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 要:针刺神经引起的异常感觉是用来定位周围神经系统的,但受个体差异、麻醉师内注射操作的技术水平和与患者的配合程度的影响,不仅会导致异常穿刺和多次穿刺检查,这不仅加重了患者的困难,还造成了周围神经阻滞不完全等问题。随着超声波科学技术的进展,超声波在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运用也日益广泛, 通过超声波显像直接识别出神经和周围结构,在引导下穿刺,直接地看到局部麻药的弥散状态,提高麻醉疗效。应用于超声诱导可以对臂丛神经阻滞产生有效的作用,也能够减少麻醉持续时间,从而延长麻醉作用的持续时间,从而有效防止了并发症,因此有着良好的临床使用意义。

  • 标签: 超声引导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硬膜外神经阻滞麻醉在无痛分娩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本院分娩产妇进行研究,选取60例无痛分娩产妇进行对比,按照常规分娩以及硬膜外神经阻滞麻醉无痛分娩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比两组产程时间和分娩出血量以及镇痛效果。结果:在产程和出血量分析中,明显发现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同时在镇痛效果上观察组得到提高,对比结果有差异(P<0.05)。结论:在分娩患者中采用硬膜外神经阻滞麻醉无痛分娩措施,可将其疼痛进行减轻,缩短患者产程的同时,减少患者出血量,值得临床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和推广。

  • 标签: 硬膜外神经阻滞麻醉 无痛分娩 产程 出血量
  • 简介:摘 要:针刺神经引起的异常感觉是用来定位周围神经系统的,但受个体差异、麻醉师内注射操作的技术水平和与患者的配合程度的影响,不仅会导致异常穿刺和多次穿刺检查,这不仅加重了患者的困难,还造成了周围神经阻滞不完全等问题。随着超声波科学技术的进展,超声波在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运用也日益广泛, 通过超声波显像直接识别出神经和周围结构,在引导下穿刺,直接地看到局部麻药的弥散状态,提高麻醉疗效。应用于超声诱导可以对臂丛神经阻滞产生有效的作用,也能够减少麻醉持续时间,从而延长麻醉作用的持续时间,从而有效防止了并发症,因此有着良好的临床使用意义。

  • 标签: 超声引导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阻滞麻醉在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进行上肢手术的11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55例)接受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55例)接受传统盲探法神经阻滞麻醉。观察两组患者麻醉效果评估、麻醉操作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平均麻醉效果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平均操作时间、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麻醉在上肢手术中的应用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神经阻滞麻醉 上肢手术 超声引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食管癌手术中实施全身麻醉与胸段硬膜外组织麻醉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90例食管癌患者划分到观察组、对照组中,观察组的45例予以复合麻醉,对照组的45例予以全麻。对比观察组的麻醉效果与对照组的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指标比对照组优,组间差异大,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食管癌患者术中行复合麻醉(胸段硬膜外阻滞+全身麻醉)对HR的影响甚微,且应激反应少,苏醒快,值得推广。

  • 标签: 胸段硬膜外阻滞 全身麻醉 食管癌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静脉麻醉、骶麻、联合阻滞麻醉在PPH手术中的麻醉效果与优越性。方法将90例用吻合器行痔上黏膜环切术(PPH)患者随机分为3组,骶麻组、静脉麻醉组和联合阻滞麻醉组,每组30例,观察围术期BP,SPO2,HR的变化,术中麻醉效果牵拉反应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的情况。结果均顺利完成手术,静脉麻醉组注药后,BP,SPO2明显低于注药前(P<0.05);牵拉反应,联合阻滞组明显低于静脉麻醉组和骶麻组;尿潴留,静脉麻醉组无,而联合阻滞组和骶麻组各1例;骶麻组有1例轻度局麻药毒性反应。结论中低位平面联合阻滞麻醉用于PPH更安全、有效,患者无不适感。

  • 标签: 静脉麻醉 联合阻滞 骶麻 PPH
  • 简介:目的比较分离麻醉加骶管阻滞与单纯分离麻醉用于小儿腹部以下手术的麻醉效臬。方法将80例小儿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分离麻醉加骶管阻滞组(A组,n=40)和单纯基础麻醉组(B组,n=40),分别观察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结果A组患儿麻醉后HR,MAP,RR波动显著小于B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分离麻醉复合骶管阻滞可减少麻醉用药量,镇痛完善,是小儿郜以下手术的理想麻醉方法。

