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江门市江海区礼乐街道新民小学529060
摘要:本文从以教师为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思维为核心四个方面谈一谈如何以学生为中心,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关键词:学生课堂优化教学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和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要,课堂教学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更新和改革现有的教学方法,采用最佳教学手段,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课堂教学,从而推进整个课堂由教向学的彻底转变,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己活动、自己探索的基础之上,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为了顺利地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笔者通过教学实践逐渐探索出“四为”课堂的教学模式,深受学生欢迎。
一、以教师为导
课堂教学中,教师贵在引导,妙在开窍,紧扣教学大纲,组织课堂教学。要利用灵活多变的方法引导学生明确教学目标,并围绕教学目标逐步领会教学中的重点,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突破难点的方法和技巧,授予学生一把打开知识窍门的“金钥匙”。千万不能只重视“教”而忽视“学”,更不能“满堂灌”。例如,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思考题:1.用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得几个几?书写格式怎样?2.用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得多少?积的末位写在哪个数位上?为什么?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引导他们通过类比,自己发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就是每次所用的乘数对齐。必要时教师还要用简明的语言概述两次积和最后的积各自的含义,然后由学生自己总结乘的顺序和积的定位方法等方面的结论。
二、以学生为主体
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利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技巧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让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探索和发现新知识、新方法,千万不能“越俎代庖”。
例如,教学第九册“三角形的面积”课,如何使学生理解、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呢?课前,我布置学生剪完全相等的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各两个,上课时,我让学生把两个完全相等的三角形分别拼成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接着引导观察,得出任何两个完全相等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而它们的面积计算都可以用“底×高”,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就是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三角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一半”,即“三角形的面积=底×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动手剪剪拼拼,不仅乐意而为,而且从中获得新知,印象深刻。
三、以训练为主线
课堂训练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学生获取知识,多侧面地解析问题,让学生当堂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教师设计训练时,要精练,多形式,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变换题型,使学生能够灵活地掌握和运用知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课堂教学中的要求。在练习时要注意:紧扣新知识的重点进行实践。为达到面向全体,在练习时,没有基础训练题和带有发展性的练习题,设计题目时都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做到边练边讲边辅导,当堂完成作业,及时反馈了解教学的实际效果。
四、以思维为核心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驾驭知识进行创新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可以开展启发式教学,促使学生主动地思考,使学生多思、常思;可以从创设问题情境来开展探索式教学,培养学生追根求源的思考习惯,使学生学会深思;也可以从挖掘知识问题链着手开展变式训练,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发现、探索和创新的能力,使学生善于思考。
1.把握规律,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地引发学生质疑,让学生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改变通常的思维形式,找出规律,有利于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培养。如学习人教版第九册第七单元“植树问题”时,先出示题目:“同学们要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猜一猜,可以栽多少棵?”利用课件,让学生体会100米这个数据太大,不便于研究,引导学生先取小一点的数据来进行研究,发现规律后再去运用。在教学中,以小组的形式,让学生利用画线段图的方法研究“在20米的小路边,每隔5米栽一棵树”的植树情况。在活动中,学生经历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归纳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两端都栽、只栽一端、两端不栽),引导学生用一一对应的方法验证了棵树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再运用规律,回顾100米路的植树情况,验证了猜想。植树问题的模型在现实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更让学生感悟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2.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小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表现在解答应用题时能从多方面研究已知数与未知数的关系,能想出几种不同的算法,也就是着眼于事物之间的联系,从多方面去分析研究,找出问题的实质。
参考文献
[1]张永春以学生为中心的小学数学教学漫谈[J].情感读本,2016,(9),73。
[2]辛国君以学生为中心的小学数学教学[J].考试周刊,2015,(10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