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CT诊断不典型肺结核的临床的效果,并为医护人员更好的治疗患者提供一些借鉴和指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7月-2016年7月入院治疗的38例不典型肺结核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CT诊断不典型肺结核的准确率,分析总结其诊断成功的原因。结果不典型CT表现有6种,某粒性病变缺乏临床症状8例,肺炎实变型8倒,磨玻璃密度阴影4例,气管支气管结核5例,结节或肿块9例,纵隔淋巴结结核4例。结核诊断率93,7%,误为肿瘤6.3%,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要加强对不典型肺结核的认识,在早期容易误诊为肿瘤等疾病,要提高早期诊断率,CT检查是确诊不典型肺结核的有效手段。为了提高诊疗水平,术前应详细检查(B超、核素扫描),CT检查判断正确率高,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药物不良反应的原因、特点及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选择我院在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期间发生的72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别从患者的情况。药物类型以及使用途径来作出分析,归纳总结其中的特征,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结果女性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高于男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所有患者中,年龄低于18岁和高于55岁的患者例数与其他年龄段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菌药物的使用中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明显高于其他类型药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消化系统中出现不良反映的概率与其他身体部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由静脉滴注导致的不良反应概率明显高于其他用药方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性别、年龄、药物类型、累及部位以及用药方式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药物不良反应事件的出现,临床用药时必须要有所重视,坚决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
简介: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各个行业中都透露着智能化足迹,这些智能化的设备给相应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从长远的方向来看,未来是智能化的世界,所有的活动发展都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从目前的医院发展现状来看,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已经遍布医院中的各个部门,大规模的医学图像数据采集装置在医院中也有了初步的应用。先进的图像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对医学图像的表达加强,对一些疾病的早期检查有了明显的效果,比如说从CT中观察到肝囊肿病人的异常等等。所以在医院中建立超大规模医学图像数据集及新型智能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对医院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接下来本文将重点分析一些问题。
简介:摘要为了研究特发性肺纤维化(IPE)患者的肺功能和螺旋CT影像学诊断的相关性,本文从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期间就诊的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中随机选取了50名,分析这些患者的肺功能和螺旋CT影像诊断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螺旋CT影像中的磨玻璃样低密度影与一秒末用力呼吸率(FEV1/FVC)呈现负相关性;螺旋CT影像中的线网状阴影与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和一氧化碳弥散率(DLco/VA)呈明显负相关关系;螺旋CT影像中的蜂窝影与用力肺活量(FVC)、一秒末用力呼气容积(FEV1)、肺总量(TLC)、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和一氧化碳弥散率(DLco/VA)均呈现负相关性的特征。这表明不同程度的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的肺功能参数和螺旋CT影像特征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该结论对于利用螺旋CT影像特诊进行特发性肺纤维化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的临床、影像学特征和鉴别诊断方法,为提高临床对于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诊断准确率提高可靠的参考数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在以往一年之内所接诊的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患者资料10例,对于10例患者的临床特征、脑电图检查结果、脑脊液检查结果、影像学检查结果、治疗方案以及预后效果进行分析,从而总结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的鉴别诊断要点。结果10例患者全部存在视物不清以及头痛症状,其中5例患者产生肢体抽搐以及恶心呕吐症状,4例患者产生精神障碍以及意识障碍现象,10例患者的基础疾病包括高血压3例,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妊娠5例,肾上腺素瘤1例;10例患者中3例颅脑CTA检查可见双侧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和大脑后动脉血管分支节段性舒张或是收缩;10例患者接受颅脑MRI检查表明病变大部分呈现对称分布,主要在患者双侧大脑后部白质区,一些皮质受累,边界不清,10例患者通过治疗之后神经系统症状完全消失,接受MRI复查可见病灶大多数或是完全消失。结论有关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病因和临床表现呈现多样化,病程存在可逆性,确诊时需要结合相关影像学检查,排除颅内其他疾病的可能性。
