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促读,以读促思”教学模式在农村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28
/ 3

“以问促读,以读促思”教学模式在农村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刘 晶

成都市新都区蜀龙学校 610500

摘要:学习并非学生对教师所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以其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建构,教学并非是教师一味地填鸭,而是利用好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展开有效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阅读是自主学习的一种常见方式和重要途径,本论文结合《固体的溶解度》教学案例论述了“问题阅读法”在农村初中化学教学中运用和教学的几点建议,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问题阅读 农村初中 化学教学

受理科学习就是“上课听讲、课后刷题”或者“化学是理科中的文科,学习诀窍为背多分”等观念的影响,学生的化学学习活动主要通过化学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组织完成,造成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强。面对化学知识,习惯于被动接收、机械训练和死记硬背;面对化学试题,习惯于用已有的解题经验和套路进行解答;面对化学现象,习惯于以记忆代替思考;面对化学实验,习惯于“照方抓药”。久而久之,必然养成学习的惰性。一旦遇到新信息题,常常因为不能提取题目中的有效信息而无法作答,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而盲目作答,不能理解题意而迷失答题方向,不能在短时间内读懂题目而放弃作答,不能快速将题干中的信息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而错失答题时机。以上现象说明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要么缺乏化学阅读的意识,要么化学阅读的方法出了问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信息加工能力亟待提高。

笔者连续8年担任农村中学的初三化学教学工作,在教学中深切的感受到农村教学中的艰辛与无奈,一直在思考如何提高化学课堂的有效性,后来在一次骨干教师培训中听到一句话,古人云:“读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让我深受启发,我发现利用问题引导学生阅读对培养农村初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手段。下面笔者以自己执教的人教版初中化学《固体的溶解度》一节教学案例,来介绍“带着问题阅读”的教学法的具体操作过程。

1. “以问促读,以读促思”教学模式

1.1阅读初体验,阅读中感悟化学知识

农村不少初中学生缺少阅读的主动性,而且读书也是漫无目的的,不静心去感悟,往往就会觉得知识晦涩难懂,失去学习的兴趣。如果采用问题引导阅读法,即教师通过设计预习学案,在学案中预设一些简单的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就可以帮助学生有效阅读教科书,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训练他们通过阅读提取信息的能力,在问题的引导下主动解决疑难,自主建构知识体系,使学生的思维兴奋活跃起来。

例如在《固体的溶解度》这一节内容抽象复杂,学生难以理解到位。如果采用传统教学法几乎是在教师介绍讲解的满堂灌中完成,教师讲解得头头是道,学生却对此充耳不闻,教师反复分析强调过的重点,学生在作业中仍然可能是谬误百出。因为在学习中学生几乎没有亲身经历和真切感受,只是填满了耳朵,但没有进入大脑,思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

笔者在本课题教学时,采用基于问题引导的阅读教学法,用问题唤醒学生的阅读潜能,在预习学案中,设计了一些贴近生活、紧扣教材内容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和自主阅读:(1)同学们喜欢吃自助火锅吗?自助餐厅那么多美味的食物,想吃多少拿多少,但是你能把这家餐厅吃空吗?(2)水也是一个小吃货,能够溶解很多物质例如蔗糖、食盐,如果在一定温度下,取一定质量的水,蔗糖、食盐能无限的溶解吗?(3)上节课学习的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定义,你还记得吗?需要注意什么条件?课堂上在针对以上问题,进行讨论,形成共识就是一定温度下,一定质量的溶剂中会有一个溶解的最大质量,叫做溶解限量。通过为预习问题的讨论,学生的思考达到了一定的深度,又提出新的探究问题,溶解限量会不会改变?溶解限量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各学习小组通过带着问题,通过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过互相的探讨,找到了影响固体溶解限量的因素有温度的高低,溶剂的多少和溶质的种类。接下来利用控制变量法和老师给出的仪器药品进行实验探究,验证猜想是否正确。以问题引导阅读,由阅读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思考产生新问题,这才是真正的教与学的深度融合,不仅获得了新知识,而且还学会了思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内源性学习动力。

1.2引导精读,质疑讨论中建构化学知识

经过初读课本,学生突破思维定势,对新知识有了初步了解,学生在此时学习热情高涨,教师应立即组织学生精读,探讨新问题,学生必然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在精读时可以采用导读学案针对课堂阅读,重在教会阅读方法,在学案中预设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导读学案不仅要重视基础,更要重视能力;不仅要重视预设问题的质量,更要考虑学生在预设问题的基础上能否提出自己的问题;不仅要重视教材中的文字阅读,更要重视对教材中图形、表格的阅读;不仅要重视知识的普遍性,更要重视知识的特殊性;不仅要重视知识,更要重视技能;不仅要重视字面上的知识,更要重视隐藏在字面之后的知识。精读目的是激发他们探索问题的热情,掀起思维活动的波澜,使学生通过自主分析、相互比较,在探究、论辩中解除疑惑,将课本所呈现的新知识与自己的学习经验同化,与原有的认知结构相联系,自主建构新的知识体系。