  • 标签: 小儿 基础加骶管麻醉 腹部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地佐辛联合局部麻醉药在神经阻滞麻醉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4年2月92例需行神经阻滞麻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各46例。对照组应用100mg罗哌卡因+5mL利多卡因(2%);观察组应用100mg罗哌卡因+5mL利多卡因(2%)+10mg地佐辛。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麻醉起效时间更短,麻醉持续时间更久,术中芬太尼用量更少(P<0.01)。结论采用地佐辛联合局部麻醉药进行神经阻滞麻醉具有起效快、麻醉效果持久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地佐辛 罗哌卡因 利多卡因 神经阻滞
  • 简介:摘要骶管阻滞麻醉是经骶裂孔穿刺,注入局麻药于骶管腔以阻滞骶脊神经,是硬膜外阻滞的一种方法,适用于直肠、肛门会阴手术,也可用于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的腹部手术[1]。自Cathelein于1901年首先介绍了从骶裂孔穿入硬膜外腔的方法,用来治疗遗尿症以来,骶管阻滞麻醉麻醉技术由于其阻滞范围较窄、解剖变异较多、穿刺定位困难、易导致局麻药中毒以及麻醉效果无法保证等缺陷,加之现代麻醉技术,全身麻醉、硬膜外麻醉、蛛网膜下腔麻醉技术的发展迅速,骶管阻滞麻醉技术已较少应用。然而,中医医院由于其手术种类及患者类型的特殊性,即肛肠科手术比例较大,高龄患者较多等特性,骶管阻滞麻醉技术依然可以发挥其特殊优势,为患者带来更高的满意度。

  • 标签: 骶管阻滞麻醉技术 中医医院麻醉科
  • 简介:【摘要】 目的:深入探讨在锁骨骨折内固定中使用颈丛臂丛阻滞麻醉的实际效果。方法:选取于2019年1月~2020年5月期间来本院就诊的92例锁骨骨折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通过数字单双号法将其随机分为人数相等的两个小组,对照组共计46例,观察组共计46例。对照组患者使用普通的臂丛阻滞麻醉法进行麻醉,观察组患者则实施颈丛臂丛联合阻滞麻醉的方式进行麻醉,然后比较两组患者所取得的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锁骨骨折患者的麻醉优良率(95.65%)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4.35%)均明显优于对照组锁骨骨折患者,差异极其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进行内固定的锁骨骨折患者,实施颈丛臂丛阻滞麻醉麻醉效果良好,不良反应少,值得在各大医院广泛推荐使用。

  • 标签: 丛臂丛阻滞麻醉 锁骨骨折 内固定 麻醉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提升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的护理中应用麻醉护理配合的有效性。方法:随机将本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实施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的患者59例分成两组,针对参照组29例患者实施基础性护理,针对研究组30例患者实施麻醉护理配合,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差异。结果:两组神经阻滞麻醉患者护理后的麻醉阻滞操作时间、护理满意度、一次性麻醉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存在差异(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处理中实施麻醉护理配合的有效性的较为明显,提高麻醉成功率,减少一系列麻醉并发症的发生,缩短麻醉处理时间,促进患者预后。

