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初中生语文课前预习能力的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7-17
/ 3

培养初中生语文课前预习能力的探索

林娟

林娟

摘要:预学习是提高学生自觉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学习出发的地方,能为学生的学习打下基础。然而,当下学生预习还存在着对预习认知的不足、欠缺预习主动性以及预习效率差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本文试从“坚持训练,养成预习习惯;培养问题意识,促发成就感;有效组织,学会交流共享”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培养初中生的语文课前预习能力。

关键词:初中生;语文;课前预习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前预习主要指学生在教师讲授新课之前自主学习的过程,可以有效培养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习惯,提高其自我学习的能力,为其终生学习打下基础,是自主学习习惯最好的体现。

一、课前预习存在的问题

叶圣陶先生说:“预习的事项无非翻查、分析、综合、体会,审度之类;应取什么方法,认定哪一些着眼点,教师自当测知他们所不及,给他们指点,只是实际下手得让他们自已动天君。因为他们将来读书必须自己动手。”

课前预习是一个既能提高学习效率又十分复杂的学习体验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学生对时间的管理,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既可以将要学的知识进行整体疏理,准确把握学习的重难点,又可以锻炼学生发现、提取、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语文学科特点,课前对文本的疏理更能使学生的课堂学习高效、事半功倍。

但目前大多初中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约束能力还很欠缺,对于预习仍是无从着手,易陷于茫然,即走走形式,把课文读一读,生字念一念,缺少系统和层次性。笔者就语文课前预习对农村的本校97名八年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涉及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学生对预习的认知现状;学生预习的主动性;学生预习的有效性。

1.学生对预习的认知

学生对预习

的认知现状语文成绩和课前预习有关系吗?有很大关系39.2%

有点关系51.5%

没关系9.3%

你认为语文学习中课前预习有必要吗?很重要48.7%

不是特别重要27.9%

没必要12.1%

不好说11.3%

你认为课前预习对语文学习有帮助吗?有68.5%

没有27.1

不好说4.4%

2.预习的主动性

虽然绝大部分同学承认预习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但不少学生预习缺乏主动性,学生参与预习的动机原因分析见下表:

你的预习是因为老师布置的任务80.4%

自己的习惯22.7%

家长的要求4.1%

教师没有布置或忘记布置预习时,你会自习主动预习25.8%

向老师询问预习10.3%

不预习63.9%

由表二可以看出很多学生,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才会进行预习,这对培养学生良好自觉的学习习惯极不利。能够自觉预习的仅占25.8%,而63.9%的学生不懂得主动去学习。

3.学生预习的有效性

使用参考书籍目的得到准确的答案,课堂上回答老师的问题43.2%

仅作参考,就像与朋友讨论一样,我也会有自己的一些想法12.4%

做作业时,能把作业做正确59.8%

预习中常做的事情自学生字词74.2%

读通、读熟课文70.1%

了解课文大意63.9%

查阅资料21.6%

质疑问难23.7%

通过预习,达成的哪几个目标能准确流利高声朗读课文77.3

能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36.1%

能用自己的方法识记生字新词72.2%

能简要概括出文章主要内容46.4%

从第三方面的调查统计可以看出,学生的预习大多数在范围上只局限于教科书,在方法上止于读读书,看看字词,很少有去查阅资料,提出自己的困惑。所达到的效果相应的也就在于能流利朗读,能了解大意,对文章的个性阅读极少。

由上述调查统计可知:学生能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但仍不够主动,在这一活动过程中普遍只流于形式,不够深入。对自己的预习效果评价比较低,态度大多较马虎,效率比较低。学生普遍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几点:(1)有预习的意识,但预习的活动仍很表层,不过就是停留在看看书,认认字上;(2)中学科目多,作业也多,相比作业,觉得没有必要花在这不用上交,老师无有效方法检查的预习作业上;(3)预习过后,老师也不会进行评价,只要课前了解大意,上课听得懂就可以,效果差不多。这些原因致使学生未能从观念上和行动上去重视课前预习。

二、探寻预习方法

达尔文曾说过:“关于方法的知识是最重要的知识”。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可以用最短的时间达到最好的效果,好的学习方法是经过长期的体会、感悟与改善才得到的,它能使学生学得既轻松又高效。实际上并非所有的学生都能找到有效的预习方法,所以教师的早期介入有其重要性,根据初学生的年龄特点,指导和选择有效方法。

1.持续预习,形成习惯

美国教育家曼恩曾经说:“习惯仿佛是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他缠上一根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学生预习习惯和预习能力的养成是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加强预习习惯的养成训练,同时能有加强平常教学中方法的指导。

(1)材料提示法。就是借助一定的资料,针对文本内容给予学生预习的帮助,或通过一些文本学习目标的设计引导学生预习的角度和方向。在这种提示下使学生带着明确的目标去看书,任务明确,有的放矢。同时让学生在了解一定的背景材料和作者简介后,更好地悟读文本所要表达的内涵以及使学生能生成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

(2)批注文本法。明确要求学生在预习文本中划找重点词句,能做一些段落等简单的标记,并且在反复读中,标注不懂疑难之处。初步学会用简洁的文字给课文加上点评批注,此外,在课文中遇到中心句、过渡句、总结句、修辞句以及含义深刻的句子,也可以加上恰当的点评批注,谈自己的理解、体会。这对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造力大有好处。建议教师在这种方法使用初期,可以采用当堂训练,同学相互分享等方法,使更多本来批注迷惘的同学,在同学所用方法的刺激中产生并形成自己的方法,逐渐学会圈划知识要点,标记各类知识等。

