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教育问题一直是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十分重视的问题,教育的兴衰决定着国家的命运,民族的未来。在当今的形势下,教育应该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大部分,各司其职,相互交联,才能将未成年人变为健全成年人,将无知的人变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将无规则的人转变为合格的职业人,才能符合当前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简介:现阶段道德建设中分化出两种不同的取向,即市场取向与社会取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的市场取向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他的伦理实质是利己与利他的统一.但是市场取向也有他的局限性.而道德建设的社会取向作为一种非市场取向,(1)提升市场取向的价值追求,(2)弥补市场取向的价值缺陷,(3)作用于市场价值领域之外.社会取向的最主要内容是'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原则,还包括共产主义道德和可持续发展原则等.在现实中,两种取向在指导道德建设的过程中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冲突,但是这种冲突不是必然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顺利进行要求通过整合实现两种取向的契合.
简介:虽然在本体论和认识论上实现统整以后的建构主义科学观,能够内在地符合科学教育的发展需要,但是,仍然需要在学生主体形成过程、主体身份确认、科学知识主观性来源以及科学探究的可能性等问题上进行深切的哲学关照。其实,学生的主体身份应该从过程中考察,不存在学生“已经具备主体身份”的时间点,亦不能据此确定开展科学教育的恰当年龄,相反,科学教育本身实际上成为学生主体身份形成的关键因素之一。由此,雅克·拉康给定的主体形成过程的起点可以作为开展科学教育活动起点的重要参考。科学知识的主观性源自学生日常生活世界的浓郁人文属性以及学生获取“经验”和认知能力(先天认知系统及其后天发展)的差异。科学探究的本质是学生作为研究者所进行的伟大的科学探险,而非为了验证已有科学知识的合理性,这种科学探究活动在科学教育中,是必要的,更是可能的,但绝不是万能的,应该谨慎而恰当地使用。只有在建构主义哲学科学观的指引下,科学教育才能够走出当下的困境,真正实现“每个人都具备科学素养”这一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