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检验分析。方法:选择我院2021年4月至2022年3月期间收治的76例患者作为本次探究对象,按照病情程度平均分为实照组和探究组,对实组患者为轻度组,探究组为重度组,每组38例,此外再选择38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人群的相关标准进行分析。结果:实验组和探究组患者的IgA、IgG、IgM 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乙型肝炎 血清免疫球蛋白 临床检验 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乙型肝炎五项测定对乙型肝炎的诊断意义,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抽取来我院就医的50例乙型肝炎患者(2014年10月至2015年12月)作为此次实验的目标对象,对50例患者均实施乙型肝炎五项测定(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研究对比50例乙型肝炎患者的检测结果。结果经检测显示,50例乙型肝炎患者中HBsAg阳性率占比最高,为94.00%;HBeAg阳性患者HBV-DNA含量及阳性率显著高于阴性患者,P<0.05,但HBeAg阳性患者的ALT和阴性患者无显著差异,P>0.05;HBV-DNA含量<103患者ALT显著高于其他三组患者,P<0.05,且随着HBV-DNA含量的降低,ALT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结论乙型肝炎五项测定对乙型肝炎的诊断具有较显著的临床意义。

  • 标签: 乙型肝炎五项 乙型肝炎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检测中实施血清乙型肝炎病毒大蛋白检测的效果。方法时间段2017年02月-2018年02月,研究对象本院收治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50例作为研究组,同期选择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检出率和ALT、AST水平。结果研究组阳性检出率高于对照组,阳性组ALT(256.81±172.63vs76.26±52.66)、AST(216.29±180.59vs68.36±42.71)水平高于阴性组,P<0.05。结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检测中实施血清乙型肝炎病毒大蛋白检测的效果显著,既可以提高检出率,又可以很好的反应病毒复制情况,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的临床检测有一定的意义。

  • 标签: 血清乙型肝炎病毒 大蛋白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 检测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乙型肝炎肝硬化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接受恩替卡韦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选取2012年4月至2014年7月我院的3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来进行分析,作为肝硬化组,同期选取3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乙肝组,对两组进行了96周恩替卡韦治疗,对两组的治疗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肝硬化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白蛋白和总胆红素改善明显,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性(P<0.01),乙肝组患者的两项指标前后对比无统计学差异性。肝硬化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和Child-Pugh分级在治疗前后存在统计学差异性(P<0.01),乙肝组患者仅有Child-Pugh分级在治疗后出现了差异性(P<0.01)。治疗过程中没有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病例,两组的血常规和肾功能复查正常,没有血液损害和肾功能损害情况出现。结论乙型肝炎硬化患者接受恩替卡韦治疗的效果比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要优秀,临床中患者的各项指标改善明显,没有严重不良反应,临床中应该推广使用。

