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大学生适应能力提升的目标教育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2-12
/ 2

少数民族大学生适应能力提升的目标教育研究

阿布力孜·吾布力

新疆维吾尔医学专科学校

[内容摘要]大学生适应教育是一项具有长期性,持续性和基础性的教育工作,把适应教育作为一个关系到能培养出什么样人才的关键问题来抓,简而言之就是要引导和帮助新生认识高等教育和大学生活的特点,尽快有中学时代的学习,生活模式转变过来,并在此基础上,认识专业及其发展方向,结合自我评价,制定个人大学规划,最终在走出校园时使成为一个对社会,对国家,对家庭有用的人。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适应能力提升目标教育

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基本上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导,学生对大学美好生活的超现实向往和期待往往成为中学生拼搏学习的动力,学生面对突然变得丰富的大学学习生活新环境,新情况,新问题常常无所适从,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较大反差,一些学生在中学阶段缺乏和谐的发展与良好的适应社会能力,难免会出现种种适应不良的状态。因此,对出入大学校门的新生进行适应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对大学新生适应教育的认识误差

大学新生适应教育是学校对新生进行的适应大学环境系列教育活动的统称,目前,对‘适应教育’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误区,一是把新生适应教育局限于思想政治教育范畴,专职辅导员班主任对新生适应教育人是不全面,准备不充分,精力投入不足;开展具体教育活动过程中着重于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而对大学的独特学习特点,学习方式,学习方法的教育引导,往往蜻蜓点水,不够深入。二是把新生适应教育简单等同于新生入学教育,仅对学生进行史校情,法制及校纪校规,生活指导等方面的教育,没有系统的研究和实施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没有围绕‘适应’这个主题做好学生教育的大文章。三是对新生适应教育效果缺乏相应的评估和评价,新生适应教育时间常常伴随新生入学教育开始而开始,结束而结束,这样很难达到预期目标,新生刚入学没有大学学习生活是感性认识,许多东西不能引起共鸣,存在茫然和困惑。

二、大学新生适应欠缺的主要表现和原因分析

从中学时代走来,每一的大学新生所面临的都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大学生活这一神秘的面纱被渐渐揭开后,不少新生面对新的环境,新的挑战,失去了‘天子骄子’的豪情,逐渐表现对真实大学生活的失望和不适,甚至出现一些逃避和抵触。

1.研究设计

1)研究工具

采用《少数民族大学生适应能力调查问卷》,并结合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和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访谈编制而成。调查问卷共包括两部分:(1)个人背景信息,包括性别、年龄、民族、专业、学历层次等。(2)文化适应状况调查,具体包含生活适应、学习适应、就业适应及心理适应四个维度。

问卷题项采用5级计分方式:很好(35-40分)、较好(29-34分)、中等(17-28分)、较差(6-16分)、很差(5分以下)将适应性分为4个等级:很适应,适应,不适应,很不适应。

2)研究对象

新疆维吾尔医学专科学校是全国唯一一所以继承、挖掘、提高和弘扬维吾尔医药学为宗旨,以培养维吾尔医药高素质专门人才为目标的全日制普通专科学校,拥有全疆各少数民族为数众多的学生,总计在校少数民族大学生达2500余人,包括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回族、蒙古族等多种少数民族学生。本文选择以医疗系维吾尔族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适应能力问卷调查研究,不仅对本校有意义,而且对全疆少数民族大学生适应能力研究也有一定参考价值。

2、研究结果及分析

1)调查样本基本数据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70份,其中有效问卷454份,有效问卷率96.6%。被调查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基本信息和特征如下:调查对象平均年龄18岁,从性别分布上看,男女比例不均衡,男生150人,33占%,女生304人,77占%;从学生学年级类别上看,一年级学生98人,占21%,(其中普通民语言学生50人占11%,五年一贯制学生48人,占10%),二年级学生200人,占44%(其中普通民语言学生100人,占22%;双语班学生50人占11%,五年一贯制学生50人,占11%)三年级学生156人,占35%(其中普通民语言学生55人,占13%;双语班学生51人占11%,五年一贯制学生51人,占11%)从民族成分上看,被调查人数排名在前五位的是维吾尔族学生418(92%)、哈萨克族26(5.7%)、塔吉克族7(1.5%)、乌孜别克族3(0.7%)。

2)调查结果及分析

从适应能力的总体水平来看,少数民族大学生适应能力状况不太理想。总体不适应与很不适应者比率(58.6%)高于适应和很适应者比率(41.4%),表明超过半数的少数民族大学生面临适应困难。从具体维度上看不适应和很不适应者高达(58.6%)、即学习适应能力差(20.6%)、生活适应能力差(12%)、文化适应能力差(18%)和心理调试能力差(8%)。很适应和适应者(41.4%)依次为生活适应能力(10%)、文化适应能力(11%)和心理调试能力(8%)、学习适应能力(12.4%)。

