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精神病区医护一体化责任制整体护理合作模式对护士综合护理能力的促进。方法选取本医院2017年1月至2017年6月100例心境障碍住院患者,采用医护一体化责任制整体合作模式,作为研究组,同时选取同时期的100例心境障碍住院患者,采用责任制小组工作模式进行护理干预,作为参照组。观察两组护士综合能力评分、满意度及护理质量。结果研究组患者病情七知道、患者躯体检查、护士专业操作熟练能力评分均明显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患者满意度、医师满意度、护士满意度与参照组比较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基础护理精神危重患者护理、健康教育知晓程度、医护操作配合情况评分均明显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神医护一体化责任制整体合作模式可促进护士积极观察患者的病情,提高医护之间的配合水平,提高护理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 标签: 医护一体化 责任制 整体合作 综合护理能力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精神开放性病房综合护理干预对抑郁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抑郁症患者400例,随机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包括20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封闭式护理,观察组接受常规症状护理和开放性综合护理干预,对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护士观察量表评分、精神状况进行对比。结果干预后相对于对照组,观察组护士观察量表评分、生活质量量表评分、精神状况评分更好。结论在抑郁症患者中开展开放性病房综合护理干预,能够使患者生活质量和精神状况得到有效改善,值得进行广泛推广。

  • 标签: 病房综合护理干预 抑郁症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QCC)活动在提升当班护士应急急救能力中的作用。方法确定QCC小组人员,通过QCC活动,找出护士应急急救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改善对策并实施,并比较QCC活动前后当班护士应急急救能力。结果通过开展QCC活动,当班护士的应急急救能力合格率由72%上升至92.5%,同时圈员的协作配合能力、凝聚力、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主动学习能力及批判思维能力等无形成果也得到提升。结论运用QCC活动,对护士应急急救能力进行管理,不仅提高了护士应急急救能力,而且提升了团队凝聚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标签: 品管圈 应急急救能力 护理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精神病区实施医疗性保护约束对患者及患者家属是否会带来负性效果。方法对80例精神患者及30位患者家属进行调查问卷进行分析。结果患者及家属对病区实施医疗性保护约束的理解存在一定的错误的认识,但大部分患者赞同医疗性保护约束不会加重病情,反而会起到积极的作用。结论精神实施医疗性保护约束能有效地控制患者的精神运动性兴奋及精神症状导致的异常行为而出现的意外事件发生,有效的规避患者冲动伤人、毁物、擅自离院行为,降低患者因精神症状导致的不依从行为,为各种护理、治疗提供有效的帮助,达到控制精神病患者症状的目的。在合理使用的情况下,精神医疗性保护约束是不会对患者躯体和心理造成不良的负面影响。工作人员在对患者实施医疗性保护约干预束前必须向患者或家属说明对患者实施医疗性保护约束的目的和作用,便于医患双方达成共同的认识,从而降低误解,降到消极的影响因素。

  • 标签: 精神科 患者 医疗性保护约束 家属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精神专科护士团队系统化健康教育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2月—2018年4月我院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63例为本组研究对象,对患者实施针对性、有目的有计划的健康教育,对患者病史资料进行收集,从患者对疾病认知程度、对精神保健知识掌握程度、服药主动性三个方面对患者住院依从性进行评估,对患者在健康教育前后的住院依从性进行比较。结果在实施健康教育后,患者对自身疾病认知度、精神保健知识掌握程度、服药主动性均得到明显提高,P<0.05。结论在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中实行精神专科护士团队系统化健康教育,可以有效确保患者病情稳定,预防疾病复发,同时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 标签: 精神科专科护士团队系统化健康教育 精神分裂症 依从性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新入岗精神护士护士掌握心肺复苏术和抢救能力的实施方法及效果。方法运用情景模拟教学法对2016年新入岗的35名精神护士进行心肺复苏术与抢救能力培训,进行成绩分析及问卷调查,与2015年运用传统教学法的33名精神护士进行比较。结果2016年护士的理论成、操作成绩及综合能力与2015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教学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情景模拟教学能激发护士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心肺复苏术与抢救能力,预防护理风险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 标签: 护士 心肺复苏 抢救能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精神新入患者接诊合格率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选定提高精神新入患者接诊合格率为活动主题,采取拟定活动计划、现况把握、目标设定、解析、对策拟定、对策实施与检讨、效果确认等措施对就诊流程进行持续改进。结果开展品管圈后精神新入患者接诊合格率目标达标率为101%。进步率为49.1%,均达到预期目标。精神新入患者接诊不合格人数由开展前的(15.4±3.34)人,降到开展后的(6.1±2.36)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5,P<0.05)。护理工作满意度由实施前的68.5%,提高到开展后的94.3%,显著高于实施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可以提高精神新入患者接诊合格率,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患者安全。

