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预设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4-14
/ 2

精心预设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胡世红曹新慧

胡世红曹新慧

(昭苏县团结小学新疆昭苏835600)

【摘要】叶圣陶曾经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老师善于运用。”“研读教材”是教师融合数学教学基本思路并创性地使用教材的先决条件。研读教材就要针对学生的情况和教学内容,对教材的显性和隐性因素进行详细的重组和处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教材中所要传达的信息以问题情境的形式出现,以使自己设计的教学情景能够使学生对知识本身产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

【关键词】精心预设;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

“放开孩子的手脚,让孩子成为数学课堂的设计师”是教师融合数学教学基本思路创造性使用教材的最高境界。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们不仅要认真“研读教材”更应对教材中的显性和隐性因素进行详细的重组和处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如果能合理地深挖善导,那我们的教学成绩将会硕果累累。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1.注重教材中数学知识间的衔接,突出新课的导入

一节成功课的设计贵在导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将一些趣味性的数学小故事,或让学生来猜一猜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迫使学生想知道其结果如何,促使学生兴趣盎然,能集中精力听课。如:我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概念时,利用小蚂蚁很爱吃糖,它为了吃上图形中的糖,小蚂蚁就沿着长方形走了一周,它很兴奋。它说:“我绕着长方形走了一周就吃上了糖。”小朋友,你们猜一猜长方形一周的长是什么?随即导入长方形的周长。

2.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来突破教材中的重点,分散难点

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中都有重点和难点,老师不是直接通过讲解来让学生掌握,而是发挥学生的集体功能,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讨论,在动脑、动手操作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认识过程,经过合作交流,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对所学的内容有了深透的理解,并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如:长方形的周长,首先让学生用尺子量出自己手中纸上的长方形的长、宽,并在图上注明数量,再分小组进行讨论,用哪些方法能计算出长方形的周长呢?一会,学生得出了不同的做法:5﹢5﹢3﹢3;5×2﹢3×2;5﹢3﹢5﹢3;(5﹢3)×2;学生得出了四种计算的方法,再让学生进行每种方法的计算,学生得出:(5﹢3)×2的计算比较简便,由此由学生推导出: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或长×2﹢宽×2。使学生在操作中发现,在操作中感悟,从而体验了学习的乐趣。

3.注重设计一些示“错”,不要只局限于书本上的例题

教学中老师要有意编制一些学生容易犯错而又意识不到错的习题,使学生的思维产生错与对之间的交叉冲突和思维,进而引导学生找出错的原因,从而来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好习惯。如:在教学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时,设计一道例题,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10厘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学生忽略了单位,就直接计算,10×10×6=600平方厘米,老师问:“计算结果对吗?”学生有些疑惑,老师让学生再仔细审题,检查计算过程,结果细心的学生发现了失误之处,要进行单位换算。在失误中学生注意了“认真”二字。再如在三角形的分类教学中我有意设计了一道趣味题,你能用不同的方法找出图中共有多少个三角形吗?

学生有的用数一数的方法找到答案,8个,6个,9个,,11个……,有各不相同的答案我没有急于给出评价结果,而是让学生在纸上画出一个这样的图形,跟着我一起在图中边画边数,最后得出结果共有10个三角形。

学生知道了造成失误的原因是在数的过程中有重复、有遗漏。老师接着引导学生,由于从一个顶点出发有五条线段分成4个角,所以用:4﹢3﹢2﹢1=10(个)或5×4&pide;2=10(个),学生发现用这两种计算的方法来数三角形的个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这种方法既简单又准确。老师的点拨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倍增,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拓展了学生思维。

4.注重使用教材使数学问题生活化

数学是生活的一面镜子,它折射出生活中数与形的夺目光芒。新课程理念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因此,数学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习活生生的数学知识,是小学生构建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在教学数学广角中的统筹问题时,教材中只有一道干干巴巴的例题:码头上停着三艘货船,只能一船一船地卸货,甲船要8小时,乙船要4小时,丙船要1小时,要使三艘货船的等候时间的总和最少,应该按怎样的顺序卸货?本例题没有提示,没有解答过程,体现出教材中的隐性因素,促使老师要进行重组和处理。我采用了让学生来亲身实践,自主探究,让三个学生来表演三艘船,各自拿着卸货用的时间:甲8小时,乙4小时,丙1小时,让他们自己进行顺序安排,结果有几种不同的排法:①甲→乙→丙;引导学生推理时间:甲卸8小时,乙等8小时,卸货4小时,共用8﹢4=12(小时);丙等12小时,卸货1小时共用12﹢1=13(小时),三艘船共用了8﹢12﹢13=33(小时)。②乙→甲→丙;乙卸货4小时,甲等4小时,卸货8小时,共用4﹢8=12(小时),丙等12小时,卸货1小时,共用12﹢1=13(小时),三艘船共用了4﹢12﹢13=29(小时)。③丙→乙→甲;丙卸货1小时,乙等1小时,卸货4小时,共用1﹢4=5(小时),甲等5小时,卸货8小时,共计8﹢5=13(小时)三艘船共用1﹢5﹢13=19(小时)。让学生观察推理的三种情况,学生发现第三种卸货顺序丙→乙→甲按这个顺序,三艘船等候的时间总和最少。从而引导学生根据推理法中的算式:丙1小时、乙1+4小时、甲1+4+8小时、时间总和:1+1+4+1+4+8=1×3+4×2+8=19(小时),由此启发学生根据上面的时间总和的计算过程得出最佳方法:最少时间×总船数+排序第二少的时间×(总船数-1)+排序第三少的时间×(总船数-2)+排序最多的时间=用时最少的时间总和

在老师的引导下,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使学生在亲身的实践中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终生受益。如:甲、乙、丙、丁四个小朋友分别到老师办公室去谈话,甲谈完话要18分钟,乙谈完话要15分钟,丙谈完话要20分钟,丁谈完话要6分钟,问老师怎么安排甲、乙、丙、丁四个人的谈话顺序使四个人所花的总时间最少?最少的时间是多少分钟?请帮帮老师。根据上例学生会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告诉老师:要先安排谈话时间最短的人在前面谈,这样后面的人等的时间短,所花的时间总和就最少。谈话顺序:丁→乙→甲→丙。

用的时间总和为:6×4+15×3+18×2+20=125(分钟)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学习活动中,学生更愿意把自己看作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只要我们给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他们将会“还”给我们千百个奇迹。这就要求我们数学老师在学生对已有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给学生搭建起一个登高的台阶,然后再“放一放”,提供给孩子们一个充分发挥,展现自我才华的空间,使他们敢于去创造教材,敢于去实践教材。教材是呆板的,学生是鲜活的,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恰恰是我们数学教师融合数学教学基本思路创造性使用教材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