我校中每年都有一半左右的新生存在不同程度的适应困难,调查结果分析:(1)人生奋斗目标没有及时建立,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出现迷茫和缺失。对于大多数的高中生来讲,‘‘不辜负父母的期望’’“考入大学过美好的大学生活”就是他们在高中阶段主要的理想和奋斗目标,他们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的刻苦读书,努力进取。但是顺利进入大学之后,升学的理想已经实现,认为就业或考研都还很遥远,许多同学没有及时建立新的奋斗目标,没有把读大学和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结合起来,没有把在大学的奋斗和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结合起来,感觉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上进的动力,不知道该干什么,对前途,对未来一片茫然。(2)学习方式方法不适应以及生活环境适应困难。大学的学习和中学的学习有很大不同,课堂教育方式,学习方法,考试方式,教学时间安排都存在明显差异。中学的课堂教学,章节分明、按部就班、顺序渐进;而大学的课堂教学,内容密集,信息量大,教师往往只作粗线条的讲解,更多的是要学生自己在课外去融会贯通。中学生的学习对老师的依赖性比较强,而大学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中学的考试经常有,而大学的考试几乎是每学期只考一次。中学的教学时间安排的比较满;而大学在保证每周学时数情况下,课外时间比较丰余,反而使学生不知如何度过。面对以上种种差异,很多新生没有准备好应对的措施,以至学习成绩下降,自信心受到打击,精神不振。再加上现实的大学生活环境并非自己想象中的天堂,这种心理落差也使一些同学产生了失落和彷徨。(3)心理调适能力差,心理适应周期长,在应试教育制度下,许多中学老师,家长给孩子营造出‘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气氛,学习之外的事情由老师,家长全权包办,从而造成许多称其优秀学生的生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较差,进入大学之后,他们的心理调适能力较差,心理适应周期长,容易造成大学生心理波动,这些能力的欠缺使他们的学习生活面临巨大的挑战和危机。

三、大学新生适应欠缺的主要表现和原因分析

从中学到大学,校园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多数新生从中小城市,乡镇农村到大城市读书,非常容易产生迷惘感和孤独感;同时,他们的人际关系和交往方式也将有狭窄,单纯变得宽广,复杂,从而要求有更高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但为什么大学新生容易产生适应困难呢?1.社会,家庭方面的原因是主要原因。当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每个人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在改革的大潮中不进则退,大学新生一进校便感受到了考研或就业的压力;中学阶段的应试教育忽视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与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保姆式’管理产生的负面效应凸显出来;大部分新生是独生子女,从小的‘万千宠爱于一身’造成了他们在性格,平直等方面有先天的不足;信息化的通讯手段方便了人们的联系,同时也弱化了人们之间传统的情感维系。2.学校方面的原因是重要的原因。高校近几年连续不断扩招,学校在某些硬件和软件的建设方面跟不上招生规模的扩大。比如对学生管理的手段和理论研究不足,或者思想政治辅导员的人数配备不足,势必都会影响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3.新生自身的原因是关键因素。刚进校的大一新生正处于青春期,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大学新生普遍处在被称之为‘心里断乳期’的关键年龄段。他们有着强烈的自尊,认同和归属的需要,他们自尊心极强,只想听表扬,不愿听批评;同时他们也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但缺乏自我约束和控制能力,情绪,情感波动性大,并且由于自我意识强,有个性,往往不喜欢向别人上开心扉,从而导致人际关系复杂难处。

大学生适应问题是一个综合性问题,大学新生适应问题解决与否将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大学生活以及将来的发展,需要教师,学生管理工作者以及他人员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一位新同学顺利融入大学新生活。

参考文选:

[1]重学军.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研究[D].南京:河海大

学,2005.

[2]杨光平.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调研及培养研究

[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2.

[3]吕新.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江西者年

职业学院学报,2006,16(2):10-ll.

[4]唐朝华.从校国人到社会人一论大学生社会适应能

力的校国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5,28(3):

89-91.

[5]施味清.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研究一基于高校人才培

养质量的视角[D].南京:河海大学,2007.

[6]方从送.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现状调i研究[D].重

庆:西南大学,2008.

[7]江巧分.大学生社会适应状况量表的研制及应用[D].

摘州:福建医科大学,2008.

[8]张凱飞.ProjectAdventure体育课程模式对大学生社会

适应能力的影响[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3):7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