  • 标签: 品管圈活动 精神 精神科住院 接诊 合格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对不同患者实施个性化护患沟通对精神住院患者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采用住院病人满意度量表(IPSQ)对2017年5月—11月(对照组)和2017年12月—2018年5月(实验组)我院精神恢复期住院患者的满意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实施个性化护患沟通后我住院患者的专业人员技术和行为、专业人员服务效能、干预、知情权、整体满意评分都明显提高(P<0.05)。结论实施个性化护患沟通可提高精神住院患者的满意度,值得精神护理人员推广使用。

  • 标签: 个性化护患沟通 精神病患者 满意度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信群在提高精神护士掌握患者病情知晓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各病区建立医护人员微信群,选择在岗护士197人,采用自身前后对照法,微信使用前患者病情知晓情况仅依靠交班、自身观察及医生处得来,使用后除以上方法外,要求每班护士在微信群中交班,并对所在岗位中发现患者的异常情况及时发送微信群,并制定出护士对患者病情掌握情况考核标准,分别进行微信使用前、后的随机考试。结果微信群使用前护士掌握患者病情知晓率及患者、护士、医生的满意度评分明显低于使用后。结论微信群的使用提高患者病情信息传达的时效性及全面性,提高了护士对患者病情知晓率,促进医护患的和谐,提高了服务质量。

  • 标签: 微信群 精神科护士 病情知晓率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抑郁症患者首诊模式的选择及特征进行分析。方法选择2015年4月至2017年4月来我院精神门诊就诊或精神住院的抑郁症患者120例,对于确诊的每一位抑郁症患者展开深度访谈,同时借助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其进行评分。我们根据患者的首次发病时间至首次就诊时间的长短将120例患者分为两个组,发病未超过3个月时间到精神门诊就诊的46例患者组成了及时就诊组,发病超过3个月到精神门诊就诊的74例患者组成非及时就诊组。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婚姻状况、就诊意愿、受教育程度、家族史、既往史、首次就诊医院、病耻感等多个方面都存在差异,且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抑郁症患者首诊多选择非精神,对患者就诊模式具有影响的主要因素是躯体症状、健康知识、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就诊意愿、家族史、既往史、病耻感、居住地等

  • 标签: 抑郁症患者 首诊模式 特征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品管圈活动机制及PDCA循环原则,研究品管圈对精神104名患者提高卫生合格率的效果研究。根据活动数据,显示活动前卫生达标率为49.04%,活动后卫生达标率为86.2%,较活动前提高了37.16%,达到了设置目标值,切实减少了躯体疾病的发生,增强了患者生活技能锻炼,得到患者及家属的认可,医院的肯定,实现共同满意的目标。同时建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落实好了优质护理

  • 标签: 精神科 住院患者 卫生达标率
  • 简介:摘要为研发精神保护性约束带,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患者安全,病区于2017年1月—2018年2月开展了课题达成型品管圈活动,取得较好的效果。

  • 标签: 品管圈活动 精神科 四肢 约束带 重塑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应对甲型H3N2流感存在的问题,为基层医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参考与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精神院感爆发事件。结果加强手卫生及消毒隔离可切断传播途径,有效控制了疫情的扩大和进展。结论精神病封闭式病房的特殊性,应采取更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 标签: 精神科 甲型H3N2流感 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分析精神长期住院男性患者院内感染现状,并提出相应的护理管理措施。方法选取2016年11月至2017年10月期间在我院精神长期住院治疗的男性患者68例,收集入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全年内院感发生的次数、季节以及部位或系统,分析不同年龄段患者院感发生情况。结果68例患者在12个月内院感总发生了108例次,院感率为158.8%(108/68);发生于呼吸系统与消化系统的感染占总感染例次的96.29%;以1月、7月、8月为高发时间,这三个月份发生的感染例次占整年的38.46%;65岁以上的精神病男性患者医院感染人均次数最高。结论精神长期住院男性患者院内感染率较高,以呼吸系统与消化系统感染为主,并且多发于1月、7月及8月,应针对感染发生特点加强病房管理与基础护理,以降低院感发生率。