(3)习题练习法。对于一些简单新知识,教师可以在学生初步掌握文本内容后,在适当把握难度,设计检验预习效果的相关知识问题,使其完成定量的练习题。通过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检验学生预习的专注程度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能在解答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课前预习的动力,在题目一道道攻克中,使学生感受到自主学习并非难事,通过预习就可以排除一定的困难,以此找到学习的成就感。

根据以上方法,笔者尝试采用让预习单来引领课前预习。预习单是教师在设计学习目标导向,以此来激励个体通过有效的学习策略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的载体。它让预习的进行不是盲目的,而是带着教师设计的问题有目的、有方向的展开,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

2.培养问题意识,促发成就感

目标导向,学习者在一个个的成就基础上不断前行,在获取和巩固知识的过程,实现个人能力的提升。

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质疑和发问是教师作为学习引导者和学习帮助者的主要任务之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疑问的能力,实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发现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起始点。因此,在预习单的设计应关注学生的质疑能力。研究表明:学习策略是推动学生学习过程的因素之一。

首先,应该营造宽松的环境。以此活跃学生的思维,增强他们强探究欲。鼓励、奖励参与提问。如此学生才会自由地表达感受、提出疑问。同时,还要教育其他同学要学会尊重提问在的同学,民主平等的班级生生关系、师生关系能促进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探索努力、创新不断。

其次,引导探寻预习方法。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思维的障碍,于是“带着自己的问题”听课,更能充分发挥学生有意注意的作用,听课会更专注,思考会更积极,对新课的理解也会更深刻。在预学习中,学生对文本的认识还较浅显,质疑的能力大多仍处于表层。因此,教师在设计预学习单中的质疑环节前,可以让学生了解质疑的角度,以增强学生更深入去理解文本的能力,同时也给了学生质疑和学习文本的突破口。如从课题入手;在朗读中质疑;从重点词句处质疑;从标点符号处质疑等。知识无涯,工具在手,因时而用之,熟练成技能。教材实则例子,从例子出发进而举一反三才是教和学的共同目的。

再次,发挥预学习单的作用。如果是自主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设计预学习单时可以逐步细化问题,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在掌握一定的学习技巧和对文本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中去提出自己的困惑。例如设计《岳阳楼记》的预学习单时,根据文言文教学特点以及学生学习的基本步骤,主要设计了作者及相关背景的简介、简单的字词音义梳理、文章整体感知的理解、我的困惑几个环节。旨在让学生培养课前自主学习的目标,从而提高自学水平和有能力提出自己的困惑的能力。

最后,分层指导,因材施教。在一个学习团队中,学生学习能力难免高低不平,教师不仅要意识到这一点,更要在实际组织学习和指导中重视这一现象。因此所提问题也会深浅不一,教师分层指导这些问题也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

3.有效组织,学会交流共享

现在许多课前预习存在有预习无检查、无反馈、无评价,教师仍按预设教案进行;对学生无了解,无把握,谈不上人为有效。改变这种现状,应至少做到下面两方面的工作。

(1)要有必要和及时的评价。在多元主体和多种评价方式的前提下,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评价、反馈,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学习的情况,在此基础上改进自己的学习,或因肯定的评价而获得成就感,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课前预习效果大大提高。

教师可以在教学本课时,通过幻灯形式,归类实名展示学生所提困惑,尽量让每个孩子都能看到自己的问题被认可,被重视。一方面促使每个学生都能有兴趣和决心做好下一次的课前预习提惑环节;另一方面能让其他同学分享别人的困惑,或已能解答,或不能解答,都将更好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前就能对文本有自己的概念和需求点。也形成了多维的课堂教学方式。

(2)子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在学校班级制的教学条件下,与他的合作学习和知识共享是重要学习过程。分享,可以获得成就和认同感,是继续学习强大推动力之一;在贡献知识的过程中他们将及时收集反馈,不断修正、补充所取得的知识,这是学习方法不断得到操练,在失败和困惑中自我调整,学习因之而不断前进。因此,教师有目的的设计学生对预学习成果分享环节,有时很有必要。

在《小石潭记》预习提疑中,有多位学生提出对为什么花了整段来写游鱼的不解。在幻灯呈现,学生交流之后,产生了三种被大多学生认同的解答。第一类学生认为:写游鱼的生动是为了写出水的清澈,从而表达此处环境的清冷和凄凉。第二类学生认为:写游鱼更多是想借助有生命的东西来表达作者在此环境中对生命的渴望。第三类学生认为:写鱼是在影射诗人及与诗人有着同样境遇的有学之士,他们可能安静生存于某个角落,一旦被发现、受关注会展现出超凡的才华。以此来表达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和渴望受朝廷重用的思想感情。这种解读还受到一部分学生的赞同,并有学生助读“皆若空游无所依”是作者被贬到永州内心无依的外化体现,悲愤无助的表现。

经学生们的讨论、交流之后,各种个性解读,各种思想的碰撞让学生们的预习有了更好的反应,让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有了更好地提升。

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曾提出“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预习能力应是渐次培养起来的,规划一个着眼于未来的目标,先方法引导,然后逐步放手,由易而难,减少障碍,终使学生由“学会”转化为“会学”,教学上目标自然实现,如此而已。

参考文献:

[1]南丽辉.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J].学周刊,2011(9).

[2]陈根芝.引领学生走进自主学习的大门[J].中国校外教育,2013(9).

[3]尹维斌.怎样提高学生预习能力[J].黄石教育学院学报.2002(6).

作者单位:浙江省苍南县灵溪镇南水头学校

邮政编码:325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