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昌奎刘茂兰(四川省绵阳市人民医院儿科四川绵阳621000)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的高危因素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月我院67例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高危因素及预后。结果在同期住院新生儿中,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率为10.9%,其发病高危因素以感染为首位,占47.8%,窒息占29.9%,溶血占17.9%。80.6%病人不用特殊治疗,随着原发病的治愈血小板回升正常,仅19.4%需应用激素及丙种球蛋白等特殊治疗,本组病例治愈率94.0%,死亡率6.0%,均死于原发病或肺出血。结论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高危因素是感染、窒息、溶血,预后良好,重点在于原发病的防治。
【关键词】新生儿血小板减少高危因素
【中图分类号】R55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3-0351-02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是新生儿科常见而严重的疾病,尤其是危重新生儿发生率极高,国外报道在NICU中近22%~35%的住院患儿出现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减少是新生儿出血的主要原因,严重危害新生儿生命。近年来国内外学者认为外周血小板计数可作为新生儿危重症评分指标之一。本文通过回顾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67例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病例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儿科共收治614例,其中足月儿471例,早产儿143例,诊断标准参照“实用新生儿学”:外周血小板计数﹤100×109/l时诊断为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其中外周血小板计数﹤50×109/l时诊断为重症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符合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诊断67例,占同期住院新生儿10.9%,男42例,女25例,早产低体重儿33例,足月儿34例,顺产35例,剖宫产28例,产钳或吸引产4例,双胎6例。
1.2化验检查静脉全血,使用法国ABX-120全自动血球分析仪测定血小板数,血小板50×109/L~100×109/L54例(轻度血小板减少),血小板<50×109/L13例(重度血小板减少),血红蛋白<145g/l为新生儿贫血16例。
2结果
2.1临床相关因素本组67例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高危因素中,感染性疾病32例居第一位,其中肺炎18例,肠炎2例,化脓性脑膜炎4例,败血症6例,坏死性结肠炎2例;新生儿窒息20例居第二位;溶血性疾病12例居第三位,其中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致溶血7例,ABO溶血病4例,RH溶血病1例;出血性疾病11例,其中颅内出血8例,自然出血症2例,肺出血1例;感染合并窒息6例;新生儿贫血16例。部分患儿有多种相关因素。
2.2治疗及预后本组54例轻度血小板减少症患儿不用特殊处理,随着原发病好转,血小板均于短时间内上升。重度特别是有出血倾向是予激素或联合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激素予地塞米松0.5mg/kg/d~1mg/kg/d静注,1g/kg/d连用2d,大部分病人用激素治疗效果已满意。本组54例不用特殊治疗,余13例需特殊治疗,10例予激素治疗,只有4例病人予IVIG治疗。1例输血治疗,结果:63例病人治愈或明显好转,占94.0%;死亡4例,死亡率6.0%,其中3例死于重度窒息,1例死于肺出血。
3讨论
血小板减少(血小板〈100×109/l)在新生儿中常见。占所有新生儿的1%-5%,重症血小板约占其中的10%(血小板<50×109/l)。在新生儿重监室中占住院病人的22%-35%,其中50%是早产儿。
血小板减少症病因包括许多可能的疾病,本文研究资料显示,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相关因素中,感染占首位,感染病人占47.8%,其中病毒感染较多见14例,其次为细菌感染13例,混合感染5例,以单纯疱疹病毒及巨细胞病毒感染为主。
新生儿窒息是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的另一主要因素,占29.9%,由于窒息致缺氧、酸中毒直接或间接地激活循环中凝血系统使血小板聚集消耗增加,造成血小板减少;缺氧还可使骨髓巨核细胞系统受抑制,血小板生成减少。
本组新生儿溶血病引起血小板减少症占17.91%,多为G-6-PD缺乏症致溶血,其次为ABO溶血病,溶血致血小板减少机理复杂,与免疫及红细胞破坏增加血小板消耗有关。另外,出血、难产也可引起新生儿血小板减少,出血与血小板减少互为因果,不一定是直接原因。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患儿有23.9%发生贫血,而贫血在新生儿中也较常见,新生儿贫血常见原因为生理性贫血、失血、溶血和感染,新生儿血小板减少和新生儿贫血相关性报道少见。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治疗方法较简易,均根据病因治疗,效果显著,预后良好。关键在于原发病的治疗:生后感染所致的若无严重并发症的不用特殊治疗,随着感染控制,血小板逐渐上升,预后良好;新生儿窒息所致的随着缺氧症状改善,脏器功能恢复,血小板多在5-7天恢复。本组病人大部分通过治疗原发病即可治愈,不用特殊治疗,早产儿、重症及有出血倾向者可予及时或联用IVIG治疗效果满意,预后良好,只有6.0%死亡率,主要死于混合感染所致严重原发病、DIC和肺出血。发现本病后应动态观察血小板变化,从而了解病情进展,可作为危重新生儿的监测手段之一。及早发现、密切观察、治疗原发病极其关键。
参考文献
[1]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553-556.
[2]郑国方.52例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病因与预后分析[J].右江医学,2009,37(3):335-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