  • 标签: 精神科 感染控制 呼吸系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选择情景模拟训练方法对精神护士进行干预后获得的患者噎食预防效果以及抢救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4月—2018年5月收治的62例精神患者以及30例护理人员作为实验对象;采用抽签法分组后进行噎食预防措施研究;对照组(患者31例,护理人员15例)未对护理人员展开情景模拟训练干预;观察组(患者31例,护理人员15例)对护理人员展开情景模拟训练干预;最终两组精神患者噎食发生率、抢救成功率以及护理人员操作考核评分展开对比。结果同对照组精神患者噎食发生率(48.39%)以及抢救成功率(6.67%)对比,观察组(22.58%)、(100.00%)获得明显改善(P<0.05);同对照组护理人员操作考核评分对比,观察组获得明显提升(P<0.05)。结论医院合理选择情景模拟训练方式对精神护理人员进行干预,对于精神患者噎食发生率降低以及抢救成功率提高可以做出充分保证,此外能够将护理人员操作考核评分显著提升,从而提高精神护理人员工作质量,促进精神患者病情康复。

  • 标签: 精神科护士 情景模拟训练 噎食预防 抢救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精神开放病区抑郁症患者实施心理行为干预的临床意义,分析其对不良情绪、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取收治的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精神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心理行为干预措施,分别于护理干预前及干预6周末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服药依从性进行评价和对比。结果干预第6周末,观察组患者HAMA、HAMD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服药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心理行为干预可有效缓解抑郁症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

  • 标签: 心理行为干预 抑郁症 不良情绪 服药依从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减少精神住院患者口服给药查对错误发生率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选定减少精神住院患者口服给药查对错误发生率为活动主题,采取拟定活动计划、现况把握、目标设定、解析、对策拟定、对策实施与检讨、效果确认等措施对就诊流程进行持续改进。结果开展品管圈后口服给药查对错误发生率目标达标率为123.5%。进步率为74.8%,均达到预期目标。口服给药查对错误由开展前的(10.5±2.34)件,降到开展后的(2.1±1.14)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5,P<0.05)。医生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由实施前的89.5%,提高到开展后的96.2%,显著高于实施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可以减少精神住院患者口服给药查对错误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患者安全。

  • 标签: 品管圈活动 精神 精神科住院 给药查对 发生率
  • 简介:摘要目的对防暴力技能培训对于精神的暴力事件和护士心理状态的影响探究。方法从医院中选取82名没有受过专业的防暴力技能的精神护士,并寻找专业的防暴力学习的专业人士,来对82名护士进行防暴力技能培训,随机分为观察组和研究组,每组41人,研究组为未参与培训的护理人员,研究组为参与培训的护理人员,并以半年为期限,观察精神暴力事件的发生率是否出现改变和护士的焦虑抑郁心理是否发生改变。结果在护士学习防暴力技能后,各项指标(抑郁,焦虑等)明显低于培训学习前(P<0.05),并且暴力事件的发生率明显降低,护士对承受的工作压力明显高于培训学习前(P<0.05)。结论防暴力技能能有效降低精神暴力事件的发生概率和改善护士的抑郁、焦虑等心理状态,值得推广和学习。

  • 标签: 防暴力技能 精神科护士 暴力事件 焦虑抑郁 工作压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抑郁症长期就诊于综合的原因。方法对45例以咽喉部症状为主诉的抑郁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45例患者均以咽异物感、吞咽不畅、咽痛、压迫感、声嘶、烧心、焦虑、紧张、疑癌为主诉持续就诊于综合。经鉴别诊断,给予综合对症及心理干预治疗,显效率达77.8%。结论综合医师对抑郁症的识别能力不足是造成误诊的主要原因。

  • 标签: 精神疾病 躯体化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精神长期住院患者骨质疏松的原因,探讨防范措施。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我院精神患有骨质疏松的患者80例,统计并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检测患者的骨密度值。结果导致骨质疏松的因素主要有年龄、性别以及住院时间等因素(P<0.05)。结论长期住院的精神患者易患骨质疏松,应当针对精神长期住院患者骨质疏松的原因,采取积极有效地措施,降低患骨质疏松的概率,减轻患者的痛苦。

  • 标签: 精神科患者 骨质疏松 原因分析 防范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