  • 标签: 乙型肝炎 肝硬化 恩替卡韦
  • 作者: 余滢滢 王嗣予 涂波 沈颖娟 邱琴 栾俊庆 王福生 孟繁平 施明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8-14
  • 出处:《中华肝脏病杂志》 2021年第07期
  • 机构:北京大学三○二临床医学院,北京 100039 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感染病医学部国家传染病临床研究中心,北京 100039,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感染病医学部感染性疾病科四病区,北京 100039,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感染病医学部国家传染病临床研究中心,北京 100039 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感染病医学部感染性疾病科四病区,北京 100039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受体(PD)-1抗体治疗对于乙型肝炎相关肝癌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影响。方法入组2020年3月至2021年1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感染病医学部接受PD-1抗体联合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的29例HBV慢性感染肝癌患者资料,以上患者均同时接受核苷(酸)类似物抗HBV治疗,收集患者的临床诊断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肿瘤应答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开展回顾性研究,了解整体安全性及抗肿瘤治疗效果,HBV的变化情况,HBV变化与PD-1抗体抗肿瘤疗效的相关性,高病毒载量患者治疗情况,以及HBV再激活的安全性问题。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患者抗肿瘤治疗效果和安全性良好,客观缓解率达到27.6%,发生的不良反应多为轻度,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低。随访12周,患者HBV DNA和HBsAg定量出现下降(P < 0.05);与疾病进展的患者,疾病稳定和部分应答的患者HBV DNA和HBsAg定量下降更明显(P < 0.05)。5例HBV DNA≥104 IU/ml的患者治疗肿瘤应答良好,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有1例患者出现HBV DNA和丙氨酸转氨酶轻度升高。未出现HBV再激活和相关肝损伤。结论接受联合治疗的HBV相关肝癌患者具有较好的抗肿瘤疗效和安全性。PD-1治疗对HBV有一定的影响,肿瘤应答患者相比于无应答患者,有更好的抗病毒治疗疗效。高病毒载量患者治疗安全性可控,无HBV再激活相关的安全性问题发生。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肝癌 程序性死亡受体-1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
  • 简介:摘要未行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有进展至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的风险,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准确地评价肝炎所处免疫状态及肝内炎症进展程度,是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和有效控制患者病情的关键。寻找可靠、有效的血清学指标对CHB诊疗及预后评价有重要作用。乙型肝炎核心相关抗原是一种无创的新型血清学指标,其不仅能反映肝内共价闭合环状脱氧核糖核酸的水平,还有助于临床医师了解CHB患者所处的免疫状态、评估肝组织病理状态、评价抗病毒治疗效果,以及预测疾病复发等,在指导CHB患者的治疗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 标签: 肝炎,乙型,慢性 诊断 核心相关抗原 抗病毒治疗
  • 简介:目的分析并评价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对孕期乙型肝炎宫内感染的预防效果,评价孕期采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在控制乙型肝炎母婴传播方面的可行性。方法对我院自2009年7月至2010年12月期间进行乙型肝炎母婴阻断,在产科定期行产检并分娩的HBsAg阳性,同时HBV-DNA也为阳性的母亲和新生儿共198例,按照孕期肌内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前后母血HBV-DNA变化情况进行分组:一组为HBV-DNA转阴者;二组为HBV-DNA下降者(不包括转阴组);三纽为HBV-DNA升高者。对三组新生儿免疫效果进行评价。结果经多次肌内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后,82%(162/198)的孕妇静脉血HBV-DNA含量总体出现下降,其中有4.95%(10/198)的孕妇HBV-DNA出现转阴,有18%(36/198)孕妇HBV-DNA含量上升。一组10例与二组152例的新生儿免疫失败率均为0,而三组36例新生儿免疫失败率为25.00%,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1),具统计学意义。结论参考孕期肌内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前后母血HBV-DNA拷贝数变化情况能够有效预测新生儿免疫失败的概率。

  • 标签: 孕期 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母婴传播 乙型肝炎病毒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阿德福韦酯(ADV)对乙型肝炎e抗原(11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11B)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100例11BeAg阳性(C11B患者,根据抽签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给子阿德福韦酯胶囊10mg口服,每天1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给予25mg双环醇片口服,每天3次。治疗时间均为48周。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HA,FⅢNF,IV-0,LN等肝纤维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各项肝纤维化指标结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乙型肝炎e抗原(11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11B)患者,双环醇片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较单用阿德福韦酯,更有助于患者各项观察指标的改善,因而推广和应用价值较高。

  • 标签: 阿德福韦酯 慢性乙型肝炎 双环醇片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替诺福韦酯与替比夫定治疗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72例2020年1月--2021年9月期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妊娠合并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将患者平均分为两组,一组采用替比夫定治疗,设为对照组,另一组采用替诺福韦酯治疗,设为研究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包括肝功能指标、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母婴阻断成功率和乙型肝炎e抗原(HBeAg)转阴率。结果 研究组各项肝功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

