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浓硫酸与铜反应实验的深入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6-16
/ 2

对浓硫酸与铜反应实验的深入探究

曹万宝

曹万宝甘肃省永昌县第一高级中学

一问题缘起

人教版高一《化学》教科书对浓硫酸与铜的反应实验过程描述如下:

在一支试管里加入一小块铜片,然后再加入3ml浓硫酸,用装有玻璃导管的单孔胶塞塞好,加热,放出的气体分别通入紫色石蕊试液或品红溶液中,观察反应现象。反应完毕,冷却后,将试管中的液体慢慢倒入另一支盛有少量水的试管中,观察溶液的颜色。教材上对实验现象的描述和解释是:浓硫酸与铜在加热时能发生反应,放出能使紫色石蕊变红或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气体。反应后生成物的水溶液显蓝色。说明铜与浓硫酸反应时被氧化成了Cu2+,生成的气体是SO2。反应方程式为:

Cu+2H2SO4(浓)==CuSO4+SO2↑+2H2O

可是笔者在做实验时发现:开始加热一会后先产生气泡,有细小黑色颗粒状物质从铜片表面进入浓硫酸中,形成黑色悬浊液;随着温度升高(至沸腾),试管中产生了细小的白色颗粒状物质,出现了大量白雾,品红溶液褪色;停止加热静置,未反应完的铜表面有黑色的不溶物,试管底部沉积的固体物质有黑色的和白色的,试管中的液体呈灰白色,将试管内的溶液倒入另一支盛有水的试管中,溶液的蓝色不够明显。

出现了这种情况,导致课堂演示实验没有达到演示的目的,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向学生解释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现象。

二探究过程

1.黑色物质成分的探究

取18.4mol/L浓硫酸3ml和一小块铜片,按课本要求做实验。试验完成后,笔者仔细进行了以下实验过程,探究试管中产物的成分。

(1)取少量试管中白色物质,加入另一支试管中,再加入适量水并振荡,发现白色固体溶解,溶液呈现蓝色;向此蓝色溶液中加入少量K4[Fe(CN)6]后,发现产生红棕色沉淀,说明是Cu2+,由此可知铜与浓硫酸反应产生了CuSO4。

(2)将铜片取出,用少许水洗涤中,黑色物质脱落但不溶解。往洗涤液中滴加稀硫酸,发现部分黑色物质溶解,溶液呈现蓝色,由此说明黑色物质中有CuO。

(3)取试管中黑白相间的物质,加水溶解过滤后,将黑色物质加入到少量氰化钾溶液中,黑色物质全部溶解。向此溶液中加入亚硝酰铁氰化钠,则溶液显紫色,说明有S2-,由此说明铜与浓硫酸反应产生了CuS。

依据以上实验事实,我们可以认为Cu与浓H2SO4的反应,因为有CuSO4和黑色物质CuO、CuS生成,所以试管底部出现黑白相间的物质,反应方程式如下:

Cu+2H2SO4(浓)==CuSO4+SO2↑+2H2O

Cu+H2SO4(浓)==CuO+SO2↑+H2O

5Cu+6H2SO4(浓)==4CuSO4+CuS+SO2↑+6H2O

由此可见,18.4mol/L浓硫酸与铜反应时,在体系内不但生成了CuSO4,而且生成了CuS和Cu2S。由于浓硫酸含水量相当少,且本身又具有吸水的特性,所以整个反应几乎是在非水溶液中进行的,反应过程中生成的少量水以水蒸气随SO2释放出去,因此生成的CuSO4几乎没有水溶解,而以白色沉淀出现在试管中。反应后试管中的液体几乎都是浓H2SO4而不是CuSO4溶液,所以试管中液体被倒出稀释之后还是很难观察到溶液变蓝。

2.实验条件探究过程

虽然对黑色物质的成分有了探究结果,但是由于Cu与浓H2SO4反应比较复杂,不便于向中学生解释,笔者为了取得更加直观的课堂演示效果、为了使浓硫酸的强氧化性对学生更具说服力,通过调整浓硫酸的浓度和反应温度,经过多次试验,有了使该反应达到比较理想的实验效果的措施。

(1)不同浓度时硫酸和铜的反应

将适量的18.4mol/L浓硫酸加到定量蒸馏水中,稀释成下列浓度的硫酸溶液:16mol/L、15mol/L、14mol/L、12mol/L、11mol/L、10mol/L、8mol/L,分装在7支试管中,分别投入少量的小铜片,依次在酒精灯上加热至沸腾。

结论:在浓硫酸与铜的反应中,浓硫酸的氧化性随浓硫酸浓度减小而变弱,酸性随浓硫酸浓度减小而增强。所以在浓硫酸与铜的演示实验中,浓硫酸的浓度宜选择浓度范围为12mol/L~14mol/L。试管内溶液所呈现的蓝色,直观性强,学生信服,并且可以节约硫酸。

(2)不同温度时浓硫酸与铜的反应

把18.4mol/L的浓硫酸加热到140℃左右,撤去酒精灯,把铜片快速放入试管中。此时反应比较缓慢,溶液中生成了黑色的细小粉末,待溶液冷却后进行过滤,将黑色的固体加入到水、稀硫酸和氨水中,发现在水和稀硫酸中没有溶解,而在氨水中溶解,由此可以证明黑色固体是Cu2S。

把18.4mol/L浓硫酸加热到200℃左右,撤去酒精灯,把铜片快速放入试管中。此时反应速率较快,溶液中生成了黑色的细小粉末,品红试纸褪色后,待溶液冷却后进行过滤,将黑色的固体加入到水、氰化钾溶液中,发现在水中没有溶解,而在氰化钾溶液中溶解了,由此可以证明黑色固体是CuS。

把18.4mol/L浓硫酸加热到接近沸腾(温度约为338℃),撤去酒精灯,把铜片快速放入试管中。此时反应非常剧烈,溶液中快速的生成白色固体和很少量黑色细小粉末。试管中产生大量的白雾,品红试纸褪色。待溶液冷却后,把试管中的白色固体加入到水中,白色固体完全溶解,形成蓝色溶液,由此可以证明白色固体是CuSO4。

结论:在浓硫酸与铜的演示实验中,应采取快速加热溶液至沸腾,这样不但副产物会更少一些,而且能够得到大量的CuSO4,稀释后溶液呈现蓝色,使实验说服力更强,更容易使学生信服。还能够缩短反应所需的时间。

综上(1)、(2)探究,可以得出结论:在铜与浓硫酸的演示实验中,应选择浓度范围为12mol/L~14mol/L的浓硫酸,并且需要快速加热溶液至沸腾,才能保证实验的直观性,确保实验的演示效果。

三探究反思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演示实验是中学化学教学中最常用的手段之一,也是化学教学的特色方法。因此,正确、合理地使用演示实验可以使学生观察到物质变化的全过程,体验实验过程的真实性、科学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从而能够显著地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

有人说过:“实验是化学的最高法官”!所以加强和改进演示实验教学,是深化化学教学改革的突破口之一。因此,教师在课堂演示实验的教学中,不能一味的“教课本”,这样不但会扼杀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而且会给学生留下不真实的印象,甚至错误的记忆。灵活的“用课本”,对教材上的实验作深入细致的研究、探索,以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提高驾驭课堂实验教学的能力,培养自身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