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第三医院湖南长沙410000)
摘要:目的观察牙齿重度磨耗伴牙列缺损咬合重建固定义齿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100例牙齿重度磨耗伴牙列缺损患者(2016年10月到2017年2月期间),将其依据咬合重建的方式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采用垫式可摘局部义齿修复)、观察组(采取固定义齿进行修复),各50例,对比2组患者咀嚼效率情况、主观感觉及效果。结果修复前,观察组患者咀嚼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修复后,观察组牙齿重度磨耗伴牙列缺损患者咀嚼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值<0.05。观察组牙齿重度磨耗伴牙列缺损患者主观感觉及效果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掌握患者适应症的情况下,对牙齿重度磨耗伴牙列缺损患者采取固定义齿进行修复,具有较多优势,且降低了基牙继发龋的发生率,对改善患者牙齿美观及咀嚼功能均具有重要作用,值得研究。
关键词:牙齿重度磨耗伴牙列缺损;咬合重建固定义齿;修复
牙齿重度磨耗为临床上常见的牙科疾病,其发病机制通常由夜磨牙、过大咬合力及习惯性紧咬牙所致,临床症状为颞下颌关节功能及咀嚼肌运动的改变、颌骨位置关系的改变、牙体硬组织解剖形态破坏及曲线及平面位置异常等,且部分患者还伴有牙列缺失的现象,对患者的咀嚼功能及牙齿美观均造成了严重的影响[1]。目前临床上对于该现象常采取咬合重建固定义齿进行修复,具有显著效果,且还能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2]。本文当中,对本院2016年10月到2017年2月收治的牙齿重度磨耗伴牙列缺损患者展开研究,寻求适宜的修复方案,见正文描述。
1资料、方法
1.1资料
选取在我院治疗牙齿重度磨耗伴牙列缺损患者(共收集100例),所选时间属于2016年10月到2017年2月期间,将这100例牙齿重度磨耗伴牙列缺损患者进行分组,分为观察组、对照组这2组,50例为一组。观察组男、女性患者占比各为39、11例;年龄范围上限值:78岁,下限值55岁,年龄平均值(66.51±1.23)岁。对照组男、女性患者占比各为40、10例;年龄范围上限值:77岁,下限值55岁,年龄平均值(66.32±1.35)岁对比2组牙齿重度磨耗伴牙列缺损患者的各项资料数据差别较小(P>0.05),由于其差异性不强,则2组可以实施比对研究。
1.2方法
1.2.1修复前准备
在对患者进行口腔修复前,应对其实施全面检查,并对其两侧颞颌关节进行检查,对其关节薛氏位片及曲面断层片采用X线进行拍摄,将患者尖锐牙尖及磨伸长牙进行常规调磨。对于无明显松动的残根残冠及牙槽嵴吸收在根长三分之一内均采用根管进行治疗,对牙体缺损患者进行填充,并对患者牙齿进行清洁,后对其牙周组织支持不足的牙进行详细的评估,并制定一份处理措施,对修复前的颌位关系进行详细的记录[3]。
1.2.2垂直高度的确定
首先对患者息止颌间隙进行测量,将测量距离-常规息止颌间隙(即2-4mm),此外,再将该情况与患者面部形态观察法及牙形态相结合,从而确定其颌间垂直距离。
1.2.3制作过渡性牙颌垫
患者在佩戴牙颌垫式义齿后应对其进行调磨,使其口颌系统能够达到一致性。当患者息止颌间隙在6mm以上时,需对其采用双颌牙列修复,当患者息止颌间隙在6mm以内时,仅对其实施单颌修复。修复后1至2个月,若患者咀嚼功能得到明显的改善,且咬合关系调整恰当,应根据患者息止颌位的大小及牙列磨耗程度等方面确定采用双颌或单颌修复,若患者对升高的高度伴有不适感或不适应,应对其牙颌垫进行磨改,直至患者咀嚼有力、佩戴舒适及无不适感为止,将此作为舒适颌位。
1.2.4制作固定义齿或牙颌垫式可摘式局部义齿
根据患者合适颌位制作牙颌垫式可摘局部义齿及固定义齿。固定义齿修复时,应采用常规牙体预备,并制作牙模灌注石膏模型及烤瓷冠,待修复完成后让患者进行试戴,采用丁香油进行暂时性粘固。牙颌垫式可摘局部义齿实施常规操作。
1.3观察指标
