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一年级合作式学习小组建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0
/ 3

浅谈 一年级合作式学习小组建设

张谷兴

( 深圳市宝安区荣根学校,广东 深圳 518104 )

【摘要】国家义务教育阶段推行“双减”政策以来,教育教学各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校内外作业负担减轻后,亲子活动时间和孩子的运动、睡眠、阅读时间明显增多,但在“双减”政策下,我们教育工作者时刻不忘减负提质,为更好落实双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少年,我们必须创新教育教学方式,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表明,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尤其一年级的孩子,通过合理可行的路径建立合作式学习小组,找准起点,多样的评价,对学科学习、班级生活、社会实践、社区活动等具有良好的作用。

【关键词】 合作式学习小组、路径、找准起点、合理评价、广泛运用

  1. 合作的目的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记》中也有“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强调学习者要在学习过程中合作。当今合作是生存法则,是智慧,是力量的源泉;从小学会与人合作,在与他人的交往合作中成长是一个人成功的必由之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人只有通过合作交流才能得到发展。现代医学研究表面,一旦个体与他人相互作用、影响,新的思维会不断打开,更乐于学习等活动。

合作的目的是互帮互助,互利互赢,取长补短。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自从国家推行“双减”政策以来,怎样做好减负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心工作,其中,小组合作式学习的方式是提高学习效率、保障提质的重要手段,因此,要非常重视合作式学习小组建设。

二、建立一年级合作式学习小组的可能性

一年级学生虽然年龄较小,心智相对中高年级较为稚嫩,但经过三年的幼儿园生活,在幼儿园的游戏活动、劳动课、手工课等分组中,初步有了小组分工合作的经历和意识。近一个月的小学生活,班级内部有分大组,课堂上老师经常利用大组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更进一步垫定了一年级分小组和开展合作学习的基础。基于一年级是起步年级,可以找准起点,设计科学的路径,开展小组建设,同时通过合理多元的评价,夯实过程,达到有效合作学习的目的。

三、建立一年级合作学习小组的路径

  1. 初建小组,尝试合作

找准起点,合理搭配,建立小组。经过一个月的学习生活,老师从学生日常的学习活动观察中,比如课堂的表现,作业的呈现,检测评价等,基本上能清晰了解小孩的各种行为习惯、学习能力、原有的知识基础、性格品质等。互助学习,取长补短,是建立小组重要目的之一,这就必须考虑到学生差异性,体现同组异质原则,同一组成员强弱搭配,利用强带弱,促进整组提升。同时,要求异组同质的原则,与其他组相当,这样也有利于组际开展学习竞赛。在课堂上,一年级女生相对男生表达能力、自控能力、组织能力,会优于男生,刚开始组建小组,考虑到分工、合作、组织、展示等及组际的水平差异,就应该注重男女生的搭配。组长尽量由表达能力、学习能力更强的女生担任。一年级学生组织能力相对比较弱,开始基本上依赖老师的指导,为了更方便尽快建立小组、组内合作和老师指导,小组人数4-6人,组长由老师挑选,并由老师培训上岗,培训组长如何开展自学、合学、分配任务、展示、评价、纪律管理、规则制订等。合理的组内岗位分工,设立组长(主持人)、副组长(提问人)、纪律管理员、记录员、发言人等身份,这样赋予学生多个角色,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既是参与者,又是助学者,角色逐步体验,由简单到复杂,视情况更换。刚开始接触小组的建设,很多孩子心中比较陌生,没有直接的经验,为了扫除心理畏惧感,提供感性的认识,增强信心,可以播放相应年级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实录视频,让孩子们学习他们的经验。培训他们使用范式的语言介绍本组情况,“大家好,我们是四叶草小组,我们讨论后一致认为……我们小组解决了……我们是这样做的……”,组际互相鼓励评价语言“我们认为太阳花小组……值得我们学习,我们有补充……”

尝试合作,感受乐趣。建立小组后,选择恰当的内容尝试合作,体验合作带来的乐趣,根据不同的内容也要选择恰当的形式。简单容易的问题,可以采用同桌二人互助合作学习,难点重点的问题采用4人或6人小组一起讨论研究、汇报小结。学生通过参与小组的活动,完成小组的目标,不断提高自信,达到成长的目的。

  1. 多样评价,激励合作

首先班任与各科任老师要足够重视,要及时利用成立的学习小组构建小组的学习方式,创设小组学习的氛围。课堂上将组名写在黑板上或张贴在黑板上,对课堂学习的进步、表现,及时给予加分、插红旗、爬格子等方式,肯定他们小组的进步和学习成果。建立常态的小组小结活动,老师利用晨会、班会或边角时间及时指导,班主任、科任及时发现优点,鼓励发扬,让一个人的优点变成整个小组的优点,让一个小组的优点,变成所有小组所有人的优点,发现小组的困惑和不足,要及时指出提醒,避免大家一起错误。承诺的奖励、奖品,要及时兑现,让一年级的孩子们及时找到合作学习的成就感,为后续继续开展学习活动注入新的力量。

