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横肌松解术(TAR)在巨大腹壁疝修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收治的72例巨大腹壁疝病人临床资料;男47例,女25例;中位年龄为56岁,年龄范围为29~79岁。病人选择TAR行腹壁缺损修补,同时使用聚丙烯补片行腹膜前-肌后间隙加强修补。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2)术后并发症情况。(3)疝相关生命质量情况。采取门诊及电话方式随访,于术后1个月、6个月及1年各随访1次,了解病人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1年1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结果(1)手术情况:72例巨大腹壁疝病人均施行TAR顺利完成腹壁缺损修补,同时使用聚丙烯补片行腹膜前-肌后间隙加强修补。72例病人手术时间为(105±46)min,术中出血量为(55±15)mL,补片大小为(680±225)cm2。(2)术后并发症情况:72例病人术后随访12~4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6个月。术后1周7例病人腹部CT检查结果显示发生血清肿,大小为(460±130)mm2,予以随诊观察;术后6个月上述病人腹部CT检查结果显示血清肿全部吸收。72例病人中,2例术后发生肠梗阻,考虑术后麻痹性肠梗阻,经保守治疗后于术后2周好转。随访期间72例病人均无手术部位感染、肠瘘及疝复发。(3)疝相关生命质量情况:72例病人术前、术后12个月疝相关生命质量调查评分分别为(40±12)分、(73±17)分,病人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527,P<0.05)。结论TAR应用于巨大腹壁疝修补术中安全、有效,能够改善病人疝相关生命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serratus anterior plane block, SAPB)用于肋骨骨折内固定术镇痛的效果。方法肋骨骨折需行内固定术的患者7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9例)。所有患者均接受静吸复合麻醉下肋骨骨折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前进行超声引导下SAPB,对照组患者不予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术中舒芬太尼用量,术前、术中及术后2 h时心率、SBP、DBP、SpO2,术前及术后12、24、72 h VAS评分,同时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布托啡诺用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舒芬太尼用量小于对照组(P<0.05),术后2 h心率、SBP、DBP低于对照组(P<0.05),SpO2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12、24 h 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布托啡诺用量少于对照组(P< 0.05),术后躁动发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肋骨骨折内固定术患者,于麻醉诱导前行超声引导下SAPB,可有效降低术中舒芬太尼用量和术后布托啡诺用量,维持术后生命体征平稳,减轻术后疼痛程度,减少术后躁动及并发症。
简介:摘要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erector spinae plane block, ESPB)是一项新颖的筋膜间隙阻滞技术,可以应用于胸腰部手术后镇痛,具有操作简单安全、镇痛可靠、并发症少等诸多优点。ESPB自2016年提出以来,得到广泛关注。文章介绍了超声引导下ESPB的解剖基础,阐述了ESPB起效的理论学说,归纳了ESPB在胸腹部及腰椎等手术的临床应用,总结了ESPB的优缺点及并发症,并将ESPB与胸腰部其他常用镇痛阻滞方法进行对比,分析了各自的特点。超声引导下ESPB具有诸多的优点、极少的并发症及禁忌证,在麻醉和疼痛领域存在广阔的应用空间,能提高麻醉效果和麻醉安全性。文章旨在探究ESPB的临床研究及未来发展方向,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对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临床效果展开分析。方法择选我院在2014年8月-2015年8月所收治的90例采取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方式开展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本文研究对象,按麻醉医师职称分别分为住院医师组、主治医师组与副主任医师组,三组各30例,对三组患者的临床麻醉效果展开分析与对比。结果经研究结果对比得出,副主任医师组的麻醉效果优良率要明显高于住院医师组和主治医师组的麻醉效果优良率,结果存在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住院医师组合主治医师组的麻醉效果优良率上,两组优良率对比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肌间沟法实施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能够有效避免并发症的发生,且麻醉效果理想,适合应用于临床手术中。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竖脊肌平面阻滞在麻醉与疼痛中的应用进展。方法:将我院2021年4月到12月收治的120例胸科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行常规全身麻醉,观察组采取竖脊肌平面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结果:观察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镇痛水平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竖脊肌平面阻滞应用在麻醉与疼痛管理当中具有良好效果,能够使患者血流动力学表现得更为稳定,并且一定程度上缩短拔管时间和住院时长,不良反应及安全性整体良好,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对照研究,对比传统麻醉、超声引导下麻醉的效果,分析超声引导的利弊。