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理工大学冀唐学院 河北省唐山市 063210
摘要: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以价值取向为导向,推进职业教育课程思政改革。实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双师”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实行校企合作,顶岗实行,推进专业课程和职业素养相融合,校内培养与社会需求相衔接,建立健全的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关键词:立德树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有效策略
引言
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目的是推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特点是协同育人,核心问题是坚持对大学生进行价值引领,这正契合了新方位、新使命对高校立德树人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如何做到从“专人教”到“人人教”、从专门课程承担到所有课程联动承担,确保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是对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提出的时代命题。
1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困境
1.思想认识上: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育人的责任意识不强,造成对育人导向的“认识偏差”。当前,从国家层面到学校层面、从宏观统筹布局到微观精耕细作都出台了一系列关于课程思政的相关规定,但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新要求学习不够系统全面、理解不够深入,导致责任意识不够强。一是对课程思政中的“思政”缺乏理性认识。部分专业课教师将“思政”等同于政治说教,将课程思政误认为是在专业课堂上讲自己不擅长的政治,将课程思政“狭义化”和“机械化”,没有意识到其包含一切正向的、积极的、向善的价值理念,对于学生成长发展起价值引领和正确导向的重要作用。二是思想上不重视。一些教师由于受到定势思维的影响,觉得课程思政可有可无,不能对学生成才起到关键性作用,个别教师对思政课固有的“偏见”仍然存在,觉得学不到“一技之长”。有的教师认为思政课只是思政课教师的任务,自己讲授好专业课足矣,忽视了自身应承担的育人职责。三是责任意识不强、能力不足。由于对课程思政缺乏理性认识,导致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渗透之难、融入之难、挖掘之难。部分专业课教师虽然贯彻执行了国家和学校的文件精神,但只是将一些育人元素机械地“粘贴”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无法做到“盐溶于水”的自然状态和润物细无声的无缝衔接;还有一些教师没有做到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融会贯通,没有做到育才与育人、立德与树人的协同创新。
2.育人机制上:各类课程教师缺乏有效的信息联动交流,造成育人主体的“各自为战”。当前高校尚未形成齐抓共管、合力育人的课程思政长效机制,各类课程教师在价值引领方面的合力不够、力度不强。一是各类课程教师在培育大学生的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对话交流,没有形成常态化的教师联动机制,对于学生思想问题、专业知识、人文素养、道德品质等方面缺乏系统全面的科学评估和动态把握;对学生的客观全面认识是进行心理疏导、教育引导的前提和依据,而相对独立的教学模式给各科教师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心理特点和学习生活状况带来难度,教师对学生的思想认识、心理问题以及价值需求等缺乏全面认识,从而无法对症下药。二是各类课程教师在育人理念和育人经验的共享方面,缺乏长期有效的交流平台。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与专业课教师之间缺乏经常性的沟通对话,在育人理念、育人责任、育人经验、教学权重、能力培养等方面难以达成共识、形成合力。
2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策略
2.1建设高校课程思政专业型教师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不仅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还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同时也担负着塑造时代新人的时代重任。高校教师作为高素质的政治思想工作者,要努力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即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面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高校教师缺乏运用课程思政育人的意识,我们应该积极建设一支具有高素质的课程思政专业型教师队伍。首先,要提高教师的政治素养。高校教师作为培育大学生成长的重要角色,担负着立德树人的重任,只有教师自身具有崇高的理想信念和坚定的政治信仰,才能积极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断培养他们拥有高洁的品德,使其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业的时代新人。其次,要加强教师课程思政教学素养。高校对学生的育人任务不应该只由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来完成,各门课程的教师应该与思政教师形成教育合力,结合时事政治积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新成果引入教学中,对社会热点问题加以分析,注重发挥课堂育人的作用。
2.2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调动学生自觉性
显性教育由于教育目的明确,在教育过程中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形式发挥着主体作用,而我国古代最早体现隐性教育方式的则是“孟母三迁”,其运用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由环境熏陶达到教育的合理价值。要建设好课程思政就需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不断培养学生的知、情、意、行能力。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显性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更应将国家主导意识形态采取正面教育的方式教授给学生,显性教育是一种旗帜鲜明的方式,在课程思政的建设中更加具有主导性,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关心国家大事。另一方面,注重课程思政育人体系的创新探索,推动课程思政落地,要运用课堂这一“主战场”,将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课程思政建设中要求教师运用丰富的教学方式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和时代性,以隐性教育方式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潜移默化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2.3提高教师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的能力
课程思政的推进需要科学制定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融合设计专业课中的思政教学内容,专业课教师应该充分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提升育人意识。通过融入、嵌入、渗透的方式挖掘其他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打造不同课程的内在逻辑体系,抓住不同学科学生的特点,分年级对学生的需求和认知进行分析,打造专属课程。提高教师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的能力。首先要从学生角度考虑,要将受教育者的认知范围和接受程度考虑在内,将现实生活和时事政治贴近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结合新时代中国的发展,正确认识自身承担着民族复兴的重任,增强学生爱国意识。其次在教师间开展互相学习,分享交流课程思政建设的经验,在不同学科的交叉合作下提升教师融合能力,探索出更科学的教学方式,以点带面的方式激发各学科教师落实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积极性。在积极探索专业课程和思政元素相结合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教师的学情分析能力、教学管理能力、教学评价反馈能力,从而不断提升教学效果实现立德树人的任务。
结束语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的“课程思政”则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为积极促进高校思政课程的建设和发展,高校需要从立德树人的角度出发,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调动学生自觉性,提高思政元素与专业性学科的融合发展,加强教学制度的改革等,以此推进高校思政课程的有效建设。
参考文献
[1]石红梅.论推进高校课程思政的实施[J].科教文汇(下旬刊),2020(12):59-60.
[2]陈明霞.增强高校课程思政实效的实践逻辑[J].教育评论,2020(12):3-7.
[3]滕建华,王韵.打造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相协同的高校育人新机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8(06):8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