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困惑”进课堂风景这边独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8-18
/ 2

“道德困惑”进课堂风景这边独好

侯可伟

侯可伟浙江省诸暨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庆同小学311800

【摘要】学生在品德学习中常常会存在许多道德困惑。基于儿童生活事件中的道德困惑,我们把“困惑”请进课堂,涵养道德敏感;辨析生活“困惑”,拓展道德思维;“困惑”引领未来,落实道德行为。

【关键词】生活事件;道德困惑

中图分类号:G66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19)08-086-02

统编教材提出“生活建构”的理念,也就是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反思和改变自己的生活,建构一种新的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更道德的生活。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在多种可能的生活中选择有价值、有意义的生活,并通过这样的生活涵养其德性呢?笔者认为,学生真实的生活事件中真实的道德需求和道德困惑范例,是我们道德与法治课堂可以纳入的非常宝贵的,有价值的资源。为此,笔者尝试基于儿童生活事件中的道德困惑,提出处理策略。

一、把“困惑”请进课堂,涵养道德敏感

“对于任何人来说,他自己的生活经历、生活遭遇,都是他理解体验生活意义的不可缺少的最亲近、最直接、最真实的基础,同样也是理解他人的重要依据”。因此,面对道德困惑,我们不能回避,更多的应该请进课堂。让学生来呈现他们生活事件中真实的道德困惑,学生讲述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

1、从范例走向真事件

真实统编版的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为了引领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就通过课文的范例为教师指明了学生真实的道德需求和道德困惑。如三上《走近我们的老师》一课,教材呈现了“老师误会你”的事例;三上《爸爸妈妈在心中》一课,教材呈现了“爱父母不一定要对父母百依百顺,也表现在对父母的不良嗜好的批评上”……然而,教材的范例毕竟缺少“在场因素”,这样的事例一定不如学生真实事件的范例来得鲜活有支撑!那么,我们不妨多留心,关注学生的真实事件和真实的道德困惑,在课堂进行“回望”。

【案例一】三上生活需要秩序

生:老师,我们遵守规则有时候没用的。我上次和妈妈去医院,因为别人不守规则,我都哭了。

师:你能把当时的情况说一说吗?

生:我排队等抽血验血,不断有人插队。本来应该第二个轮到我的,结果被挤了好几个人,妈妈都跟他们吵起来了,我就哭了。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在课堂上一致认为生活中应该遵守规则,做文明人。但是一到社会里,变成社会人,有时候遵守规则貌似吃亏。怎么办?像这样的道德困惑在生活领域中必定真实存在,无法回避。

教材提供了学生学习活动所凭借的话题和范例,但也留有留白和省略号,目的就是引导关注儿童生活中遇到的真实的问题。那么,当生活事件中儿童的道德困惑扑面而来,我们不该欣喜吗?开放教材范例,就如同东风夜放花千树,万紫千红入眼来!

2、从认知走向真实情感

学生在进行道德认知时,如果没有了情感的支撑,很容易将自己置身事外。因此,充分利用真实的道德困惑,鼓励学生真诚交流,说真话,讲真心,有助于推动正确的道德认识的形成。

【案例二】三上《负责人的家庭小成员》

生1、爸爸每天下班回家,都会躺在沙发上看手机。叫他吃饭了才起来。

生2:老师,我家里什么都干的。我妈妈很懒的,双休日大部分时间,她都会在床上。一会儿让我给她拿苹果,一会给她拿水,一会又让我拿垃圾桶。

“家人的烦恼我能懂”一环节,这位爸爸和这位妈妈显然被嫌弃。孩子也有苦恼——“我的烦恼谁知道”?真实情感就从这一活动中真实呈现了。面对一众孩子说“关心父母”,这两位位学生的真实呈现无疑需要莫大的勇气,也必定会是一个情感的宣泄口。我们就需要实现教材与生活事件的有效链接,鼓励学生说真话,愿表达。这样的范例,恰恰能在课堂中落地生根呢。

二、辨析生活“困惑”,拓展道德思维

1、是与非?夯实道德认知

道德认知,不时简单的是与非。但是道德困惑,却可以在讨论是与非中碰撞出新的道德思维火花。

【案例三】三上《生活需要秩序》

辨析栏:这样做对吗?

