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学附属中学校 山西太原 030009
摘要: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必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师生之间良好互动的有效途径之一。初中阶段是中学生形成正确道德观念和价值判断的重要时期,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为一门德育性质的课程,对实现此目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提问及时了解学生思维动向,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念,使其规范自身行为。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课堂提问;优化
引言
新课程改革提出教育要“以人为本”,要求新时代背景下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转变角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推进教育的创新。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下,必须要改进课堂提问,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1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1.1 问题启发性较弱,思维受阻
学起于思,积极的思维活动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基础,思维又从问题开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恰当的提问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不仅要求学生理解书本知识,更是要求学生具有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能够独立思考是学生具备这一能力的前提。因此,道德与法治课堂最重要的任务是启发学生思考,关注学生的思维走向,这就要求课堂提问具有启发性。目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课堂提问中,问题的启发性较弱,学生的思维受阻。
1.2 课堂提问价值导向功能不清晰
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德育课程,价值导向功能的实现是让学生可以根据教师教授以及课程学习了解到社会生活中基本的法律常识和道德规范,并且付诸于日常行为当中。心理学家梅丽尔在“首要教学原理”中提出,如何实现有效学习,学习者必须将学习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结合到一起,从而产生共鸣。而实践是则是解决新知与生活融合问题的最佳途径。当前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内容大部分都是取决于生活,教师情境的创设也是立足于生活,在情境中引导和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困境和难题,让学生更容易产生共鸣从而达到知识内化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提问当中始终坚持将课程理论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对不同的问题情境要具体分析对策,做好问题的向导,做好学生学习初中道德与法治新知的向导,这样有助于德育导向功能的实现。
1.3 评价单一,无针对性
课堂提问并不仅仅是让学生单一的作出回答,而是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及时的回应和点评。学生在作答时,通常来讲要么符合题意,要么有失偏颇。但是无论学生的回答是否正确,教师都应作出合理的评价。每一个学生的回答都应受到尊重,并且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答案的期待。同时,课堂提问的最终目的不是完美无瑕的答案,而是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所展开的一系列富有挑战性的思考,可以说学生思考的过程就是课堂提问追求的目标。但是,在当前道德与法治课课堂提问中存在教师评价单一,无针对性的问题。在课堂观察中也发现了同样的问题。有些学生回答完问题,教师并没有给予任何有针对性的评价,直接让学生坐下;还有一些教师在学生回答完问题之后,只是简单地给出“很好”、“不错”、“还有没有同学有其他想法”等这些苍白无力的评价。对于学生的鼓励性评价不仅仅是语言上的评价,还有比如眼神、手势动作等都可以,有些教师虽然嘴上说好,但是眼神上传递出来的满不在乎的信息,教师这样不真诚的评价也会使课堂提问的效果大打折扣。
2 优化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课堂提问的对策
2.1 引发认知冲突,增强学生思维独立性
学生在认知发展过程中原有的认知结构与现实情境之间不相符时,在心理上产生的矛盾与冲突就是认知冲突。解决认知冲突的一种有效方法之一是顺应或调节,即也就是说个体在遇到新情境时,自己原本有的认知结构不能适应现实环境的复杂要求时,为了符合现实环境的要求只能改变自己已有认知结构。在课堂中,认知冲突有其独特的作用,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思维独立性发展和主动学习。思维的独立性简单来说是不人云亦云,这需要个体不仅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同时又能采纳他人合理、正确的意见。初中生因所处的年龄阶段呈现出认知水平、判断能力、思维模式等心理年龄特征和个体性差异,再加上知识水平、生活经验和思想方法等因素的影响,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多带有趋同性,不能深层次分析事物,充分吸纳他人观点的合理成分,尤其是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舆论和网络评论时缺乏理性分析判断,易出现认识浅显和思维从众的现状。作为教师应该洞悉初中生这一阶段性思维特征并且加以把握,通过设计和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过程,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独立思维。
2.2 明确学科价值取向,增强问题思辨性
学科价值一直是教育教学中比较重要的一个课题,理论体系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它对于教学实践也有着关键指导作用。但不同的科目不同角色定位的教师对于教育教学、人的全面发展等问题认识不尽相同,不同的认识往往会左右个人对于学科价值观不同的理解,最后影响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学科价值取向,可以概括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育主体对于此科目的功能、价值的基本认知,在此基础上形成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价值、教学目标的基本价值定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价值选择时出现的基本价值倾向。对于正确的学科价值取向,可以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可预见同最后形成的价值结果的积极追求有机结合起来,教师既可以沿着学科价值的发展发向不断探索,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的方向发展。
2.3 相机设问,问题清晰
当学生思维受到阻碍时,教师可以通过提出明确的问题来帮助学生指明解题的方向。在讲授七年级上册中“如何建立友谊”这一知识点时,教师设问:同学们是如何与你的好朋友成为朋友的呢?大部分都会回答需要大胆主动去和对方介绍自己,表达想要交友的愿望,并没有想到在这一过程中如果遭到对方拒绝应该怎么办,此时教师可以再次提出问题:那当我们遭到对方的拒绝时,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学生们就会懂得与对方建立友谊时还需要持续的行动。这时学生就会恍然大悟,建立友谊不仅需要开放自己,还需要持续的行动,这样的提问就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2.4 及时评价,激发学生思维
优秀的教师在主导课堂的同时与学生互动较多,舞台通常是交到学生的手上。所以每个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都应该学会倾听,善于捕捉课堂上学生的答案有没有说到点子上,有没有顺利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在得到学生的回答之后还要及时进行客观的评价,指导学生进一步的思维发散,得出更有深度的教学成果。这里教师也要时刻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知识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变化,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进步或者退步的现象,得到超出或低于原本水平的回答教师都要给出相应的回答,关照学生的独特性。课堂上的随机评价不仅仅包括言语,也包括教师的肢体动作,比如碰到学生回答不出来很沮丧,可以选择拍拍学生肩膀示以安慰的眼神,既能安慰学生的同时也能保护到学生的敏感。
结束语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课堂提问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越来越受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优化课堂提问,既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有利于有效组织课堂教学,也有利于增进师生交流与互动,还有利于获得反馈信息。
参考文献
[1] 郝亚迪.学习机会公平视角下的课堂提问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7.
[2] 王瑛.整合融通,重建美好德育生活——基于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现状的思考[J].中小学德育,2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