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历史情境,育家国情怀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23
/ 3

凭历史情境,育家国情怀

顾周易

上海体育学院附属金山亭林中学 上海金山 201505

摘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作为五大核心素养之一,旨在通过学习和探究历史,促使个人形成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历史课堂教学是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主要途径,作为历史教师我们要把家国情怀教育渗透在历史课堂中,立德树人,从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思维品质。本文就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凭借多元的历史情境,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进行探究,并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关键词:历史教学;家国情怀;德育渗透

中学历史课程承载着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学生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能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并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1家国情怀作为最高层次的核心素养,是历史课程中历史价值观教育的根本归宿,体现出对历史课程所承载的培养和涵养正确的历史价值观的高度重视和深切期望。2家国情怀的内化,离不开学科本体知识,更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生成。下面以统编教材若干教学片段为例,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期抛砖引玉,就教于方家。

一、创设情境,激发家国共鸣

历史往往与学生生活相距甚远,家国情怀对高中生而言难免有些陌生。正因如此,家国情怀的培育需要学生的亲身体验,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借助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内心的家国情感。

以张堰中学苏艳老师的《大一统中原王朝的边疆经略》高二历史专题复习课为例,苏艳老师自创了两道情境题“汉代士兵的边疆生活”(图1)和“1300年前的小祖宗”(图2),以考古挖掘出土的居延汉简作为情境,考察汉代西北地区61235ebb08930_html_ae560b8b1bfbc177.png

图1

61235ebb08930_html_8b313bad50a205f8.png

图2

边疆经略的措施,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再以出土于新疆地区的唐代《论语郑氏注》抄本创设情境,考察唐代经营西域的具体措施。第一问是让学生在辨析史料类型的基础上和前面的汉简对比分析,知道从汉代到唐代书写字体和书写材料的变化。第二问是运用唐朝管理西域的知识综合判断解决问题,考察学生的知识理解和运用能力。接着综合两道情境题,设问:从士兵敞到学生卜天寿的经历中,你对边疆治理有什么样的认识?这两个题目所涉及的都是新疆地区的边疆治理措施,选取的是考古挖掘中发现的两个普通小人物的经历,他们的故事更能贴近学生生活,让宏观叙事的边疆治理变得生动鲜活。最后出示今天中国西藏地区边疆战士的照片和新疆地区少数民族学校的课堂照片,联系古今,理解中国边疆的含义。苏艳老师通过展现图片的形式,思接千载,联系古今,使得学生体会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优秀文化传统,尊重和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认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苏艳老师这节课能依托不同形式的历史素材(古代士兵敞、学生卜天寿和今天边疆战士、新疆地区小学生的故事),创设不同层次的情境,落实培育家国情怀的育人目标。

二、寻访遗址,深化家国认同

现在的高中生生活在幸福的时代,对中华民族遭受的灾难也缺乏直接的认识,我们不仅要利用历史教科书中的有关内容渗透家国情怀,也要在历史教学中精选并适时寻访本土历史遗迹遗物及红色教育资源,会让历史教育更鲜活、更走心。

在教学《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这一单元时,对于抗日战争这一部分,要求学生了解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暴行;通过了解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感悟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认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理解十四年抗战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历史意义。为了拉近历史的时空距离,师生可以共同寻访乡土资源进行研究性学习。为了能让寻访活动有的放矢,教师必须先实地教研,选择材料设置问题,进而制定学生的导学单。学生则通过寻访前的查阅相关资料,寻访时的参观讨论以及完成导学单,通过这些活动环节深化家国认同意识。根据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师生可以寻访金山卫抗战遗址纪念园,它以金山卫的抗战史实为依据,按照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综合运用大量的实物、文献、影像资料,客观呈现了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侵华日军金山卫沿海登陆、驻防中国军队奋起抵抗、侵华日军的反人类罪行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武装英勇抗争的历史,表现了抗战时期金山人民的家国情怀和社会图景。在导学单的问题设计3方面,教师可以做如下尝试:

  1. 阅读金山卫抗日纪念碑碑文,回答问题:

  1. 纪念碑树立于何时?目的何在?

  2. 金山卫抗日纪念园建立于何时?为何建园?

    1. 观察纪念馆入口日本侵华大事“柱”,回答问题:

    1. 辨识其中的两处错误史实。

    2. 为什么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于1931年?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3. 为什么说7.7事变是全民族抗战的开始?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 61235ebb08930_html_51e7cdff2fc1f2c.jpg 图是由日军著名报纸《读卖新闻》特派记者真柄,于1937年11月16日发表的新闻照片,拍摄的是当年11月5日破晓时分,侵华日军第十军在金山卫城西南的李宅附近偷袭登陆的场景。

    1. 根据展厅内容,为什么日军选择在金山卫登陆?

