和改变。“反思性实践是使个别教师在其职权范围内,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成为更好、更有效率、更富有创见的行家的工具” [6]。教师在反思的过程中可以发现新问题,进一步激发教师的责任心,使教师在不断改进教学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升到新的高度。
4.3.4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长久以来,课程的教学内容、计划和方法容易被忽视,关注的焦点是教学效果;对教学效果评价的有效性、可靠性和依赖性被忽视;而且,对教学效果评价选择的参照方法科学性认识模糊和操作性运用不当。因此,教学效果的评价和评价方法的运用需要不断反思和改进,教学效果的评价体制和机制会影响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执行方法和执行效果;同时,教学效果的评价机制和教学效果评价的参照方法也影响学生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式。
教学评价手段是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对教学评价手段的反思也是对教学内容、过程和效果的检验。要用主客体都能够接受有意义的方式评价衡量学生的学习成就,既是教师想要的有效性测量、也是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可靠评价;从人的需要和情感进行反思,是所有教学活动的终极目标,并使这种成就对终身有影响、有意义。
5.反思型体育教师的培养路径与模式
我们在《反思性教学和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一文中对反思性教学如何促进教师专业持续发展进行了探讨;如何使反思型教师具备反思性特质,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首先,还是认识和知识架构问题,什么是教学和如何教学是教师最关心的问题;因此,对文化、理论和实践做出反思是教师自我反思性养成的习惯,就个体而言,具有反思性本质的教师,才能成长为反思型教师。反思性教师是本源主体,只有本源性认识和主体意识相结合,才能形成真正的反思型教师。反思型教师应建立开放思想和文化包容,因为建设性的批判自己和文化包容是反思型教师架构建设的基础;反思型教师注重外界环境和资源在培养人才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反思型教师的自我认知才是培养人才的灵魂。
体育教育教学作为教育体系的分支或部分,与其它学科体系的教学具有共性,也有其特殊性或独特性。体育课程的性质和形式,决定了体育教师在成为反思性体育教师到反思型体育教师角色扮演中需要有更广泛和灵活的反思思维方法和技术手段。从狭义的体育出发,体育是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协调发展的课程;它是通过技术手段和训练方法,推动身心锻炼和协调发展。体育教师要不断同一个身心不断发展的群体相适应,体育教师不断进行思想反思和行为反思就更显重要和必要;从而促使自身成长为反思型体育教师,适应师生共同发展需要。反思型体育教师养成需要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和经验、从经验到思想的不断交叉转换;当达到一定程度,体育教师教学学术反思在体育课程意识引导下的催化活动有机融合加强,体育教师需要体育课程意识引领自己的体育课程实践、体育课程设计及体育课程实施,才能使体育教学实践的过程在教师教学学术反思中获得升华。当然体育教师教学反思程度,还取决于体育教师对于体育课程意识的领悟深度。
体育教师应对体育教学学术进行反思并探究体育教学过程,从而使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体育教学能力得到升华。客观的体育教学学术反思不仅能为学生提供有效的体育学习方法和运动技能学习途径,而且也是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反馈调节机制的有效依据。体育教师应准确诊断教学学术反思与体育课程意识的关系,并举一反三地掌握体育课程的目标价值、理念精髓和本质规律。体育教学学术反思鞭策体育教师在传道授业过程中,应用批判和审视的教学眼光,分析、反省自己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和教育行为,并对学生个体、群体做出理性判断和选择。从运动心理学看,体育课程意识是体育教师认知体育课程问题的先决条件,体育课程意识作为一个感性意识载体,须由目标意识、过程意识、评价意识等相关因素组成。因此从理论上认识体育课程也是关于“造就学生什么”和“怎样培养人”的本质问题;正如教师最关心什么是教学和如何教学是一脉相承。
6.结束语
思想力是人的智力表现形式之一,反思也是思想力的一种表现方式,因此,培养和养成反思性思维和能力,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职业拓展的内升动力。反思教育的过程,要赋予教育必要的动力以应变,才能有好的和新的方法。总之,教学反思,是教师探索解决各种教育现实问题的重要途径。因此,反思性教学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方式,可给予教师解决自己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而重新建构自己的教学经验的过程;实现对教育教学过程的全面反省、深层思考和专业跟进。因而,教学反思能够有效提升体育教师的理论素养,有利于提升体育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有助于体育教师实践“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能够提升体育教师的科研水平,并促进其向教学名师的转变。为此,对其进行研究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正如学者傅道春在《教师的成长与发展》一书中所说,“成长=经验+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公式【7】。
参考文献:
【1】约翰·杜威,我们是如何思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斯蒂芬D布鲁克菲尔德著,张伟译,批判反思型教师ABC[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3】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6.
【4】拉尔夫·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20.
【5】刘昕,现代国外教育思想与我国体育教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6】法雷尔,反思性实践[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
【7】傅道春.教师的成长与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