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比凝血检验危急值在重症新生儿病房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1月—2018年11月期间收治的120例新生儿作为对象,将其中60例健康新生儿分为A组,另外60例重症新生儿分为B组,检验两组新生儿的凝血结果,探究其应用价值。结果B组新生儿的凝血检验危急值发生率38.33%显著高于A组新生儿3.33%,危急值低值、高值同样高于A组新生儿;B组重症新生儿凝血危急值分布类型以凝血危急Fg低值为主,为34.78%;B组新生儿重症新生儿的各项疾病以新生儿肺炎为主,占39.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凝血检验危急值能够判断重症新生儿的危急情况,及时救治,从而降低重症新生儿的死亡率。该检查具有显著的临床价值,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探讨抚触护理在新生儿黄疸护理中的作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7年7月我院收治的186例新生儿黄疸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93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抚触护理,对比两组患儿护理前后血清胆红素水平、黄疸消退时间和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经过精心护理后,两组患儿的血清胆红素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且观察组患儿下降的程度更为明显,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消退时间为(4.03±0.45)d,对照组患儿的消退时间为(5.91±0.76)d,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家属的护理满意度为95.7%,明显高于对照组家属的护理满意度,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抚触护理能够改善新生儿的胃肠功能,加速血清胆红素的排出,缩短黄疸的消退时间,有利于提高家属的护理满意度。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PICCO)指导高容量血液滤过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50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液体管理模式,观察组采用PICCO体液管理,对比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液体复苏6h和24h液体入量和患者入住ICU时间等。结果观察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及入住ICU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液体复苏6h液体入量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液体复苏24h液体入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指导高容量血液滤过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有助于促进患者血液容量恢复,改善患者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重症肺炎疑似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的主要诊断方法及临床治疗措施。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本院88例重症肺炎疑似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患者,对患者进行科学临床诊断,同时开展规划化地临床治疗。结果患者接受治疗后的pao2为13.14±3.05kpa,明显优于治疗前的6.51±0.87kpa(t=8.02,P<0.05);患者接受治疗后的paco2为4.98±1.02kpa,与治疗前的5.22±1.34kpa相比无明显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t=0.67,P>0.05);本次研究总体治疗有效率为81.8%,12例无效患者最终病亡,本次研究的患者死亡率为13.6%。结论针对重症肺炎疑似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患者,必须要给予规范化的临床治疗,通过加强氧疗,保证患者呼吸通畅,能够有效避免患者出现严重感染问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危重症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特点和治疗。方法选择2010年5月-2013年5月,急危重症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53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对本病的诊断可根据病史、Epworth嗜睡量表评估,诊断后给予气道通气治疗和对症处理,经以上处理,本次入选病例53例患者1例死亡,52例痊愈。结论急危重症患者根据临床特点和检查结果,诊断是否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如果确诊及时的对症治疗可以缓解症状,控制疾病发展。
简介:摘要目的Sturge-Weber综合征在新生儿和婴儿期的CT诊断价值。方法本组7例,其中1例新生儿期和6例婴儿期,7例中男5例,女2例,年龄25天至11月,其中2例分别于31月和4岁时随访头颅CT平扫。7例均有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皮肤血管瘤,位于颅内病灶同侧,其中左侧2例,右侧4例,双侧一例痫发作,智力低下1例,轻偏瘫1例,青光眼2例。采用CT检查对比分析得到新生儿和婴儿期特殊时期Sturg-Weber的CT诊断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中应用氨溴索气管内灌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6月医院收治的84例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患儿随机均分为两组,其中42例患儿应用氨溴索进行气管内灌洗方法进行治疗,命名为对照组;另外一组的42例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进行治疗,命名为研究组,比较两组患者经不同方法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氧暴漏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短,各项指标比较,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的有效率(95.24%)明显高于对照组(80.9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中应用氨溴索气管内灌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能明显缩短患者各项指标恢复所需时间,提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剖宫产术后新生儿转入新生儿室住院治疗的危险因素,降低剖宫产术后新生儿住院率,减少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生机会。方法收集2016年8月1日—2017年5月30日期间我院502例剖宫产产妇术前、术中、术后相关危险因素,对比分析剖宫产术后新生儿不同去向与母亲术前、术中、术后相关危险因素关系。结果剖宫产502名新生儿中有58名新生儿因疾病入住新生儿室。术前孕周大小、母亲是否存在感染,术中羊水清洁度、羊水微生物培养结果,术后母亲是否发生感染与新生儿入住新生儿室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入住新生儿室患儿中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占67.24%,新生儿肺炎和败血症占15.52%,早产儿占10.34%,低血糖占3.45%,ABO溶血占1.72%。结论剖宫产术后新生儿住院受多因素影响,除自身免疫系统变化引起的疾病变化外,低孕周、母亲是否存在感染与新生儿住院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