方法从2015年5月筛选患者,以手外科收治的择期或急诊手术患者入组,截至2016年12月,入组患者2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达法分组,传统组、超声组各100例,分别采用传统的手法解剖定位麻醉以及超声引导下麻醉,对比阻滞与麻醉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超声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完成时间低于传统组,超声组超声组镇痛持续时间、阻滞效果Ⅰ级比重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组与传统组麻醉满意度分级对比差、优率、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组出现1例刺破血管。结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相较于传统的麻醉方法,有助于加速阻滞起效速度,提高阻滞效果,但不会影响麻醉效果评价。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单次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麻醉对食管癌(EC)根治术患者疼痛因子及炎症介质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信阳市中心医院2018年7月至2020年3月接受EC根治术治疗的87例EC患者资料,根据患者不同麻醉方式分为A组(43例),行全身麻醉(GA),B组(44例),行超声引导下ESPB复合GA;检测并比较两组入室时(T0)、手术开始30 min(T1)、术毕(T2)、术后24 h(T3)疼痛因子如5-羟色胺(5-HT)、血清P物质(SP)及炎症介质如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记录并比较两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T1~T3时点5-HT、SP水平均较T0时点升高,但B组T1~T3时点5-HT、SP水平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1~T3时点IL-6、IL-8水平均较T0时点升高,但B组T1~T3时点IL-6、IL-8水平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C根治术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ESPB麻醉利于降低疼痛因子及炎症介质水平,且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全身麻醉复合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在剖宫产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抽取2017年6月至2019年8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无法实施椎管内麻醉需行全身麻醉剖宫产孕妇60例,术前无早产及胎儿窘迫症状,且均为初次行剖宫产手术者。60例产妇均为单胎、足月(孕38~41周)妊娠,美国麻醉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依据麻醉方式分为全身麻醉复合腹横肌平面阻滞组(N组)和全身麻醉组(G组),每组30例。两组术后均行患者自控静脉镇痛。比较两组产妇麻醉前、切皮即刻及胎儿剖出时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和术中阿片类药物瑞芬太尼的用量;比较两组胎儿剖出后的Apgar评分。结果与N组比较,切皮即刻、胎儿剖出时G组产妇血压升高,心率加快(P<0.05); N组需追加瑞芬太尼次数少于G组(P<0.05)。胎儿剖出后1 min,N组新生儿Apgar评分为(9.13±0.68)分,高于G组新生儿的(7.83±0.59)分,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应用于剖宫产手术,可减少胎儿娩出前阿片类药物及吸入麻醉药物的用量,产妇血流动力学更平稳,对新生儿影响较小。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与腰方肌阻滞(QLB)对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阿片类药物的节俭作用。方法选择2020年5月1日至2021年2月28日于河南省人民医院择期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患者共60例,男31例,女29例,年龄40~65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体质量指数(BMI)18~30 kg/m2,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E组和Q组,每组30例。术前30 min,E组和Q组分别行超声引导下ESPB和QLB,均以0.33%的罗哌卡因25 ml行神经阻滞。常规麻醉诱导后使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维持麻醉,术毕患者使用静脉自控镇痛(PCIA)泵进行术后镇痛。统计分析两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手术时间、术中瑞芬太尼总用量和术后2、4、6、24、48 h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舒芬太尼用量及PCIA泵的按压次数。记录两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皮下血肿、皮肤瘙痒和呼吸抑制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与E组比较,Q组患者神经阻滞操作时间较短[(6.5±1.5)min比(8.2±2.4)min](P<0.05),术中瑞芬太尼用量较少[(1.0±0.1)mg比(1.2±0.2)mg](P<0.05);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PCIA的按压次数和舒芬太尼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皮下血肿、皮肤瘙痒及呼吸抑制等。