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18
/ 2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余希泉

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东联镇靖和中心校

摘要: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正确的数学方法,更要深挖教材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数学美感,不仅要有培养发现数学人才的热情,更要领会“教育以人为本”的宗旨,善于发现和保护每个学生的其他特长、创新和灵感。本文主要针对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策略进行了深入研究。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策略

1、改变教学方式

在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能够创设生动有效的教学情境,有力促进学生主动地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对知识的“同化”和“顺应”能够起到很好的助推作用,实现知识的内化和建构。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当学生认可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作用和价值,学习的热情必然会很高。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就应该为学生创设充分的教学条件,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在教学《众数和中位数》时,可以组织学生对本班学生的年龄、体重、身高情况进行现场数据统计。由于初中的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他们对自己“身体上的数据”很感兴趣,这种离开座位,现场采访的活动形式,打破了常规“定位(座位)学习”局面,学生们以一个崭新的形式去进行学习,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激发,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异常高涨,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判断,亲历统计的全过程,对统计思想方法的理解更加透彻,不仅课堂学习氛围活跃,教学目标的落实也很到位。

2、开发微课性作业

微课是网络时代的新型教育资源,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教师可根据课堂上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状况和效果,将家庭作业做成微课,不但能帮助学生查缺补漏,巩固所学知识,还能让学生随时随地自主学习,弥补课堂学习的不足。此外,以微课学习的形式,助推翻转课堂。在数学思想方法教学中,教师应赋予学生更多的学习自由,再现或重构教学环节,把自主学习、课前预习过程放在教室外,让学生通过观看微课等学习材料,选择灵活新颖的方式接受新知识;把知识内化的过程放在教室内,以生生之间、师生之间有更多的互动与交流,实现知识学习的深层建构,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3、巧妙结课,保持愉快的氛围

完美的结束课程不仅让学生知道这节课获得了什么,而且能够从这节课中知道得到知识用了哪些方法,教材的编写本身就具有很强的逻辑性,节与节之间很密切的联系性,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的这一特点,充分地去挖掘教材中隐含的本质特征。如在学习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小结后留下悬念,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尽管能解,但是不是有些麻烦呢?同学们就会豁然开朗,意味着一定存在更简单的方法,这样学生们在课后一定会自主的去研究或者去预习下一节的新知,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自觉的形成了好的学习习惯,学生也会自主的进行创新思考。在当今的教学改革中,教师应该重视数学课的结尾教学,结合教学内容,周密思考,精心设计,这样就会收到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4、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兴趣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必须从培养创新思维兴趣入手,乐在其中才会成功。教师要善于结合教材内容,适当设计和运用一些生动的数学小故事、趣味性较浓的例题等,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学会质疑问难,使之逐步养成“无疑之处生疑”的良好思维品质。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把抽象的概念、定理、公式等,展现为生动活泼的数学事实或现象;还可以把学生带入大自然或社会生活中,引导他们观察自然的、社会的种种数学现象,找出数学“问题”,如怎样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才能提高学习效率,人口增长与社会问题等,从中受到启发,产生好奇心。从“有疑一有问一有答”的各级思维过程中,使学生达到“小疑小进、大疑大进”的境界,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思维创新的兴趣。

5、运用正确的评价措施

在初中数学实施创新性教学,就要开展以激励和激活学生思维为主要目的学习评价,把是否体现素质教育、是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作为核心价值取向,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其实施方法:(1)“延时”评价。在评价时机上应适当延时,待信息一次反馈甚至多次反馈后再评价,更有利于学生产生思维的触角。(2)“多值”评价。在评价标准上应克服传统的“对”与“错”的二值评价,而应根据学生的思维实情做出多值评价,如“好”与“坏”、“繁”与“简”、“难”与“易”、“传统”与“创新”等,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3)“创新”评价。在评价内容上,既要重视学生学习过程、双基学习,如家庭作业、单元测验的定量评价,又要突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如实验研究、实践活动、反思学习情况的定性评价,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4)“激励”评价。在评价方法上,要以鼓励为主,对学生离题的、错误的解答,不要直接否定而加以适当引导;对于学生正确的认识、独特的解答方法要大加肯定和鼓励,培养学生善于和敢于提出问题,逐步形成良好的创新品质。

6、创设问题情境,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在每一节课堂上,笔者尽可能给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情景,让他们通过自己一系列思维的加工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教学中,笔者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小区全境图,并提问:“要在小区每栋楼之间开辟面积为900m,的一块长方形绿地,并且长比宽多10米,则绿地的长和宽各为多少?”请同学们帮助解决。学生有的采取整式方程,有的采用方程组,都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有效启动了创新思维。

7、再现数学创新的思想轨迹,让学生亲历“创新”的过程

数学作为一门以逻辑思维能力为基础的工具性学科,它必然有其独特的观察世界和描述世界的思维方式,因此我们不能一味地用数学理论体系的严密性去掩盖数学家探索客观世界的曲折、复杂过程,而应当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再现数学家的研究轨迹,把单纯的数学教学活动改变为活动的教学。例如,在讲勾股定理时,教师不妨先让学生做出直角边长分别为3和4,6和8,5和12的直角三角形,让学生度量出斜边的长度,会发现其长分别为5,10,13,进而引导学生得出三边的关系是:32+42=52,62+82=102,52+122=132。教师可让学生画出任意长的两直角边,再度量斜边的长,由学生得出猜想,然后再加以证明。教师可在学生证明的过程中把课本上的构造法教授给学生,并让学生下去用各种途径去收集用构造法证明的不同方法,展示在学习园地。用生动活泼的数学活动潜移默化地向学生灌输科学的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为学生的数学创新提供了范例

结束语:总而言之,素质教育不断地得到了人们的认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不应当仅仅注重学生的成绩提高,以教授给学生知识为目的,而是应当通过数学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首先,将一些具有新颖性的教学方式融入数学课堂,敢于创新,这样才能够使初中数学课堂更加丰富;其次,让每位学生都能投入课堂教学中,只有学生积极投入课堂,才能更好地得到创新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祖希.我国数学核心素养研究进展——从数学素养到数学核心词再到数学核心素养[J].

中小学教材教学,2016,07:35-39.

[2].李素琴.数学思想方法与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才智,2012,03:129-130.

[3].王燕.提升初中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策略探讨[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6,12: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