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7 个结果
  • 简介:“智识阶级”作为外来词进入在中国,至1922年3月6日《晨报副镌》载俄国盲作家爱罗先珂名为《智识阶级的使命》的演讲辞才发生普遍影响。此前,鲁迅对这部分人群使用传统的称谓,如早期著述的各类“士”,“士人”,《新青年》时期的“鸿儒”,“文士”。“智识阶级”一词被引进后,鲁迅采用的同义语有“知识阶级”,“智识分子”,“智识者”等,如《坟·春末闲谈》的“特殊知识阶级”,《华盖集·通讯》的“智识阶级”,同时解释了该词的舶来性质及其与中国相应人群特征存在的差别。后鲁迅多用“知识阶级”,相当于现在的“知识分子”。

  • 标签: 知识阶级 “立人”思想 人群特征 知识分子 《新青年》 文化精神
  • 简介:因受时代氛围、政治因素及文艺方针政策的影响,1950年代诗歌问题讨论的一个中心议题,是能否在中国古典诗歌五七言和新民歌的基础上建立一种较为普遍的民族化的新形式。在1950年《文艺报》组织的讨论中,诗歌形式的问题就被郑重地提了出来。1953年底到1954年初,中国作协创作委员会诗歌组召开的诗歌研讨会,进一步围绕格律诗与自由诗展开讨论。1956年8月至1957年1月《光明日报》等报刊进行的争论,则触及未来新诗形式建立的基础。这些议题在1958—1959年间的诗歌论争中得到了更为剧烈的凸显。

  • 标签: 问题讨论 50年代 新格律诗 中国古典诗歌 比照 运动
  • 简介:在当今世界华文文学知名作家中,严歌苓是倍受瞩目的一位.本文甄选了她描写早期移民生活的两篇小说与,从文本细读的角度出发,力求让作品"说话",以期彰显严歌苓对这一题材进行女性言说时,对于人性复杂性的深刻揭示.

  • 标签: 严歌苓 早期移民 女性言说 人性
  • 简介:发轫于永明体的新体诗试验,最终发展成为唐代典范的格律诗,而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的探索方向.庾信是唐前格律诗的重要奠基者,而何妥是由梁入周再入隋的一位重要诗人和学者.他们二人的新体诗中都出现了一种特别的“重复律式”,这可能是一种有意的格律试验,从中可以窥见格律诗形成进程中不同的探索方向.

  • 标签: 新体诗 重复律式 失对
  • 作者: 尤利英穆迪
  • 学科: 文学 > 中国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1-11
  • 出处:《青年文学家》 2009年第1期
  • 机构:长期以来,学界对王禹偁诗歌的关注,多集中在贬谪、纪游等题材及对杜、白等诗风的因袭承继上,所展开研究的基础正是王禹偁后期较成熟的作品。之所以以商州诗为界,对王禹偁诗歌风貌进行划分,不仅因为其被贬商州虽只有“五百五十日”(《三黜赋》),却留下二百二十多篇诗作,占其诗歌总数的三分之一强,更由于《小畜集》自商州诗始表现出的境界开阔、意象活跃、主体鲜明等特点,从而真正赢得“放达有唐唯白傅,纵横吾宋是黄州”[1]的赞誉。然而,就其早期作品(《全宋诗·王禹偁》卷五九至六三)而言,存在着大量平俗意象的泛化堆垒、假“虚象”而“造境”从而引发意境病态等特征。试分析如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一路翎最早提出"原始强力"一词,是他在写作了《饥饿的郭素娥》之后写给胡风的一封信中。他说:"郭素娥,不是内在地压碎在旧社会中的女人,我企图‘浪漫’地寻求的,是人民底原始强力,个性底积极解放。"这句话后来被许多研究者引用,成为解读路翎

  • 标签: 地域文化 原始强力 路翎 嘉陵江 川东 创作
  • 简介:“五四”的自由精神和有关“自由”的思想给这一时期的丁玲以形成性影响,为她塑造出了最初的思想模型。而在小说创作中,她将“五四”的自由思想灌注其中,使之成了贯穿其中的基本思想线索和核心价值观念。因为在现实社会中看不到可供“自由”翱翔的天空,她在《庆云里中的一间小房里》以对“快乐”妓女阿英的“概念化构建”,从正面完整地阐扬了自己关于“自由”的理念。

  • 标签: 丁玲 早期小说 自由《庆云里中的一间小房里》
  • 简介:本文以我国与英国小说早期作品人物的形象及名字作为参照,分别从两国的历史背景及人文因素去分析它们的发展变化以及特点。然后比较和对照了两国小说中人物姓名的艺术作用的变化。通过这些分析、比较和对照希望能使双方在共生互补之中不断地加强对彼此的了解从而实现共同发展的目的。

  • 标签: 人物姓名 英国小说 艺术作用 人物形象 期中 演变
  • 简介:通过对的解读,深入探讨余光中的散文实验精神.首先,从余光中的方法论出发,论述他对五四白话文的反省和批判;其次,从建设的角度,横向分析他充满形式主义色彩的散文实验,纵向论及他与粱实秋、胡适之间的对话关系,借此论述其散文观点的文学史意义.

