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类“金课”课程思政融入模式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18
/ 2

美术类“金课” 课程思政融入模式研究

黄杰

洛阳理工学院


摘要:

美术类课程具有其相对较强专业特色,特别是目前全国课程思政建设已完成普及阶段,正进行专业深化阶段,正是需要结合专业特色打造具有鲜明特点和突出效果专业课程思政模式时期。课程团队通过对长期教授的多门美术类课程思政进行研究、实践与验证,涉及美术理论、实践美术等类型,总结出139美术思政融入模式,取得了一定效果。希望通过该模式的研究进一步的探索高校美术类“金课”课程的课程思政模式系统,为其科学化、实用化提供支撑。


关键词:美术;课程思政;模式


一、课程思政建设需要专业细分化

近年来随着课程思政建设的不断深入,成果不断涌现,但越深耕,困难也逐渐突出,这主要是由逐渐触及课程的特点决定的。

第一,课程的多样性与复杂性,目前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来看本科教育共有12大类,703个专业,体现出分类多、涉及面广的特点,这种状况如果不细分研究课程思政。往往就会出现普遍性的方法对策难以应对课程思政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入的现状。

第二,课程思政建设活动也是动态的,在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时,课程也在高速的发展升级,所以动态化的思维非常重要,共通的建设方法是难以跟上课程发展脚步的,也就谈不上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课程建设评审是由各级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执行的当课程评审级别由省级向国家级报送后是分专业进行课程建设评审,所以课程各专业思政特点和特色在课程建设中显得尤为关键,前期进行专业特色思政的构建与铺垫是课程建设的重要问题。课程建设是延续性的工作,一旦定好方向、基调和模式之后再改就非常困难。


二,139思政融入模式

课程团队通过长期“金课”课程思政模式的建设与应用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教学成果,这些研究来源于团队建设的河南省一流线上课程《基础素描》;一流混合式课程《素描》,河南省线上优秀课程《中国美术史》,并在以上课程中应用实践。

(一)139课程思政融入模式的提出。

在课程思政的探索中指导思想多而充分,具体细节和可操作、可执行的部分比较少。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没有模式操作就显得随意、宽泛,既不好与教学,实际内容结合,又不容易让学生产生共鸣,更是让同头课老师执行标准不一致,教学方式各有出入,所以课程思政的模式对于其实施至关重要,如果缺失将使整个课程建设变成无本之木。

但模式必定不可能一蹴而就,课程团队从教师、学生和已有的研究成果三方面进行调研发掘。

团队教师都是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一线教师,此次调研采取的方法是访谈法。从已有的课程思政问题及解决方案两个方面进行了4次深度探讨,提出课程思政教学的几个关键点在于融合、细节、可操作,目标是结合专业特点形成思政模式,这样才能将教学经验与实践效果不断积累下去。

对于学生的调研总体来说是比较困难,具体来说,就是学生完全不知道他们自己所需要的课程思政的内容与形式,这一问题的成因在于学生对课程思政了解不够,学习不够,这也说明课程思政建设任重道远。

课程思政建设由于是课程建设中最新的部分,短期内各级管理部门提出了全面而有效的指导思想,但操作层面更多的是探索与实践,在这种情况下研究经验的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课程团队积极研究能收集到的各种研究成果。

(二)美术类思政139融入模式

1.一个思路。

符合美术教学规律的浸润方式。要尽可能为学生创造课程机会和形式,教师要做到言传身教课程思政的前提是思政。

2.三情教育

三情教育是我们在长期的教育过程中总结出来,并运用于课程思政教育中的方法。

国家情不但是专业教育,更是整体教育的主线,辐射各个地区和每个中国人的一生。

国家情需要因地制宜的发挥名家名作的作用,美术生对美术作品非常熟悉,这不等于他们就掌握思政内容。之前他们掌握的只是信息,并不能上升到精神层面,更不能转化为前进动力,这就需要激发出美术作品的思政力量。总的来说就是要从技法层面深入到思想层面,解读技法如何为思想服务,如何起到思政意义,这样才能更加好的诠释技法,可以视为思政为专业课深入推进做出的贡献。

