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基层医疗机构中医综合外治湿疹临床疗效观察。方法采用毫火针、红外灯照射、针刺、配合血罐治疗湿疹30例,每周3次,10次为1个疗程。结果痊愈率为33.3%,显效率为56.7%,总有效率为96.7%;治疗后瘙痒改善率100%。结论局部毫火针和红外灯照射、刺络拔罐、配合背俞穴等穴位针刺治疗湿疹疗效显著,疗程短,治愈率高,远期疗效确定,值得在基层医疗推广使用。湿疹是基层卫生机构最常见的皮肤病。其病程迁延,皮损日渐加重,剧烈瘙痒,易反复发作,痛苦难忍,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影响很大。本社区卫生机构运用中医综合外治方法治疗湿疹,疗效满意。对2015年5月-2016年7月就诊的30例湿疹患者诊治情况进行疗效分析、6个月的跟踪观察和统计分析。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我院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L)宫外生长发育迟缓(EUGR)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至2014年3月出生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共205例,对出院时体重进行统计,分析各种因素下EUGR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结果205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发生EUGR69.27%,其中重度占34.90%,胎龄、出生7天能量摄入及达到全胃肠道营养时间与EUGR发生存在相关关系(p<0.05)结论胎龄、出生7天能量摄入及达胃肠道营养时间是EUGR发生的重要因素,胎龄越小、出生7天能量摄入越低,达到全胃肠道营养时间越长,EUGR发生率越高,程度越重.关键词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宫外生长发育迟缓;胃肠外营养;危险因素中图分类号R7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0-0560-02
简介:【摘要】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深静脉置管技术在我国逐渐开始应用,主要适用于危重病人抢救、血液透析、血浆置换术、药物治疗(化疗、高渗、刺激性)、胃肠外营养、中心静脉压监测等方面。由于保留时间长、输液种类广、导管弹性好而广泛应用于临床。随着小儿外科的飞速发展,深静脉置管在儿科领域被逐渐应用,由于普外科患儿胃肠道术后长期禁食,需长期输注静脉高营养液维持,本身患儿外周表浅静脉较细小、在术后、禁食、脱水等危重状态下极易发生周围循环衰蝎而导致外周静脉瘪陷 , 进而增加了静脉穿刺的难度 , 尤其是婴幼儿通过外周小静脉建立通道非常困难,长期输注静脉高营养液容易发生输液渗漏及肿胀,导致延误治疗,应用深静脉置管术建立静脉通道 , 在小儿普外科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由于颈外静脉置管属于有创性操作,所以疗效背后出现的并发症也是不可避免的,本院出现 2 例颈外静脉置管穿刺成功后因导管移位至导致胸腔积液的发生。现报告如下。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普外科护理风险管理的措施及方法 方法:对普外科护理风险因素进行分析、评估;结果:归纳普外科护理风险因素主要有导管多,输液量大,静脉留置针的广泛应用,病情观察有一定难度等;结论:加强普外科风险管理,增强了护士的风险意识,可有效降低风险系数,降低了护理差错发生率及护理投诉,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提高普外科护理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普外急腹症应用腹腔镜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了76例从2013年1月至2014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普外急腹症患者,将选取的76例患者随机地分成两组,分别作为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剖腹探查的方案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则采取腹腔镜探查的方案进行治疗。对两种治疗方案治疗效果及探查准确率进行比较,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及时记录患者术后住院的时间并比较两组时间长短。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完全腹膜外腹腔镜疝修补术(TEP)的安全性、可行性、有效性及手术方法。方法分析2013年6月—2014年10月,我院对26例腹股沟疝进行TEP手术的临床资料。斜疝21例,直疝5例;其中双侧疝2例,复发疝2例。结果26例病人共进行28例次TEP手术,其中2例中转行经腹腔腹膜前修补术(TAPP)。手术时间35~110min,平均单侧51min,双侧105min。术后无需使用镇痛剂,术后住院时间2~7天,平均3.5天,主要并发症为阴囊血肿2例。术中留置引流管2例,24小时内拔出,术后随访6个月,未见术后复发。结论TEP手术安全可靠,术后疼痛轻、恢复快,复发率低,在各种腹腔镜疝修补术中TEP手术优点明显,应成为腹腔镜治疗腹股沟疝的主要术式。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评价骨外固定架治疗创伤后骨髓炎患者的效果,探讨适合创伤后骨髓炎患者的最佳术式。方法以随机方案选择骨科2014年06月-2015年06月收取同时予以救治的16例创伤后骨髓炎患者(实验组),选择骨外固定架治疗;同期选择16例创伤后骨髓炎患者(对照组)作为对比,选择常规手术方案,通过观察2组入选患者治疗情况,并且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进行对比,实验组救治效果表现出优势(P<0.05)。结论基于创伤后骨髓炎患者,选择骨外固定架治疗可以改善其临床指征,在控制并发症形成的基础上,还可缩短机体骨折的愈合时长,缓解其疼痛感,可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