结论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中,超声引导下QLB较ESPB的术中镇痛效果更佳,有明显的阿片类药物节俭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腰椎稳定性训练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疼痛、腰椎功能及多裂肌横截面积、腹横肌厚度的影响。方法共招募25例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腰椎稳定性训练。于治疗前、治疗2个月后对患者疼痛程度、腰椎功能及腰椎多裂肌横截面积、腹横肌厚度等进行检测。结果25例患者经2个月腰椎稳定性训练后,发现其疼痛评分[(1.88±1.09)分]、Oswestry腰椎功能障碍指数(10.24±5.72)以及腰椎屈曲范围[(6.28±6.18)cm]等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入选患者左、右侧多裂肌横截面积[分别为(10.20±3.43)cm2和(10.29±3.24)cm2]及腹横肌厚度[分别为(3.18±0.95)cm和(3.26±0.94)cm]亦显著优于治疗前水平(P<0.05)。结论腰椎稳定性训练能有效缓解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疼痛,增强腰椎活动功能,同时还能增加腰椎多裂肌横截面积及腹横肌厚度,该疗法值得在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中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辅助下腹横肌联合髂腹股沟神经阻滞在小儿斜疝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来院择期行单侧腹股沟斜疝手术的116例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8例。对照组行髂腹股沟神经阻滞,观察组采取超声辅助下腹横肌联合髂腹股沟神经阻滞。比较两组神经阻滞方法的麻醉效果及术后镇痛效果。结果观察组术中体动(3.45%)、呼吸抑制(1.72%)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镇痛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术后24h追加镇痛药比例、下肢运动阻滞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辅助下腹横肌联合髂腹股沟神经阻滞,可提高术中镇痛效果,延长术后镇痛时间,减少腹股沟斜疝手术患儿不良反应。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超声引导双侧竖脊肌平面(ESP)阻滞用于全麻Nuss术患儿的效果。方法择期行Nuss手术患儿32例,年龄4~15岁,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16):ESP阻滞+全麻组(EG组)和全麻组(G组)。EG组麻醉诱导后行双侧ESP阻滞。术毕2组患儿均进行静脉镇痛。于入PACU、术后1、6、12、24及48 h时记录静态和咳嗽时FLACC评分,若静态评分>4分,可根据患儿及家属要求给予口服布洛芬5.0~7.5 mg/kg。记录术中异丙酚和瑞芬太尼用量、术后芬太尼及布洛芬使用情况;记录术后低氧血症(SpO2低于90%)、恶心呕吐、尿潴留的发生情况;记录EG组穿刺部位感染、血肿及皮下气肿的发生情况;记录气管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结果与G组比较,EG组术后12 h内静态FLACC评分及术后6 h内咳嗽FLACC评分降低,术中瑞芬太尼用量减少,术后芬太尼和布洛芬使用率降低,低氧血症发生率降低,气管拔管时间和PACU停留时间缩短(P<0.05),异丙酚用量、恶心呕吐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双侧ESP阻滞(每侧0.3%罗哌卡因0.5 ml/kg)可减少全麻Nuss术患儿围术期阿片类药物用量,增强镇痛效果,且安全性较高,有助于促进患儿短期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在胸科手术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 选择2022年8月-2023年12月因肺部肿瘤在鸡西市人民医院接受胸腔镜手术的9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软件将患者分为三组,即A组为-双点组(n=30)、B组为-单点组 (n=30)与C组为-对照组(n=30)。A组行双点ESPB、单次给予0.25%罗哌卡因30ml B组行单点ESPB,单点用药0.25%罗哌卡因30ml,双点各点为15ml,并连接静脉镇痛泵,C组仅连接静脉镇痛泵。记录三组患者术后疼痛情况;术后4、12、24h静息和运动时VAS疼痛评分;术后4、12、24h内静脉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以及舒芬太尼用量;比较双点组与单点组阻滞操作时间、起效时间及阻滞范围。结果 三组患者术后4h、12h、24h,A组和B组VAS评分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舒芬太尼用量、镇痛泵按压次数均少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点组患者阻滞操作时间短于双点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点组起效时间早于单点组,阻滞平面高于单点组(P<0.05)。结论 竖脊肌平面双点阻滞和单点阻滞麻醉均能够发挥较好的镇痛效果,明显减少术后阿片类药物用量,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双点阻滞麻醉相较单点麻醉起效时间虽然稍快、阻滞平面稍高,但对术后镇痛影响无差异,双点阻滞麻醉相较单点增加穿刺次数、阻滞操作时间长,患者体验相对差,临床上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阻滞方式,以达到最佳麻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