  • 标签: 余光中 现代散文 诗化 白话 文言文 形武主义
  • 简介:为了阐明文明戏与日本新派剧的密切关联,本稿探讨了萨都原作的《杜司克》在中国和日本曾带来的具体影响。首先简要介绍了原作在法国问世(1887年)、其后改编成歌剧(1900年)的经过。然后分析在日本根据《杜司克》改编的一些作品,包括歌舞伎《扇之恨》(1891年)、田口掬汀的新派剧剧本《热血》(1907年),最后探讨中国留日学生欧阳予倩、陆镜若等在东京上演的《热泪》(中文版《杜司克》,1909年)以及20世纪初叶在中国公演该剧的状况。

  • 标签: 《热血》 改编 早期话剧 法国 戏剧 20世纪初叶
  • 简介:在《红楼梦》成书过程中,曹雪芹“十年披阅、五次增删”的记载,使不少研究者如坠五里雾中。潘重规、戴不凡得出结论:《红楼梦》有原作者“石兄”或一位希望恢复大明王朝的仁人志士,有的研究者则认为,《红楼梦》原作者是曹頫。不管是石兄、大明志士、曹頫,曹雪芹都是“披阅”和“增删”他们其中一人已成稿的《红楼梦》,也就是说:曹雪芹不是《红楼梦》作者。

  • 标签: 《题〈红楼梦〉绝句二十首》 明义 文学价值 诗歌解析 曹雪芹 红学研究
  • 简介:泰戈尔梵爱和谐思想包涵"梵我同一"和"爱的哲学"两大生命元素。其梵爱和谐思想对我国早期新诗主题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爱的哲学"对冰心新诗主题的深度影响,"梵我同一"思想对王统照、郭沫若新诗主题的植入影响,以及梵爱和谐思想对郭沫若和徐志摩新诗主题的普泛影响。

  • 标签: 泰戈尔 主题生态 生命律动 梵爱和谐
  • 简介:作为海外汉学界颇负盛名的中国明清文学研究者,韩南早在20世纪80年代,便推出了彰显个人理论基色的“东方微观型”著作《创造李渔》。本文以此为中心,重点探讨了韩南书写体系中“喜剧”概念的功能性所指,以及“创造”李渔所施行的具体策略:文学中“性文本”的模式化提炼,“倒置”作为文学现象认识装置的使用,基于“叙述者”“赞助人”等角色框架的观察和演绎,以及“跨文体”文论观的实践。事实上,积极引入西方理论批评话语并有意择取李渔这一中国文人形象作为书写个案的韩南,正代表了海外汉学界观看东方的典型机制:以特定理论/视角作为切口,方能超越时空/文化隔阂而获得创造性发现,其恰可用韩南受李渔小说启发而关注的“望远镜”及其原理作为行为隐喻。韩南更具前瞻性的是,他已将形象学范畴中的李渔提升至方法论层面,进而作为自己文学研究的镜像加以参照,这使得韩南与李渔呈现出平等互动的对话姿态。

  • 标签: 李渔 韩南 《创造李渔》 微观中国文人 东方想象
  • 简介:近年来推动邵洵美著作整理出版和研究的陈子善先生说:“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邵洵美的名字绝不是可有可无的。他是一位具有独特风格的诗人、作家、评论家、翻译家、编辑家和出版家,也是一位对三十年代中外文学交流做出了可贵努力的文学活动家。”

  • 标签: 中国文学史 现代派诗歌 邵洵美 开拓者 美国 概观
  • 简介:<正>“重重公案结红楼”,这原本是清人谈论《红楼梦》中风流公案多而纠结情况的诗句,用来形容当今红学界争论歧异之多而纠结的情况,也还妥贴。红学歧见纷呈的一个原因,是有关《红楼梦》及其作者曹雪芹的早期资料极为贫乏,因而任何此类材料的发现,都为红学界

  • 标签: 《红楼梦》 曹雪芹 题红诗 多尔衮 钞本 乾隆时期
  • 简介:蝼冢的《黑暗传》属于某种非常古老的文体的现代变式。这种文体,在西方世界从巴门尼德的《残篇》肇始,途经柏拉图《蒂迈欧篇》、普罗提诺《九章集》和卢克莱修《物性论》,一直到斯宾诺莎《伦理学》和谢林的《世界时代》,最后在柏格森的《创造进化论》那里达于终结。(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在一定程度上也属于这个传统。)而在东方,这一文体的主要代表是中国易学和道家的若干典籍,西亚的灵知主义和拜火教经典,以

  • 标签: 黑暗传 创世神话 炼金术 史诗 形而上学 巴门尼德
  • 简介:中国印刷发展至明代嘉靖、万历年间为其极盛时期,而正是在嘉靖、隆庆、万历百余年之间,长篇章回小说云蒸霞蔚,形成了最为兴盛的局面。印刷技术促成了长篇章回小说的雕印和刊行,通过对印刷技术与长篇章回小说的生态考察,从而发现《三国志通俗演义》《忠义水浒传》等长篇章回小说虽然渊源有自,但是其真正的成书时间当为嘉靖初年,而不是中国文学史上所谓的元末明初。印刷媒介生态视角的透视,还原和改写了中国文学史尤其是中国章回小说史的知识时空。

  • 标签: 长篇章回小说 印刷术 媒介生态 文学史 成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