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文化热”的知识谱系与意识形态(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详情
摘要 本文尝试对1980年代中期的"文化热"进行相对宏观的历史清理和意识形态剖析。在较为宽泛的意义上,文章借助了法国理论家米歇尔·福柯的知识考古学和知识谱系学的基本思路,一方面勾勒出"文化热"中核心文本的叙事形态和话语构成,另一方面则力图揭示出制约着这种话语形态的历史机制。论文提取出"文化热"中的三个知识群体作为分析个案,即以金观涛为代表的"走向未来丛书"编委会、以甘阳等为代表的"文化L中国与世界"编委会和以李泽厚、汤一介等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书院",认为这三者代表了三种主导性的思想动向。在对代表性的三个核心文本《在历史的表象背后》、《80年代文化讨论的几个问题》和《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进行较为详细的话语构成与意识形态诉求的分析之后,论文一方面指出"文化热"共享的历史想象和话语逻辑在于对"文化"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及其意涵的重构,同时揭示出这种重构的知识资源源自形成于60年代美国的"现代化理论"在80年代中国的繁复影响,及其对中国五四话语的激活和再构造。而制约着这种话语重构的历史机制,在中国"外部"是一种后冷战的历史结构,在"内部"则是"文革"所标志的社会主义实践的困境和强烈的变革诉求。
机构地区 不详
出处 《励耘文学学刊》 2008年1期
出版日期 2008年01月11日(中国期刊网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