  • 标签: 麻醉护理配合 超声引导 神经阻滞麻醉 护理有效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产后女性分离现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20年6-10月在深圳市龙岗区妇幼保健院进行产后体检的3 368例产后女性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一般资料、分离、盆腔脏器脱垂等情况进行横断面调查研究。结果产后女性分离发生率为60.7%(2 045/3 368);<30岁、≥30岁[56.8%[(856/1 507)与63.9%(1 189/1 861),χ2=17.54],孕期体质量增长<16 kg、≥16 kg[59.1%(1 351/2 285)与64.1%(694/1 083),χ2=7.57],顺产、剖宫产[55.7%(1 262/2 266)与71.7%(790/1 102),χ2=77.87],妊娠1、2、≥3次[53.9%(645/1 196)、62.1%(702/1 131)与 67.1%(698/1 041),χ2=41.48],生产1、2、≥3次[53.9%(877/1 628)、67.0%(1 016/1 517)与 68.2%(151/ 223),χ2=62.09],有无巨大儿史[68.7%(160/233)与 60.1%(1 885/3 135),χ2=6.64],有无阴道前壁脱垂[75.2%(1 559/2 072)与37.5%(486/1 296),χ2=476.15]分离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妊娠≥3次(OR=1.572,95%CI:1.271~1.945)、剖宫产(OR=2.440,95%CI:2.050~2.905)、巨大儿史(OR=1.660,95%CI:1.213~2.273)、阴道前壁脱垂(OR=7.324,95%CI:6.083~8.819)均为分离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产后女性分离发生率较高;妊娠≥3次、剖宫产、巨大儿史、阴道前壁脱垂在产后分离的发生中起到重要作用。

  • 标签: 腹直肌分离 产后女性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产后分离运用电刺激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分离患者170例进行研究,对照组给予健康教育,并接受腹部群的自主训练,持续两周,每日一次。观察组基于此接受电刺激治疗,持续两周,每日一次。结果:治疗前,两组分离,脐上围、脐围和脐下围不存在显著差异。治疗后,上述指标明显小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总体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通过电刺激来治疗分离,可显著减少分离距离,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 标签: 腹直肌 分离 疗效
  • 简介:【摘要】近年来,因妊娠生理结构改变、妊娠期激素波动、妊娠期和产后过度肥胖以及分娩时的年龄大、巨大胎儿、多胎妊娠、分娩次数多等因素所致的产后分离发生率较高,给产妇生活质量带来较大影响。在此背景下,有关产后分离的评估与治疗研究越来越多,诞生诸多有价值的研究结果。本文围绕“产后分离的评估方法和治疗措施”这一中心,对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产后分离的诊疗提供参考。

  • 标签: 产后 腹直肌分离 评估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平面(TAP)神经阻滞+腰方阻滞联合静脉镇痛在剖宫产术后镇痛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82例剖宫产产妇,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1例。对照组予以静脉镇痛,观察组加用TAP神经阻滞+腰方阻滞镇痛。比较两组术后恢复情况、疼痛评分、应激反应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间[(15.62±2.24)h]、泌乳时间[(28.59±3.14)h]及下床活动时间[(12.35±2.13)h]短于对照组,自控镇痛按压次数[(4.12±0.46)次]、舒芬太尼用量[(51.52±5.39)μg]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16、5.230、10.341、15.361、8.575,P均<0.05);观察组术后2h、6h、12h及24h疼痛评分[(2.04±0.35)分、(2.11±0.41)分、(1.76±0.23)分、(1.21±0.21)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599、17.739、18.243、13.336,P均<0.05);两组术后即刻皮质醇(COR)、去甲肾上腺素(NE)、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24h COR、NE、ACTH水平低于术后即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4h COR[(181.62±18.74)μg/L]、NE[(233.14±25.59)ng/L]、ACTH[(10.12±1.53)ng/L]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AP神经阻滞+腰方阻滞联合静脉镇痛可增强剖宫产术后镇痛效果,降低疼痛评分,加快应激指标复常,缩短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减少舒芬太尼用量。

  • 标签: []  剖宫产 术后镇痛 腹横肌平面神经阻滞 腰方肌阻滞 静脉镇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腰方阻滞与蛛网膜下腔阻滞对剖宫产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2022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纳入60例剖宫产患者,结合镇痛方案差异进行分组,以蛛网膜下腔阻滞为对照组,腰方阻滞纳入观察组。对比两组剖宫产产妇治疗后的术后下床时间、术后泌乳时间、术后镇痛泵按压次数、视觉模拟评分、超敏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结果:观察组上述各项指标均比对照组好,P<0.05。结论:腰方阻滞用于剖宫产临床镇痛效果确切,优于蛛网膜下腔阻滞

  • 标签: 腰方肌阻滞 蛛网膜下腔阻滞 剖宫产患者 术后镇痛 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