  • 标签: 妊娠合并乙型肝炎 替诺福韦酯 替比夫定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实时荧光定量PCR(FQ-PCR)检测HBV-DNA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诊疗中的应用价值,了解用ELISA法检测HBV-M不同的标志物组合时,其对应的HBV-DNA阴、阳性及阳性的拷贝数。方法用实时荧光定量PCR(FQ-PCR)方法定量检测800例患者的血清HBV-DNA含量(临界值为500copies/ml),同时用ELISA法测定HBV血清标记物。结果经FQ-PCR检测,347份HBsAg,HBeAg,抗-HBcAb,ProS1-Ag都阳性的标本,HBV-DNA阳性率为98.7%,平均拷贝数为1.87×108copies/ml,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HBsAg,HBeAg,ProS1-Ag一项或多项阳性者的HBV-DNA阳性率和平均拷贝数显著高于三项抗原全阴者。结论FQ-PCR可以快速而准确地检测HBV-DNA拷贝数。HBV-DNA可准确、灵敏地反映HBV复制。与HBV血清标记物联合应用可使诊断更准确,治疗更合理。对疾病的诊断、治疗过程的监测,预后监控及药效评价等都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 标签: 聚合酶链反应 乙型肝炎 生物学标记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产妇其新生儿脐血乙型肝炎检测指标及预防。方法选择乙肝病毒感染产妇60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新生儿脐血HBV5项指标。结果60例新生儿HBV感染发生率为56.7%,HBeAg阳性母亲其新生儿脐血HBsAg阳性率较高,而HBsAg、抗-HBc双阳性母亲其新生儿脐血并没有发生感染。结论乙肝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为母婴垂直传播,对母婴传播进行阻断的主要措施包括婚前医学检查、孕期HBV检测以及新生儿被动免疫、主动免疫,针对HBeAg阳性产妇进行有效管理,在经过科学治疗、HBeAg转阴后才能结婚或者妊娠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产妇 新生儿脐血 乙型肝炎检测指标 预防
  • 简介:目的:探讨全肝容积CT灌注成像(VCTP)中乙型肝炎乙型肝炎肝硬化肝脏左叶、右叶及全肝灌注参数在评价肝脏储备功能中的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泰安市中心医院影像科2012年11月—2014年2月间,经临床、其它检查证实为乙型肝炎的患者26例(肝炎组)、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患者24例(代偿组)、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患者22例(失代偿组)和对照组(肝功能正常)30例。采用西门子SOMATONDefinitionAS+128螺旋CT行全肝容积灌注成像,对每组病例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肝动脉灌注量(ALP)、门静脉灌注量(PVP)及肝动脉灌注指数(HPI)共5个灌注指标进行分析。各组肝脏不同CT灌注参数值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对照组、肝炎组、代偿组及失代偿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随着肝脏病变程度的加重,肝右叶、肝左叶及全肝灌注参数中的BF、BV、PVP值均逐渐减小,HPI却逐渐增加,4组间总体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肝脏右叶、左叶及全肝灌注参数对肝功能的评价是一致的,肝脏右叶、左叶灌注参数的走势无明显差异。全肝、肝右叶、肝左叶的灌注参数ALP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全肝VCTP能反映乙型肝炎乙型肝炎肝硬化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肝脏右叶、左叶灌注参数BF、BV、PVP都是随病变程度的加重而减小,肝脏右叶、左叶及全肝灌注参数对肝功能的评价是一致的。

  • 标签: 肝炎 乙型 肝硬化 体层摄影术 X 线计算机 灌注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方式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在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组抽取我院于2011年11月至2013年11收治的HBsAg(+)产妇286例,将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患者于足三里穴位注射,对照组于肌下注射,观察两组患者的宫内感染情况和乙型肝炎表面抗体的检出情况。结果观察组新生儿感染率为6.99%,对照组新生儿感染率为15.38%,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43例患者中,90例可检测出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检出率为62.93%,对照组143例患者中,57例可检测出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检出率为39.0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sAg(+)产妇取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经足三里注射治疗,能够降低新生儿出现宫内感染的几率,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母婴传播 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注射位置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执行艾米替诺福韦治疗的效果:方法:遴选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70例进行随机分组和前瞻性研究,其中对照组35例(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观察组35例(艾米替诺福韦)。比较两组用药效果及治疗前后的肝功能变化。结果:观察组用药效果的呈现更为理想,总有效率94.29%高于对照组77.14%,且治疗后的肝功能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艾米替诺福韦有助于改善肝功能,对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有益。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艾米替诺福韦 乙型肝炎e抗原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与分析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肝脂肪变性患者的临床特征表现。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滨州市中心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收治的10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男54例,女55例,年龄(40.31±4.25)岁,年龄范围为35~58岁。按照是否合并肝脂肪变性分为脂肪组(n=38)与非脂肪组(n=71),比较两组患者的总胆固醇及甘油三酯水平、炎症及纤维化改变、肝组织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表达情况,对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肝脂肪变性患者的临床特征表现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总胆固醇及甘油三酯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脂肪组的炎症改变较脂肪组更加严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0.887,P<0.001)。非脂肪组的肝纤维化较脂肪组更加严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3.897,P<0.001)。两组患者的HBsAg、HBeAg表达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合并非肝脂肪变性的患者更容易出现炎症及及纤维化改变,通过对患者临床特征及表现进行分析,以进一步对其中存在的联系进行深入探讨。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肝脂肪变性 总胆固醇 甘油三酯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不同治疗方案对肺结核合并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80例肺结核合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以信封法将其随机分入对照组(40例患者)与研究组(40例患者),并分别为其采用治疗方案、治疗方案。对比两组的病灶吸收率、空洞闭合率、痰菌转阴率、肝功能指标。结果研究组的病灶吸收率、空洞闭合率、痰菌转阴率分别为87.5%、72.5%、97.5%,对照组则分别为62.5%、45%、65%,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其谷草转氨酶、白蛋白、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等肝功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方案对肺结核合并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效果要比治疗方案更加优秀。

  • 标签: 肺结核 慢性乙型肝炎 2HTES(LfX)/4-7HTE 2HRZE/4HR 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