师:我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PPT呈现照片文字:慢慢走,反正车要让人的)这张照片是在我们学校斜坡下的马路人行道旁拍的。你说,他们做得对吗?

生1:我认为走人行道是对的。慢慢走也是对的,马路上不奔跑,走得快很危险。

生2:我有不同意见。你看图上汽车都停下来了,可这两个同学慢慢走,觉得反正车会让人就不对了。

生3:我也觉得他们不对。过马路前应该慢一些,等车停下。但是车子已经都停下了,就应该快速通过人行道。

师:如果每个人都像图中的两位同学这样,会发生怎样的情况?

生1:我爸开车经常会骂人。现在城区人行道多,几乎每个路口都要停车礼让行人,但是有些行人就是很慢很慢走,司机等待的时间就很长。我爸就说有些人素质差。

生2:学校下面的斜坡本来车流量就大,尤其放学后接送的车多。如果慢慢走,堵着的车子就多了。

生3:上次我爸接我放学,车子根本拐不出去。人行道行人都是跑着走的,一拨一拨的,车子直行的,拐弯的都停在那里无法通行。

生4:会怒路症的……

(学生都笑起来)

师:那你们每天都经过这个路口,你们觉得该怎么过?

生1:在马路这端停下,看到车子都停下来了,就过马路。过马路时可以快走几步。

生2、有时候一个人一个人过太费时间,可以等有好几个人了,一起过马路。

……

道德与法制教育,是一种公民素养教育,并非法律专业教育。法制意识的培养是第一位的。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不一定存在法律专业性的对与错,却很难说不是道德意识上的对与错。比如这个案例,你无法在法律层面说行人错了,但在道德认知上、在道德情感上,一定是有问题的。这样的是与非的问题,教师要正确引导,让学生通过辨析,获得道德认知的理性发展。2、可不可?培养道德包容

还是这个案例:

【案例四】三上生活需要秩序(医院被插队)

师:面对别人的插队,我们怎么办?

生1:插队不对,面对别人的插队,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跟插队的人说“请你排队。”

生2:可有些人态度很差的,又是大人,弄不过的。

生3:可以告诉验血的护士“我先到的”

师:这也是个办法。医院是个特别的环境,大多数病人会因为生病了着急。面对插队,我们可以做得略微理性一些。

生4:我上次去有个急诊病人过来了,我就让他先抽血了。

师:生活需要秩序,但有时候秩序被打破了,我们无能为力。有时候秩序被打破,却是我们主动帮助别人。我们无法左右别人,但是我们努力做好自己。

……

像这样的案例很多,比如一下《分享真快乐》,自己最心爱的玩具到底可不可以不要和别人分享?二年级上册《周末巧安排》一课,到底可不可以睡个懒觉……随着学生生活领域的拓宽,学生对生活复杂性的认识也在增加。可不可以的道德困惑,通常包含着正反两方面的做法,旨在引导学生形成自我批判反思意识和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它是道德社会性成长的基本能力,也是道德包容的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困惑”引领未来,落实道德行为

道德与法治的教材和课堂,关注生活,反思生活,最终指向超越生活。道德困惑来源于生活事件,课堂上通过深度探究与价值引导,让学生辨识到道德问题的社会性,从而创造条件选择自己恰当的行为和处理方式。

【案例五】三上《负责人的家庭小成员》

在课前,我让学生进行了我为家人做什么的小绘本制作。课堂上进行交流。一学生站起来说:妈妈说,不要我劳动,只要我读好书就行了。全班居然响起好几个“是呀”。一举手,42位同学中竟然有11位表示爸爸妈妈或者爷爷奶奶是这样说的。

反观学生的真实生活现场,这样的情况并不鲜见。我们倡导“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帮着做”,实际上很多家里是“孩子的事情帮着做,家里的事情不用做”。这类道德困惑,不是靠孩子一人之力就能解决的,那么把家长请进来,一同来成长。我布置了一周实践表格,每天请家长监督签字的作业。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回归到生活,回归到实践,才能落实学生的道德行为。

品德课堂,需要学生以理性思维来面对道德困惑。有效的道德困惑的处理,让学生涵养道德敏感,拓展道德创新思维,提高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的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