    2. 观察照片,说明它的史料价值。

    1. 阅读、观察下列三组档案,回答问题:

    61235ebb08930_html_46156433a924c0a7.gif

    档案组一:这四份档案,是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以后,国民政府统计的4种关于抗战时期死伤人口的调查表,现藏于金山区档案馆。其中,第一份档案是江苏省政府统计的十月初三惨案的殉难人口,其调查范围主要是在金山卫沿海地区;其他三份档案是金山县政府统计的侵华日军登陆金山卫以后的战损人口,调查范围包括朱泾、吕巷、金山卫及松江的泖港地区。

    61235ebb08930_html_3f153707f2e0c3c2.png



    61235ebb08930_html_7d8c8d4fe2f390b3.gif

    档案组二:这份亲历者的回忆档案源自金山档案馆所藏《一九三七年日军登录金山卫侵略罪行史料》,是上世纪80年代末,金卫志编写组采访当时在世的战争亲历者后,汇编而成的档案史料,凡5种。内容包括回忆中国军队在金山卫城内和海月庵英勇阻击登陆侵华日军、敌后抗日游击队袭杀日本兵、金卫六区义勇壮丁队廊下阻击战、伍四金炸毁东门镇日军据点等历史场景,可信度较高。


    61235ebb08930_html_3feaa36b583ebc66.png


    61235ebb08930_html_260b342f00c51843.gif

    档案组三:2007年,金山区抗战时期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课题组,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走遍全区11个镇、街道和工业区开展实地调查。课题组走村入户,邀请76名战争亲历者仔细回忆了侵华日军的残暴罪行,而后根据获得的每一条线索,逐个进行深入追踪与了解,把侵华日军杀死村民、抢劫财物、焚烧房屋和奸淫妇女等情况了解得一清二楚,并最终形成询问笔录 + 公证书的档案资料,极大地支撑与丰富了侵华日军罪行的调研成果。

    61235ebb08930_html_fe98faf27943f0b0.jpg



    1. 根据档案内容,列举日军在金山的暴行(至少四项)

    2. 三组档案的共同主题是什么?在史料类型上有何异同?史料价值有何异同?

    1. 根据展厅内容,列举金山人民抗日斗争事迹四项。

    2. 根据展厅内容,谈谈中国共产党在金山人民抗日斗争中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家国情怀的激发不能只停留在回忆屈辱的历史层面,更应该利用光辉灿烂的历史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国家荣誉感。4在后续的历史教学中需要教师格外关注。比如在29课《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教学中,师生可以共同寻访各类博物馆等,合理运用生活中的资源,使学生感受国家的发展、时代的变化、激发民族认同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三、情感共鸣,渗透家国之情

    历史是“人”的历史;家国情怀是“人”的情感。因此,历史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历史人物的心理活动,也要关注学生的心理情感,前者传递情感,后者内化情感,以情促情,共情共生,进而渗透家国之情。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无数先驱为挽救民族危亡作出艰辛的探索,他们为救亡图存所做出的包括牺牲个人在内的各种努力,是他们的家国情怀。在统编教材19课《辛亥革命》教学过程中,教师呈现如下一则史料阅读,并设问:林觉民英俊潇洒、出身名门、家庭美满,这样一位青年才

    1911年春,留学日本的中国革命党人林觉民回国,于4月24日写下绝笔《与妻书》,随后毅然投入广州的黄花岗起义: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够?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俊最终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林觉民为何要毅然决然地参加黄花岗起义?他又是是如何看待小家与天下之间的关系的?其坚决“赴死”所追求的精神价值是什么?学生通过教师的层层分析可能会得出诸如“为了国家而牺牲小家;以爱妻之心去爱天下人;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没有个人真正幸福”等结论,这也就是我们理解的家国情怀。通过描述细微的事件和普通人物来呈现史实,在共情中实现共生,把学生的心理情感升华到了对国家、对人民的社会责任感上,提升学生的情感层次,最终达到以情促情的内化效果。

    教师除了可以用各类历史素材之外,还可以在课堂小结环节中通过师生互动生成并齐读课堂小结,进一步加深对家国情怀的领悟。如在统编教材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最后的教学环节中,运用教材“探究与拓展”栏目材料,让学生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王朝统治者学习、接受中原传统典章制度和统治理念的认识。一方面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延伸,同时学生能够在整理辨析史料的基础上,形成对材料的核心论点“北方奄有中夏,必行汉法,可以长久”的历史解释,能够把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进一步强调辽夏金元诸政权在疆域范围、民族关系、治理模式上对多民族统一封建国家的巩固发展所做的贡献,进一步认同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经历长时段历史演进,才渐趋“和合”为一,凝固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最后齐声朗读课堂小结:10—13世纪,辽宋夏金元这一时期各政权之间相互对峙又相互交流。元朝仿行汉制,立规创制,完成大一统,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得到进一步发展,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统治模式得到进一步丰富与发展。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经历长时段历史演进,才渐趋“和合”为一,凝固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56个民族56朵花,一个民族也不能少!如此一来,既能高效的进行课堂总结,也使得学生的情感在高声朗读中得到触发,似润物细无声般渗透家国之情。

    以史明心,借史育人。凭历史情境,育家国情怀。高中历史教师需要明确唯物史观是教学的基石,时空观念是教学的脉络,史料实证是教学的抓手,历史解释是教学的支撑,家国情怀是教学的归宿。教师要时刻坚持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教学目标以培育学生家国情怀为追求,教学过程创设多元历史情境,提升课堂的生动性,以生为本,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进而体悟家国情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第1页。

    [2]徐蓝.关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几个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17年第10期,第33页。

    [3]张丽.高中历史教学渗透家国情怀策略初探[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1年第5期,第90页。



    作者简介:顾周易(1993.10),女,汉族,上海金山人,学士学位,上海体育学院附属金山亭林中学 中教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历史教育教学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第1页。

    2 徐蓝.关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几个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17年第10期,第33页。

    3 导学单的问题设计节选自我校史寻社暑期党史研学活动。

    4 张丽.高中历史教学渗透家国情怀策略初探[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1年第5期,第90页。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