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本方对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以探讨益气补血法对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为以后肿瘤患者化疗后出现的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方法选取自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科住院化疗后出现血小板下降的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益气补血方组)和对照组各30例,分别给予治疗组中药益气补血方口服,对照组则予白介素-11皮下注射治疗,观察2周,每周复查一次血常规。结果治疗组在第7、14天后的血小板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第14天、治疗组KP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化疗完成率为83.87%,对照组为45.16%,治疗组化疗完成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益气补血方可有效地治疗化疗后导致的血小板减少,对血小板数目的恢复具有较好的促进效果,同时有效地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联合减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56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rhTPO联合常规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观察组接受rhTPO联合减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小板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71%;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rhTPO联合减量糖皮质激素治疗血小板减少症疗效佳,不良反应少,是治疗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一种有效治疗措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的高危因素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月我院67例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高危因素及预后。结果在同期住院新生儿中,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率为10.9%,其发病高危因素以感染为首位,占47.8%,窒息占29.9%,溶血占17.9%。80.6%病人不用特殊治疗,随着原发病的治愈血小板回升正常,仅19.4%需应用激素及丙种球蛋白等特殊治疗,本组病例治愈率94.0%,死亡率6.0%,均死于原发病或肺出血。结论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高危因素是感染、窒息、溶血,预后良好,重点在于原发病的防治。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4种血小板(PLT)计数方法的准确性。方法在我所血液科随机抽取100份已经参考方法确定血小板计数的标本,将其随机分为四等份后,再分别经阻抗法、光学法、荧光法及显微镜计数法进行血小板的计数,进而与确定的计数值进行对比,评价四种方法的准确性。结果4种血小板计数方法计数值与参考方法计数的计数值比较时发现,光学法及荧光法的计数值与参考方法的计数结果间无明显差异,P>0.05;而阻抗法及显微镜计数法的计数结果与参考方法的计数结果差异较大,统计分析时可见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光学法及荧光法对血小板的计数较为精准,而阻抗法的计数结果较差,因此在血小板计数过程中,可用其他方法进行复检,以保证血小板计数的准确性。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体外储存对单采血小板生理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健康献血者50名,经由血站采集制备50袋单采血小板,分别在储存的第1天、第2天、第3天、第4天、第5天(D1、D2、D3、D4、D5)检测它们的代谢功能(乳酸、乳酸脱氢酶、葡萄糖、pH)、聚集功能(聚集率)、活化功能(CD62P)、低渗休克反应、血小板计数等相关指标,统计分析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血小板计数及低渗休克反应没有明显变化(P>0.05),pH值、GLU及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下降(P<0.05),LDH、LA及CD62P表达明显增强(P<0.05)。结论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单采血小板的计数和低渗休克反应没有变化,但是其活化增强,代谢功能、聚集功能发生明显变化。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人群流失原因,为构建稳定的单采血小板献血者队伍提供参考。方法调查118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献血情况,对其中80名流失献血者以问卷形式进行电话回访,分析其年龄层次、性别及流失原因。结果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流失人员中男性65名,女性15名,男性多于女性(P<0.05);20~29岁流失18名(22.50%),30~39岁流失36名(45.00%),40~55岁流失26名(32.5%),随着年龄增加,流失人员比例有所增大;工作繁忙(45.00%)、因毕业或务工离开本市(16.25%)、身体素质变差(10.00%)是排名前三的流失原因。结论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流失与性别、年龄层、工作性质及献血者的身体原因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对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行剖宫产术的麻醉方法进行研究。方法经过对本院2016年9月—2017年10月进行剖宫产术治疗的60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临床资料展开回顾分析,随机分为两组均为3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全身麻醉,观察组患者采取连续腰麻,对比两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情况与出血量以及新生儿的Apgar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情况与出血量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新生儿的Apgar评分优良率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行剖宫产术的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采取连续腰麻,可以减少出血量,改善血小板计数情况,而且大多数新生儿的Apgar评分也比较高,值得在临床应用中加以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骨髓涂片联合血小板参数在血液病临床检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抽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我院与省人民医院收治的44例血液疾病患者资料,以均衡原则为基准,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比评估2组检测的灵敏度、特异性,以及不同血液疾病的血小板检测结果。结果2组相较而言,观察组灵敏度、特异性更高(95.45%vs.72.73)、(90.91vs.63.64%)(P﹤0.05);不同血液疾病患者的血小板平均体积、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压积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血液病患者临床检测中,进行骨髓涂片联合血小板参数检测,可显著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度,能够为不同血液病检测者,提供有力的临床诊断依据,对后期的治疗有非常显著的作用,临床效果颇为明显,因此,可以广泛实践与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妊娠合并重度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及分娩期处理。方法总结在乌兰察布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住院妊娠合并重度血小板减少14例的临床资料(血小板<50×109/L)。结果妊娠合并重度血小板减少的发病原因依次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再生障碍性贫血。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包括HELLP综合征),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伴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Evan’s综合征)。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于术期、分娩前给予输丙种球蛋白、肾上腺皮质激素、新鲜血、血小板和新鲜冰冻血浆,按产科原则决定分娩方式,产后出血2例,无母婴颅内出血。结论ITP为妊娠合并重度血小板减少的第一发病原因。
简介:摘要目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的效果进行探讨,总结临床经验。方法选取6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分析,均为我院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间所收治,按照治疗方法的差异性对其进行分组,分别设定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依次采用阿司匹林治疗和联用氯吡格雷治疗,每组31例患者。结果从治疗总有效率进行对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即(96.77%)>(70.96%),数据差异比较大,(P<0.05);从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变化情况、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对比,治疗前,两组数据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比较大,(P<0.05)。结论为了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建议临床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应采用联合方法进行治疗,即阿司匹林+氯吡格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