笔者在本课题精读教学时,设计了如下问题情境:(1)如果我们要比较氯化钠和硝酸钾在某一温度时的溶解限量,取100g水溶解氯化钠,1000g水溶解硝酸钾进行实验,可行吗?为什么?(2)测出不同温度下,100g水中硝酸钾的溶解限度如表所示,能否尝试说出31.6g、138g等这些数字的含义是什么? (3)溶解限度的实质是什么? (4)能否依据溶解限量的实质,尝试说出溶解度的定义?(5)溶解度的四要素是什么?以上五个问题环环相扣,螺旋上升,问题1目的是巩固上一环节这种提出的溶解限量的影响因素;问题2是培养学生阅读表格,提取信息的能力,在读取数字信息时,可以再次强调注意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这两个重要条件。问题3的设计是为问题4做铺垫,解决问题3应由教师带领将大问题分解成以下4个小问题支架①溶解限量是什么物理量?②是谁的质量?③是溶质的什么质量?④在什么条件下溶质的最大质量。然后引导学生将这4个小问题连成一句化就是溶解限量,可以请学生来表述,锻炼学生总结表达能力。问题4在问题3解决后变得迎刃而解,非常好理解。要解决问题5还需要让学生精读溶解度的概念,勾画关键词。

知识一方面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得到,还有不可缺少的另一方面就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同学们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来获得。 农村学生长期生活在固定的环境中,他们大多生性胆怯,缺乏探究、交流意识,教师应多鼓励,为学生营造轻松快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想表达,敢表达,多样的评价方式,让学生变得自信,阳光。

1.3巩固深读,归纳中提炼知识精髓

学生已经通过体验初读、质疑精读获得知识和能力,目前心理状态是积极,满意,期待教师为自己设计更高的台阶去挑战,我又设计了几个学生在已有知识和能力基础上的求知心理呈现的新问题之间的“认知冲突”, 把学生引入到一种情景中,触发学生产生弄清事物的迫切愿望,诱发出他们再次深读的热情。我给学生呈现的问题是这样的:问题(1)在一定温度下,100g水里溶解的最大质量和1000g水中溶解的最大质量一样吗?问题(2)那么1000g水中溶解的最大质量是溶解度吗?(3)搅拌、颗粒大小、压强会影响固体的溶解度吗?问题1、2是引导学生注意溶解的四要素中高频易错点是100g溶剂,问题3是在学生掌握溶解度四要素后,引导学生更深入的思考。在学习完溶解度曲线后,我还设计了一些利用溶解度曲线解决生活实际的问题:(1)青海茶卡盐湖里溶有大量的氯化钠和纯碱,那里的农民冬天捞碱,夏天晒盐,你知道是为什么吗?(2)一天,小明不小心把少量食盐(主要成分氯化钠)放到了蔗糖里,他想用学过的知识除去氯化钠,怎么办呢? 查阅资料:蔗糖在水中的溶解情况与硝酸钾相似。

问题的新颖性、趣味性、矛盾性激发着学生们的参与意识,他们的阅读和探究更加热烈、更加投入,大脑中的思维活动更加强烈,学生之间的深入交流和思考探究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思维在碰撞中更加成熟。

2. 采用“阅读教学法”的几点建议

2.1 设计的问题应围绕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不同的学生存在着思维发展水平方面的差异,其思维存在各不相同的现有发展水平,潜在发展水平和“最近发展区”,教师平时要多和学生交流,凭借教学经验多视角的分析各层次学生的化学认知发展水平,找准学生所处的“最近发展区”,以便围绕“最近发展区”展开化学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设计出更有意义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设计预习阅读学案时,可以在思维的拐点处,承上启下的过渡处,新旧知识的衔接处等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化学认知方面的矛盾,在学生原有的认知与化学新知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这种的问题,可以使学生萌生浓厚的求知欲,促使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和相关材料寻找答案,从而把思维引入“最近发展区”。

2.2 设计的问题能引导学生突破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以低起点,小跨度为基础,遵循由低到高,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发展顺序,循序善诱,在导读学案中应设计多层次小步子,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愤”、 “悱”, 启迪学生的心智的问题,逐渐引导学生消除思维障碍,突破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2.3处理好师生关系,营造阅读氛围

教师要采用“问题阅读法”教学,以问题带动阅读,就是要通过阅读来解决问题,期间肯定会有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农村学生学习习惯和自我管理能力相对较差,教师一定要组织好学生,学生在教室设计的有利于他们自主学生的问题情境中进行协作学习,交互学习和自我评价,并能自觉的完成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

2.4 动态评价,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教师的对话和指导应突破认识领域而延伸到心理情感领域,在课堂教学中,要动态的,多角度的对学生进行指导和评价,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的给予鼓励和肯定。当学生的思维受阻时,教师应用一些充分肯定,有明确指导意义的过度语言给予评价和指导,这样既能指出思考和讨论的方向,又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增强学生挑战困难的信心,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面对学生的失败教学也需要应对“失败”的思维价值,多用独立,启发的语言滋润学生求知的心,这样会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对学习永葆积极性。

3.结束语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无论是哪一种教学模式,哪一种教学方法都应有益于新课标的实施,都应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阅读教学法在农村初中化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利用“最近发展区”,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内容设计问题导学案,引导学生初读、精读、深读、巩固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科学地让学生不断从现有发展水平达到“最近发展区”,然后突破“最近发展区”发掘其潜在发展水平,逐步实现知识和能力水平的提高,有趣的问题情境,激烈的课堂探究,温暖的课堂氛围,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爱上化学课堂,爱上阅读,爱上学习。

参考文献:

[1] 胡久华, 王磊.初中化学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2] 刘江田.新课程教学问题解决实践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3] 吴俊明.新课程理念与初中化学课程改革[M].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