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贞白小学 334600
摘要: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古诗文教学,运用古诗词承载的文化内涵熏陶学生,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的许多古诗文,立意高远,构思新颖,语言清新,趣味浓郁,实为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文化瑰宝。在教学中,教师在提高自身文学素养的同时,要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创设情境,带领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知、体会情感,同时运用多种策略带领学生入情悟境。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习古诗,品味古诗,剖析其语言,探析其趣味,以便更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吸取古诗营养,探索古诗文真谛,使自己充实起来,“灵秀”起来。
关键词:创设景趣;研读磨句;对比赏析;迁移运用
古诗文作为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瑰宝,是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也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滋养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厚土壤。既能启迪智慧,又能培养语感。学生学习古诗文终身受益。古诗文韵律优美、寓意深刻,但对于理解能力尚浅的小学生而言是有一定难度的。那么老师在课堂中怎么教学才能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达到古诗文教学的目的。
一、创设景趣,在学习中感知认同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大都绘声绘色,情景交融,展现出一幅幅栩栩如生、形象逼真的美好景色。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剖析字句,展开联想,欣赏其优美的景趣。
如在教学《村居》一诗时,“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主要写人物活动。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孩子们放学早,趁着刮起的东风,放起了风筝。儿童正处在人生早春,儿童的欢声笑语,兴致勃勃地放风筝,使春天更加生机勃勃,富有朝气。儿童、东风、纸鸢,诗人选写的人和事为美好的春光平添了几分生机和希望。结尾两句由前两句的物写到人,把早春的迷人渲染得淋漓尽致。
春景既然如此动人,生活在这秀美的春光中的人更是如此,诗的后两句,由景而及人,诗人饶有情致地写了一个群童放风筝的场面。天气实在太好了,连平时爱在外贪玩的小学生们也一反常态,放学后早早地回到家,赶紧放起风筝来。“散学归来”用一个“早”字,说明连孩子们也让这风和日丽的气候给打动了。
当文字变成明艳的画面,学生的情感被唤醒了,词的情境也更浓郁了。他们通过自己的诵读把仿佛看到的、感受到的情景传达出来,于是,心中有象,由点到画,画面逐渐丰满,变得灵动美好。
二、联系生活创设情境,在学习中多向体验
情境教学是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境联系起来,使学生身处具体场景之中,通过各种感官吸收信息,从而获得生动的形象,丰富具体的知识,激发内心的情感,实现了与古人的情感共鸣。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的协同作用。如在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一课《村居》时,先出示学生喜闻乐见的图片场景。让学生回忆自己和小伙伴一起放风筝的情景,教师提问:你放过风筝吗?在什么季节?在哪里放的?当时周围的环境怎么样?你的心情如何?你观察过孩子们放风筝时的语言、动作、神态了吗?春天里,我们除了放风筝,还可以进行哪些活动?这时,再理解“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就水到渠成了。明媚的春光与孩童的活动互相渲染,相映成趣,生机勃勃又充满希望的春天尽在眼前。可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可以打破古诗文字壁垒,学到活的语言,降低学生学习古诗文的难度和梯度。
三、运用插图,解开文字之美
古诗文是文人墨客千锤百炼的结晶,用字凝练概括,理解意思有一定的困难。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特别是中低年级学生,简单的图文结合,效果事半功倍。如《囊萤夜读》,讲的是晋朝人车胤学习的故事。课文配有一幅《囊萤夜读》图,练囊悬挂,桌案上、地面上堆放了很多竹简,一位贫穷的的读书人坐在地面,双手摊开竹简,聚精会神地读书。借助此图,理解“囊”字,从图上亮亮的发着黄光的白色口袋,理解“囊”的意思是:口袋。在这里作动词用:用口袋装。继续结合插图理解“囊萤夜读”,就是夜晚,用口袋装满萤火虫,照亮来读书。教师顺势提问:文中谁在读书,为什么读书?接着继续出示插图,并提出问题:在少年时代,车胤是怎样的人呢?图中可以看出,车胤家庭条件贫穷,学习条件艰苦,没有蜡油可点,只能用萤火虫来照亮。进而感受车胤学习的勤奋刻苦。所以,类似这样的古文,借助插图不仅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题目意思,古诗文意思及人物品质。
四、咬文嚼字,突出古诗词中的“灵秀”
这里的咬文嚼字绝非逐字逐句地去解释,而是觅词眼、品佳句。比如教学古诗《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写时间和自然景物。生动地描写了春天时的大自然,写出了春日农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堤旁的柳树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拂堤杨柳醉春烟”写村中的原野上的杨柳,“拂”,“醉”,把静止的杨柳人格化了。枝条柔软而细长,轻轻地拂扫着堤岸。春日的大地艳阳高照,烟雾迷蒙,微风中杨柳左右摇摆。诗人用了一个“醉”字,写活了杨柳的娇姿;写活了杨柳的柔态;写活了杨柳的神韵。这是一幅典型的灵秀春景图。
五、拓展知识空间,让古诗文走进学生心灵
古诗文多借景抒情、借物言志、咏史寄兴、即事感怀,小学生学习古诗文由于受文化水平及历史知识和社会阅历的限制,在阅读和理解方面存在不少难度,往往很难入情入境。如深入地理解孟郊《游子呤》中的拳拳游子心、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悠悠思乡情,苏轼《忆江南》中的江南情思等等这些蕴含在诗中的情感,学生的知识经验越丰富,对诗人的认识越多,他们对诗词的领悟就越丰富越深刻。因此教师要让学生从课内向课外扩展,严格要求学生背诵一定量的课内外作品,在背诵中丰富积累,在涵咏中感悟陶冶,多背诵一点古典诗词,还可增强孩子的语言积累,提高孩子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古语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能读千赋,则能为人”、腹有诗书气自豪。同时指导学生广泛深入地研究一些诗人的传记,走进历史,走进诗人的情感和精神世界,感悟诗人生活遭际、理想情感、品性情趣,更能深入地理解蕴含在诗文中的含义,从而深潜到文化的深层,感悟人生真谛,开拓视野,夯实学习的基础。
六、迁移运用,在实践中模仿创造
在中国,《忆江南》这个词牌自此成为历代词人赞美各地山川及风土人情的首选,且多以“某地好”开头。在课堂中,当学生通过反复感悟和诵读,情感达到高潮时,让学生仿写《忆江南》,小诗人们会诗兴大发,一首首文采斐然的诗词跃然纸上——“江西好,好客传五湖。庐山风景三清秀,潘阳湖光胜西子。能不忆江西?”学生们在模仿中创造,学会了迁移运用,使小学生对古诗充满好感,使古诗文的教学充满活力。
结束语
古诗文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在小学教材中,古诗教学内容占很大比例,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情感有着重要作用。在小学阶段要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以学生为主体,运用故事法创造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用读讲法体味诗意,通过欣赏与品味理解诗境,使自己充实起来,“灵秀”起来。
参考文献:
[2]吴永梅.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B版),2014(7):131.
[3]王强.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应用.《学周刊B版》.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