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立意下的德育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15
/ 2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立意下的德育探究

李学顺

山东省青州第三中学 262500

摘要:在新课改、新高考的背景下,我国教育行业对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认知越来越深入,与其相关的教育话题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议。在此背景下,本文从德育的视野出发,对高中历史教师应当如何利用当下高中历史的新教材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分析研究如下。

关键词:德育教育;历史教学;高中历史;新教材;

引言:

在新课改中,明确了以“立德树人”为教育的核心,基于此,高中历史教学应当深入分析历史课程与学生德育培养之间的联系,积极挖掘历史教材中与德育教学相关的内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适应国内外新形势下对教育的要求。

  1. 国内外复杂的形势需要我们提高“立德树人”的自觉性

有人认为,中国现在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时期,也有人预言21世纪是“中国世纪”,但,在这一时期,“台独”、“港独”、“疆独”却纷纷登场,我国的一些青少年甚至专家学者崇洋媚外现象严重,可以说,国家认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这些现象发生在国力衰路的时期可以理解,为什么发生在当今国力蒸蒸日上的时期?这当然与国际上一些国家的暗中推动有关,但也与我们前一段时间忽视了对人们特别是青少年思想的教育有关。

新课程标准将“立德树人”确立为教育的核心,“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顺应国内外形势的必然选择。而对德育问题的重视这一点在高考历史试题中已经得到直接体现,在2020年山东高考历史试题中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一题,2021年“小英雄”一题,都直接考察了学生的家国情怀。这就要求我们历史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历史必备知识的同时自觉的去培育学生的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

  1. 现阶段历史德育教学中的问题

在新高考背景下,历史德育教学虽然在学科核心素养的引导下不断深入发展,但依旧存在着一些问题:

  1. 德育定位模糊

虽然新高考“3+3”以及“3+1+2”的考试改革令学校、社会不断加深对于历史这一学科的重视程度,但由于学校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部分学校依旧忽视历史在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积极意义。一方面,历史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依旧以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育方式进行历史教学,不仅无法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也不利于学生掌握新高考背景下历史科目的考试变化[1]。另一方面,在传统应试教育中,教师一味的要求学生记忆知识点,对于知识点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相关联事件的学习并不深入,导致学生无法在历史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三观、良好的品德以面对未来的人生挑战。

  1. 德育形式化

新课改强调“一核四层四翼”,“一核”即“立德树人”,它关系到“培养什么人”的问

题,是新课改的灵魂。但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各学科都被赋予了“立德树人”的任务,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向学生渗透德育思想。但由于教师的资质、教学能力以及教学时长等问题,部分教师仅仅在上级领导视察或特殊情形下才在历史课堂上通过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在日常上课中依旧以应试教育的知识点反复背诵、大量练题为主。

  1. 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应对策略

(一)深刻领会“立德树人”的科学内涵

方向决定成败,作为历史教师不仅要重视德育工作,更要明确“德育”的本质内涵,即不仅仅是家国情怀,不仅仅是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更重要的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实现伟大复兴的认同,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受西方思想的影响,我们对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太自信,忽视了这是我们特殊的国情下的必然选择,忽视了如果没有这样的选择,我们可能仍然处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我们可能还没有真正站起来,更不用说走向富强了的实际。

(二)发挥统编新教材在德育方面的基础性作用

在新高考改革中,历史教材经历了一次较大范围的变革,并且教材的编纂被定性为“国家事权”,2017年更是成立国家教材委员会,我国的历史课本由“一纲多本”变为“一纲一本”,这是国家认同的需要、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需要,也是掌握历史话语权的需要,国家对新时代人才培养的理念全面的贯穿在了教材之中,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版)》的教学要求以及《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要求制定具体的教学策略,通过对新教材内容的挖掘来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历史核心素养。

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深入分析当前教材中与德育教育相关联的教学内容,将德育内容渗透进课堂教学中。例如在高一《中外历史纲要》的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可以从中国近代救亡图存的主线出发,引导学生体验爱国前辈为了中国的存亡所作出的前仆后继的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并结合近代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民主主义者可歌可泣的努力最终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史实,得出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这样在深化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体验的同时,又培育了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创设情境让学生在问题解决的体验中获得德育感悟

只有通过切身的体验,形成具体而鲜活的感知,才能印在大脑深处。单纯说教,只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教师可以选择小组合作教学、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并通过在历史课堂上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德育感受性[2]。这样既能够打造充满活力的历史课堂,又能够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历史课堂当中,避免学生出现注意力分散等问题,全面激发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同时,家国情怀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在学生们内心中生根。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应当重视历史教学与德育教学之间的联系,积极利用历史课堂教学完善学校的德育教学,不断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并且通过对教材的深入分析改进自身的教学方式,通过小组合作教学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崔正阳. "立德树人"视角下中学历史课的德育研究[D]. 延安大学, 2020.

[2] 古若琳. 试论基于新课程下有效实现高中历史课堂德育渗透的策略[J]. 新课程(中学), 20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