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修辞原则及其简单举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5-15
/ 1

浅析修辞原则及其简单举例

张海平木顺

张海平木顺

(重庆三峡学院2010级汉教2班,重庆万州404000)

摘要:生活中处处有修辞的身影,比如,我们说一个小女孩脸很红,我们会说她的脸红红的像苹果。然而什么是修辞呢?什么是修辞学?修辞的目的是什么呢?修辞到底有些什么原则呢?

关键词:修辞含义;修辞目的;修辞原则;简单举例

中图分类号:H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035(2013)05-0000-01

一、修辞含义

在《论修辞的原则》中,来德强先生就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解释。他说“修”“辞”在《说文》中分别是美饰、言辞。汉语“修辞”最早见于《周易》的“修辞立其诚”。今天的“修辞”是一个合成词,指语言表达技巧、方式和规律,也指修辞活动,在通常情况下,修辞更偏重于前者。

二、修辞学

修辞学,简单地来说就是研究修辞的一门学科。说的复杂点就是研究如何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学科,旨在提高语言表达技巧。

三、修辞的目的

目的,就是在做某件事情时想要达到的某种效果。人们在使用修辞原则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其想要的实现的表达效果,让对方更好地接受其提供的一切信息,达到其表达目的。

四、修辞的原则

修辞的原则就是在使用修辞手法中要遵循的原则,就像是一个班级中的班规一样,只有遵循了这些班规、原则,我们才能更好的使用修辞手法。修辞的具体原则主要有:得体性原则、精简性原则、美化性原则。

1.得体性原则。

所谓得体其实就是在适当的时候说适当的话。即在使用修辞手法时要注意使用的环境,如:时间、地点、场合、说话的对象、使用修辞的内容等等。“题旨情景是语境”,语境是修辞存在的基础,只有在有语境的条件下我们才能使用修辞。语境,简单的说就是说话时的环境。任何一种修辞手法和原则的使用都和具体的语言环境密不可分。如果没有语境也就没有修辞的存在,既然没有修辞那么就更加没有修辞原则的存在。因此,只用在弄清楚语境后我们才能够说出合理的、得体的话,所以修辞的根本原则就是得体性原则。

2.美辞性原则。

修辞原则中的另一个重要原则就是美辞性原则。美辞的含义其实就是使用一些能让人感受到美的句子或是词语,让你说话或是写作的话语更加地具有美感,能通过你的话语感受到你的话语的美丽之处,给人以美感,以增强听众的好感和读者的阅读兴趣。

3.精简性原则。

修辞的目的在于使自己的话语或是文章能得到更多人的认可,能够帮助我们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效果。然而,在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在使用修辞手法时,往往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就在使用着精简原则。精简,就是用最少的修辞手法和语言达到最好的效果。就好像我们用最少的钱买最多的东西一样的道理。比如一个公司要做一个广告,那么他就必须要考虑到广告所含的信息量。我们都知道广告是按照时间的长短收费的,如果时间过长那么久意味着公司要付出更多的广告费,这无疑就增加了公司的费用。所以很多公司在制作广告时往往就要做一个最省钱同时又能最大限度的将自己公司的信息传递出去的广告。那么这个就是精简原则在广告中的典型运用了。

4.动情性原则。

动情性原则就是要通过修辞手法的使用使听众或是读者能够感同身受,能够潸然泪下。这个原则在写作和影视作品中是最常见的。如人教版初中一年级上册的课文《散步》,很多老师在上这篇课文时,都会配上一曲感人的音乐,让同学们在音乐的带领下去感受一家三代的亲情。

5.真实性原则。

真实性原则顾名思义就是要说话真实、写作要真实,不能有虚假成分在其中,误导别人。这个原则其实是从《周易》中发现的,“修辞立其诚”,这里的诚就是诚实的意思。这个原则很多时候是运用在广告中,当然文学创作是可以允许有适当的想象、猜想。刚刚说到在广告中要遵循精简性原则,在这里我依然用广告做例。广告就是广而告之,就是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将自己公司的信息告诉给公众,让公众了解本公司和本公司的产品。那么如果我们给公众的信息是虚假的,明明这个产品是不合格的,在广告中呢我却非说是合格的,这无意就是在欺骗公众。可能这次欺骗能够达到效益,但是一旦被公众发现你的欺骗行为那么这个公司必定会面对信誉危机。

以上这些就是修辞的原则和一些简单的运用。相信只要我们在运用修辞手法时在这些原则的基础上就能使我们的说话、写作、制作广告、撰写公文或是其他方面达到我们想要的结果,也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完美。

参考文献:

[1]陆勤.《论城市旅游广告语的修辞策略和原则》.《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

[2]聂雯.《从合作原则浅论广告语》.《学术论坛》.2009年

[3]来德强.《论修辞的原则》.《时代文学(下半月)》.2008年

作者简介:

张海平,女,重庆梁平人,目前就读于重庆三峡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2010级汉语言文学(师范)2班。

木顺,女,云南丽江人,目前就读于重庆三峡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2010级汉语言文学(师范)2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