民族情是思政教育的另一条主线,也是美术作品曾表达的题材,由于学生年龄小,阅历浅,对民族问题认识不深,就要在这方面做民族团结国家民族政策引导,让学生自觉向党,自觉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

家乡情是高校思政教育中相较于义务教育不同的点,因为学生来自于中国不同省份自治区异地来求学。难免生出思乡之情,美术作品,博物馆藏也是来自于不同省份,以他们为案例。讲一讲每个省自治区的作品,馆藏技能分析美术地域特色和发展又能激发相应省份同学的自豪感和家乡认同,讲的次数多了,覆盖面大了,就自然而然形成中华文化的整体风貌,形成学生的国家认同。

3.具体的课程思政融入方法

(1)课程片头融入

片头是在线课程和混合式课程的开课起始内容,是课程内容和主旨的升华,又融合了比较多的技术手段,是很好的融合点。如疫情期间中国美术史制作抗疫片头,极大的鼓舞了学生的学习意志,明确了学习目的。

(2)课程目标融入

目标结合学生为谁而学习,学习有什么用展开,如中国美术史课程在龙门石窟现场课讲落后就会挨打,学习才能强国。

(3)课程重点融入

课程的重点往往涵盖专业与精神两个层面,精神中适合加入思政元素,如唐代壁画中的《牵驼图》对外交流引出一带一路概念。

(4)课程难点融入

课程难点是学生提高抗挫折能力的好机会,由于比较难,可以引入通俗易懂的例子如讲二王书法时运用洗墨染池的故事,说明努力的重要性。

(5)课程重要性融入

这里比较适合使用党和政府的文件以及领导人的指示来表现重要,比如讲甲骨文,说明保护的重要性时加入了习近平总书记对甲骨文发现120周年的贺信能比较好的说明问题。

(6)课程总结融入

课程总结部分适合进行思政汇聚,可以凝聚整节课的思政思想为一点,把课程目的与学生的人生结合能产生延续影响,要获得香茶喝下有回甘的效果。如宋代瓷器部分总结是瓷器经过高温淬炼方能出现光华夺目,人生也需要艰苦磨砺,鼓励学生不畏困难,要有担当,勇于迎接挑战。

(7)现场课融入

采取以小见大,细节凸显意义的方法,如龙门石窟现场课指出宾阳洞礼佛图为帝国主义盗取的情况,说明文化是建立于国家富强基础之上。

(8)专家教学融入

专家多为专业研究者,对课程思政了解有限,可以采取专家讲专业,带队老师讲思政的结合模式。

(9)课下融入

如学生在中国美术史课程组指导下布景、拍摄、监制、剪辑、合成、表演历史短剧,参加由河南省文旅厅组织的"悦读黄河"短视频比赛,用十一幕黄河历史短片展现黄河文化的伟大和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既锻炼了学生能力,又从中华民族形成、文化认同、中华文化的先进性、改革发展、革命乐观主义和牺牲精神对同学进行过程教育。

结语

课程思政建设已进入攻坚阶段,目前成效的达成不在于渗透性适应性,这就要求有针对性的课程,思政模式起到相应的作用,特别是美术类课程具有较强的课程个性与培养方式,所以对其研究刻不容缓,因为大量课程急需此类研究成果的支撑。



参考文献:

[1]基于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J]. 王晓红,徐敏,王新月,唐丰圆,许禾昕,方加炜. 包装工程. 2020(S1)

[2]基于艺术类专业的“专业思政”改革路径研究[J]. 窦桂丽. 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 2019(12)

[3]“课程思政”视域下地方高师美术教学范式的实施策略研究[J]. 黄三艳. 湖南包装. 2020(06)

[4]课程思政与文学艺术教育融合研究与实践[J]. 宋希芝.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 20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