评价主体的多样性。一年级评价的主体最开始可以以老师为主体,老师最先发现孩子们的优缺点,发现亮点,鼓励进步,逐渐让学生树立信心,热爱班级的学习生活,教师可以对小组整体评价,对组长或组员评价。小组长评价组员自学水平、对学(同桌或AB生)合作程度、展示水平、合作的贡献、纪律卫生等常规。组际评价,互相点评优点,提出建议,小组就是评价对方的主体。随着小组合作学习的发展、提升,评价可以逐渐延伸到年级、校级和家庭。随着小组建设的成熟,评价的主体由教师的他评,转向学生为主体的自评、互评。

评价方式多样性。一年级评价可以是物质和口头等结合,首先物质上的奖励是大家都期盼的,比如个人积累到20颗荣誉章,可以兑换一件自己喜欢的礼物,小组活动一定的荣誉可以奖励多少件小礼品,然后由小组内部进行分配协调。奖励荣誉、机会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比如对个人可以评为自学之星、展示之星、质疑之星、进步之星、互助之星等,表现出色可以奖励上台展示的机会、跨班交流机会、代表班级参加学校活动的机会等。

评价的内容多样性。自学能力,合作程度,解决问题的能力、纪律、卫生、文化建设、凝聚力、创造力等。一段时间后的学习成绩的进步、完成相关项目及任务的肯定等都可以成为评价的内容,根据小组的发展需要升级着评价的内容。

评价要求递增性。要求可以不断地更新和提高,最开始关注小孩小组团结、是否愿意合作,小组建设常规,逐渐提高到自学水平、互助成效、展示效果、合作方式、团队凝聚力、小组文化建设等。

评价方向多向性。生生评价、师生评价、组内评价、组际评价、班级评价、家校评价等。

  1. 打造文化,升级合作

响亮的组名。组名是一张名片,代表自己小组的梦想或者说是目标,一年级班级可以开始有自己的班级文化,给班级命名为青青草、红苹果等可爱的班级名称,小组的名字可以结合班级的文化建设,小组内部商量并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导下取一个自己喜欢小组名字。

漂亮的组徽。根据组名和含义,选择自己小组喜欢的吉祥物或标志,一起绘制成组徽。

喜爱的组歌。唱自己喜欢的歌,提升信心和凝聚力。

有效的规则。制订简单又清晰的规则,让大家有章可循。起步年级,规则可以班级统一制订,小组内参考修改。包括自学要求、朗读要求、对学要求、展示要求、评价规则等,明确的目标。有自己的口号,平时上台展示的时候响亮的介绍自己的组合和喊出自己的口号,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小组文化的建设提倡家校合作,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家长的协助中,一起完善小组的文化初建工作。课堂上及日常教育要创设平台,利用小组文化资源,开发更多的文化资源。根据班级实际情况,从简单的开始,一步步完善。

  1. 合作式学习小组的运用

在学科方面,如一年级的拼音学习方面,首先尝试在认识生母和韵母的基础上,自己独立完成拼读和书写。接着同桌相互检查拼读,聆听的同学要虚心聆听,学会欣赏别人的优点,必要时提醒对方或提出疑问。然后小组内展示汇报。最后,选择代表汇报,让其他学生认识到怎样拼读和书写,其他同学说说展示的同学或小组“棒”在哪里等评价。

在班级生活方面,班队会是班级建设和管理的重要窗口。在选择主题、准备、班会课、落实过程等都可以发挥小组的作用,例如在选择班会主题方面,小组可以一起讨论班级管理中、同学遇到的困惑中、重点课文中、节假日中等寻找班队会的主题,这样选择的主题是孩子自己喜欢的,来源于真正的班级生活需要,相对学校规定的主题更加符合孩子的需要。班级节点活动的利用,如运动会上,根据年龄特点和班级需要分成入场表演组、啦啦队、后勤保障、运动员组、医务组等,各项目组承担一定任务,项目组之间评价奖励。班队会的形式可以多样丰富,让学生更乐于接受,如加入讲故事、歌舞、情景表演等形式,小组合作更容易完成。

课外社会实践,如在秋游过程中,小组合作完成一幅画、小组合作完成教官规定的任务等,发挥集体的力量,相互鼓励,相互支持。

社区活动中,可以结成学习互帮小组,约定时间地点开展古诗背诵、读书分享,开展“跳蚤市场”等丰富的课余活动。

五、结论

在所有合作、展示、汇报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培养学生的表达方式和倾听同学发言的良好习惯,积极鼓励学生,让学生逐渐树立自信,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的能力等的现代公民应具有的核心素养。

一年级的合作式学习小组建设,是个起点,应该找准起点,大胆尝试建设,采用多样评价,夯实整个过程,对学科学习、班级生活、社会实践、社区活动等具有良好的作用。为孩子做学习生活的主人垫定基础,为实现“双减”政策下的“减负提质”助力。

参考文献

[1] 丁来明.崔其升.高效课堂评价[M]. 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14.10

[2] 张玉彬.刘昕昱.中小学生如何学会合作[M]. 江苏: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8.01

[3] 丁来明.基础教育课改升级[M]. 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8.01



Shape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