观察2组牙齿重度磨耗伴牙列缺损患者的咀嚼效率(采用过筛法对其咀嚼效果进行测定,选取3g干熟花生米,让患者咀嚼20次后漱口吐出过筛,后对花生米重量进行测定,最后计算结果)。
观察2组牙齿重度磨耗伴牙列缺损患者的主观感觉及效果(其中包括美观满意度、咀嚼有力、舒适度、基牙继发龋及食物嵌塞六个方面进行对患者修复后主观感觉及效果进行评价)。
1.4统计学处理
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2组牙齿重度磨耗伴牙列缺损患者咀嚼效率,并用t值检验,用“%”的形式,表示2组牙齿重度磨耗伴牙列缺损患者主观感觉及效果,并用卡方值检验,在用SPSS20.0软件核对后,当2组牙齿重度磨耗伴牙列缺损患者的各指标数据有差别时,用P<0.05表示。
2结果
2.12组对比咀嚼效率
修复前,观察组患者咀嚼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修复后,观察组牙齿重度磨耗伴牙列缺损患者咀嚼效率(89.98±1.66、92.65±1.47),优于对照组,2组数据存在高度的差异性,P值<0.05。如表1:
表1对比2组牙齿重度磨耗伴牙列缺损患者咀嚼效率(%)
注:观察组与对照组,*P<0.05。
3讨论
牙齿磨耗的发生原因与长期咀嚼运动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而在该过程中存在口腔卫生维持较差、夜磨牙及咬合关系紊乱等因素,最终导致患者牙体生理解剖外形出现异常或损伤[4]。采用咬合重建技术对牙齿重度磨耗伴牙列缺损患者进行修复,具有改善其牙列曲线及平面位置及恢复正常咬合垂直距离的效果,使其肌肉、颞下颌关节功能及肌肉能够起到互相协调的作用。
由于对牙齿重度磨耗伴牙列缺损患者采用咬合重建技术是通过对其咬合至正常垂直距离升高而达到修复目的,易导致患者出现咀嚼功能下降、肌肉疲劳及关节酸痛等现象,且牙齿重度磨耗的咬合重建固定义齿操作较为复杂,应充分考虑患者机体及口颌系统协调的适应性,使其重建位与关节及肌肉的解剖生理情况呈一致性,从而使患者咀嚼功能得到改善,若在重建期间需升高咬合,应选择一个咬合板适应期,从而对其咬合垂直距离升高的必要性及可能性进行判定[5]。此外,还需对其进行重复调整,直至患者无不适感为止,将咬合最佳垂直高度进行确认后,对其实施永久性修复。
通过本次研究,修复前,观察组患者咀嚼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修复后,观察组牙齿重度磨耗伴牙列缺损患者咀嚼效率,优于对照组,2组数据存在高度的差异性,P值<0.05。观察组牙齿重度磨耗伴牙列缺损患者美观满意度为98.00%;咀嚼有力有效率为94.00%;舒适度为96.00%;基牙继发龋发生率为2.00%;食物嵌塞发生率为4.00%,均优于对照组的各项指标情况,P<0.05。
综上所述,在掌握患者适应症的情况下,对牙齿重度磨耗伴牙列缺损患者采取固定义齿进行修复,能够使其咀嚼功能得到改善,且降低了临床基牙继发龋发生率,值得进一步推广与探究。
参考文献
[1]李玉兰,陈晓霞.牙齿重度磨耗伴牙列缺损咬合重建固定义齿修复的临床观察[J].中国美容医学,2014,22(20):2046-2048.
[2]于波.牙齿重度磨耗伴牙列缺损咬合重建固定义齿修复的临床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6,15(2):163-165.
[3]李如明.牙齿重度磨耗伴牙列缺损患者咬合重建固定义齿修复的临床观察[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15,22(3):38-39.
[4]李璐.牙齿重度磨耗伴牙列缺损咬合重建固定义齿修复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疗美容,2014,10(5):193-193,191.
[5]胡红军.探究牙齿重度磨耗伴牙列缺损咬合重建中固定义齿修复的临床应用效果[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6,3(4):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