简介:摘要目的将CT检查、MRI检查分别应用在脊柱外伤患者的诊断中,比较及评估两种影像学检查方式的临床价值。方法此文收入并展开分析的资料是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本医院予以诊断以及治疗的58例脊柱外伤患者,对58例患者都实施CT检查、MRI检查,研究并关注全部患者的检查结果。结果CT检查对骨折线、椎弓骨折的检出情况明显优于MRI检查结果,P<0.05,显示数据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MRI检查对脊柱外伤患者脊髓损伤、软组织损伤、韧带损伤的检出情况明显优于CT检查结果,P<0.05,显示数据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脊柱外伤患者的临床诊断中采取CT检查、MRI检查各存在一定的优劣势,需要按照患者的实际状况合理选取影像学检查方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在胃肠减压术患者的应用分析。方法选取2015年3月到2016年3月我院的32例胃肠减压术患者,对患者采取舒适性护理,包括心理舒适护理、生理护理干预、灵魂舒适护理和社会护理干预,在术后进行患者对舒适性护理的满意度进行随访。结果通过舒适护理在胃肠减压中的应用,本组患者在心理和生理方面均有改善。患者拔除导管,继发咽喉部溃疡,口鼻咽喉部粘膜干燥出血减少,术后随访患者满意率高达99%。结论舒适性护理在胃肠减压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良好,对病人缩短疼痛时长与住院时间起到明显的推动作用,病人对于护理人员的满意度也明显提高,所以,舒适性护理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接受治疗后的糖尿病患者进行耐心细致的饮食护理,找到最适合糖尿病人康复期的饮食护理方案。方法通过选取从2016年2月到2017年2月我院收录治疗的50例糖尿病患者,对其进行合理饮食配合,制定相应的食谱,并给予具体指导,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结果糖尿病患者通过饮食护理的健康宣教,对饮食疗法认识的普遍提高。住院期间均能自觉配合饮食调护,在对应饮食方案的护理下,患者的血糖有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同时使患者认识到了饮食疗法的重要性。结论对患者施行饮食护理干预的目的就是帮助患者提高其自理能力,形成自我参与意识,从而提高自我控制疾病和自我保健能力,延长生命。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输尿管软镜联合钬激光治疗肾脏铸型结石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对本院2015年9月~2017年12月收治的63例肾脏铸型结石(结石直径大于2.5cm)患者采用输尿管软镜下联合钬激光治疗。钬激光功率为0.8~1.0J/20~30Hz,“蚕食法”粉碎肾盂及各盏结石。术后留置双“J”管4周,复查KUB或CT后决定是否再次手术。下盏结石软镜下碎石有困难者联合ESWL。残石≤3mm视为碎石成功。结果63例肾铸型结石患者行1~4次(平均1.5次)软镜下碎石。手术时间40~90min,平均60min,住院时间2~7d,平均3.1d。5例下盏结石残留联合ESWL后碎石成功。术后出现尿源性脓毒血症3例,肾周血肿2例,输尿管石街4例,无其他严重并发症患者。结论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肾脏铸型结石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四肢骨关节骨折的影像学诊断中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所具有的临床价值。方法择取2014年12月到2016年12月期间于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40例四肢骨关节骨折患者,收集所有患者的CT影像,为螺旋CT的薄层扫描结果进行多平面重组、容积再现、表面阴影显示、最大密度投影(MIP)等三维图像重建,并观察其具体表现。结果经过MPR、VRT及SSD等技术的处理,重建的三维图像中可见骨折线的清晰走行、骨折断端的移位程度以及碎骨片的大小。其诊断准确率为100%,无漏诊。结论为四肢骨关节骨折患者使用多层螺旋CT后行MPR、VRT、SSD、MIP等技术处理,可以获得清晰的骨折影像,临床可以借此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案。
简介:目的:利用CT和MRI检查诊断10例罕见的左肺动脉分支异常起源(partialanomalousleftpulmonaryartery,PALPA)患儿,并明确该疾病与气管支气管树间的关系及是否存在气管支气管异常。方法:回顾分析10例PALPA患儿的影像学和临床资料,探讨该疾病与气管支气管树间的关系,评估患儿气管支气管形态及其他合并的心脏畸形。结果:CT和MRI检查,能清晰显示10例PALPA患儿异常起源的左肺动脉分支走形,2例患儿可见一左肺动脉分支异常起源于右肺动脉,并走行于气管后方、食管前方,形成部分性肺动脉吊带;2例患儿异常起源的左肺动脉分支走行于左主支气管前方;6例走行于左支气管前下方。按气管支气管解剖形态,10例患儿可分为3种,正常气管支气管树形态(n=6);气管支气管树形态正常,但存在右侧气管性支气管(n=3);右肺上叶支气管闭锁、气管桥形成(n=1)。5例患儿行手术治疗,诊断结果与影像学诊断一致。结论:PALPA患者存在气管支气管异常和狭窄的可能性,影像学检查可提高其诊断准确率,并为手术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简介:摘要为了分析超声造影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新生血管的诊断价值以及影像强化特征,本文以我院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67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研究对象均采用超声造影进行检查,观察不同类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强化定量参数,观察不同强化程度级别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数量以及不同强化程度斑块的强化定量参数与新生血管的关系。结果显示低回声斑块组与混合回声斑块组在上升时间(RT)、曲线下面积(AUC)以及峰值强度(PI)等方面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等回声类型斑块组与高回声斑块组在上升时间(RT)、曲线下面积(AUC)以及峰值强度(PI)等方面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回声斑块组和混合回声斑块组在上升时间(RT)均明显低于等回声类型斑块组与高回声斑块组(P<0.05);低回声斑块组和混合回声斑块组在曲线下面积(AUC)和峰值强度(PI)均明显高于等回声类型斑块组与高回声斑块组(P<0.05)。强化程度级别越高的斑块其相应的斑块病理组织学新生血管数量越多(P<0.05);峰值强度(PI)越高的斑块其相应的斑块病理组织学新生血管数量越多(P<0.05)。这表明采用超声造影技术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检查,可以有效观察和评价斑块内的新生血管特征,从而为斑块易损性评估提供临床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四肢骨关节骨折影像诊断中所发挥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在2015年4月~2017年8月诊治的四肢骨关节骨折患者42例进行影像学诊断分析,患者均经过X线和多层螺旋CT诊断,对比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效果。结果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对于隐匿性骨折检出率为62.5%,X线平片检查未检查出隐匿性骨折,多层螺旋CT相比X线的检出率有着统计学数据差异(P<0.05)。结论在四肢骨关节骨折的影像学诊断中,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发挥了积极的影像学诊断价值,能够提升隐匿骨折的确诊率,对于提升患者治疗效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