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本文讨论了19世纪末英国出现"进口"俄罗斯文学,尤其是契诃夫小说的需求,并逐步成为整个欧洲文化发展的动因。关注这段时期文学中间人,包括俄罗斯的托尔斯泰、诺维科娃以及法国的莫泊桑、左拉在构建俄英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文中指出他们作品间的相似性并印证"对流说"理论,即英国人紧随法国人在契诃夫小说中发现"自我",而契诃夫也在狄更斯,更准确说是自然主义者莫泊桑、左拉的作品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因此,英国民众在理解契诃夫时表现出的复杂性、双重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契诃夫的接受度与他在评论界的声望有关(先被称为"俄罗斯的"狄更斯,之后是"俄罗斯的"莫泊桑);另一方面,英国民众的需求不清晰:一部分英国人受到法国新文学流派的影响,而另一部分人在关注"俄罗斯问题"的同时解决自身任务。
简介:我们对郭沫若自叙传小说的研究,一般都从小说的社会学内涵或叙事形式等方面进行探讨,但实际上这些“幻灭浪漫主义小说”所表现出来的独特品质并不只是一个诗学问题,而是一个现代性问题,是作者的“心灵”找寻相应的“形式”进而实现“真实的生命”的问题。郭沫若自叙传小说作为生命救赎的重要形式,承负起伦理关怀的神圣使命,这种对生命价值的追寻导致小说象征性的消失,形式化解为一连串模糊的、无结构的情绪以及对情绪的反思,心理分析取代了可以感知的、意味深长的故事。解读这些与郭沫若心灵如此一致的小说,使我们更具体地、更深入地了解郭沫若的人格特征,进而重审郭沫若早期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价值与意义。
简介:王统照早期小说不仅在“文研会”作家群创作中是独具特色的,而且在整个现代文学史上也是颇有些不同寻常的。这便是表现在王统照早期小说中象征主义艺术手法及其美育救国的思想内涵。能否准确地把握这一点是关涉到正确评价王统照早期创作成就的重要一环。然而,自从瞿世英(《〈春雨之夜〉序》)、蹇先艾(《〈春雨之夜〉所激动的》)那影响深远的评论之后,半个多世纪来对王统照早期小说误解可谓久矣。人们总习惯于把王统照早期小说纳入现实主义框架,从中抽縯各种社会主题,把作者塑成一个勇于揭露抨击社会黑暗执着求“爱”与“美”的资产阶级民主战士。为了纠正这种误解,也为了正确认识早期王统照小说,笔者数年前曾以《沉思》为例,对王统照早期小说的思想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