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讨核磁诊断技术在脑静脉窦血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自我院2013年12月~2015年10月收集的脑静脉窦血栓病例中选取22例,给予患者行核磁共振成像技术(MRI)与磁共振静脉成像技术(MRV)扫描,18例采用MRI增强扫描,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具体检查情况。结果22例脑静脉窦血栓患者中,有12例(54.5%)乙状窦或横窦单纯受累,10例(45.5%)乙状窦、上矢状窦或横窦共同受累。经MRI扫描,提示多数(77.3%)患者的T1WI、T2WI信号呈“双高”表现。18例经MRI增扫,显示患者局部静脉有强化表现,脑静脉窦壁呈环形样、三角样强化,而其内部血栓主要呈空三角征,无强化现象。MRV扫描下,脑静脉窦不显影或显影范围较窄,且缺乏规则性。结论采取核磁诊断技术对脑静脉窦血栓进行扫描,操作简单、安全,对于早期发现和指导临床用药均具有重要价值,适合在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脑自然肽N端前体蛋白升高在各种疾病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对脑自然肽N端前体蛋白检测阳性的疾病﹙临床上的第一诊断为主﹚进行分组统计分析。结果脑自然肽N端前体蛋白升高的分为四组一组均值为3905.82±2981.97pg/ml;二组为4447.04±2089.94pg/ml;三组为2646.95±1586.81pg/ml;四组为2581.80±1292.22pg/ml。结论脑自然肽N端前体蛋白对一些疾病的诊断、治疗、监测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我科在三年期间收治的老年脑梗死患者,总结分析其临床特征和脑微出血的特点,为进一步了解老年脑梗死的防治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病例分析和文献研究法,回顾性的研究2010年5月至2013年5月三年期间我科收治的562例老年脑梗死患者,对其临床特征和脑微出血进行总结性归纳。结果在562例老年脑梗死患者中,有81.4%的病例为75岁以下的患者,在所有病例中所占的比例最高。在病例资料中,有51.3%的男性病例,48.7%的女性病例,经T检验,P值为0.123,表明在男女性别比方面两者无差别;在所有病例中,采用1.5TPhilipsMRI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MRI自旋回波序列(SE)、FE序列、FSE序列以及GRE梯波扫描。通过比较上述4种序列检查阳性率,证实CMBs在MRI-T2WI序列显影率最高,CMBs发生率在对照组、梗死组、梗死后出血组中依次为11%、22.6%、4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小于0.05)。结论在老年脑梗死的高发人群中,做到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的方法,针对出现症状的患者,要及时的给予对症支持治疗,防治病情进一步恶化和并发症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小儿脑性瘫痪采取家庭康复护理的方法以及护理效果,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所收治的小儿脑性瘫痪患者资料100例,根据护理方案的不同将所选取100例患者分为两组,平均每组50例,其中对照组50例患者接受常规综合康复治疗,研究组50例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之上接受家庭康复护理,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康复效果,将所得各项数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之前的GMFM评分对比没有明显差异,治疗之后,研究组患者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之后的独立行走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针对小儿脑性瘫痪患者开展家庭康复护理,能够促进患者运动功能恢复,使康复效果得到提升,应该在护理工作中大力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的护理,体会BIS在患者病情观察中的作用。方法将BIS监测的4个电极,分别放置于前额中心,鼻上(两内眦连线)5cm,太阳穴区(眼角和发线之间),一侧眉弓平行上部,连接电极传感器与BIS模块后,显示数值及波形。结果均顺利完成BIS监测。结论BIS可以作为麻醉镇静和深度的监测指标,也可作为监测脑代谢的指标,BIS使用人群广泛,操作简便,具有很强的连续性,和直观性。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对小儿脑性瘫痪患者护理工作中开展早期康复护理的方法以及护理效果,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有力的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所收治的小儿脑性瘫痪患者资料100例,根据护理方案的不同将100例患者分为两组,平均每组50例,其中对照组50例患者接受常规护理,研究组50例患者接受早期康复护理,对比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效果以及护理满意度情况,将所得各项数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小儿脑性瘫痪患者护理工作中开展有效的早期康复护理,能够显著提高护理效果,使患者自理能力得到提升,应该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大力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癫痫性脑病(EES)是一组与严重的癫痫源性的脑部疾患,伴随进行性加剧的认知和行为障碍。EES发生认知障碍的机制目前尚不甚明了。本文对癫痫性脑病脑功能的神经影像学研究进行综述。尽管癫痫活动可能单独起源于不同脑区,但癫痫活动似乎以综合征的特定的方式进行传播。在部分癫痫性脑病中发现,癫痫的异常放电与脑默认网络的中断密切相关。对于其他类型的癫痫,尚有其他机制认为癫痫异常活动与认知障碍相关,如异常的连接模式及丘脑皮层网络连接的活动受抑。对于功能影像学对于癫痫异常活动的传播机制及对认知功能影像尚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外科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合并脑疝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从2011年11月到2012年11月来我院就诊的80例患者依照入院单双号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均为4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微创脑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改良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的格拉斯哥结果评分(GOS评分)。结果术后观察组的理想治疗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h,观察组残留血肿>20ml或再次发生脑出血的患者有5例,对照组9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高血压脑出血合并脑疝患者,出血量低于60ml的情况下,给患者采用微创脑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效果与改良去骨瓣减压术治疗效果术后再次发生脑出血的情况无较大差异,但是观察组患者的理想治疗率更高,术后恢复更好,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以及MRI诊断糖尿病脑损害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的分析2012年11月到2014年1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存在糖尿病脑血管损害疾病的患者进行临床的相关研究,按照随机的原则分为2组,对对照组患者实施脑CT扫描检查,对实验组患者进行脑MRI扫描检查,分析两组患者的扫描效果。结果接受脑MRI扫描的实验组中患者的扫描准确率为92%,而对照组中患者扫描的准确率为68%,实验组扫描准确率比对照组显著更高,两组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满意度(92.0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70.00%),组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相比较CT扫描,采用脑MRI扫描糖尿病脑损害更准确。因此,该方法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病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层螺旋CT诊断及临床应用,以评价螺旋CT在临床中的发展方向及意义。方法回顾性选取新生儿中缺氧缺血性脑病患者,总共90例,其中男患儿53例,女患儿37例。行螺旋CT检查,并对比、分析结果,提出结论,以便更好的应用于临床。结果患者CT表现为脑室及周围组织的不对称性,并伴有低密度影,CT值约14HU左右,边界不清楚,大脑灰白质模糊。其中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36例,脑实质出血25例,分别占本组病例比率为40%和28%;结论层螺旋CT能根据HIE病情发展程度的不同,显现不同的影像学改变,比较直观、清晰。此种方法为其诊断及治疗HIE提供积极的临床意义,值得临床推广,以发挥它重要的临床意义及社会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养血清脑颗粒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2013年1月-2014年3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34例偏头痛患者分成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17例,治疗组采取养血清脑颗粒进行治疗,对照组采取西比灵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的疗效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患者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而对照组有有3例患者出现经常瞌睡及疲惫,有2例患者出现轻度抑郁,其余无明显不良反应。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在停药后未经治疗好转。结论养血清脑颗粒治疗偏头痛临床疗效与西比灵疗效相当,但不良反应却相对较少,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可优先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