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作者: 曾冬海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30
  • 出处:《药物与人》2023年第9期
  • 机构:赣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江西赣州341000
  • 简介:目的:观察并探究集束化护理在急性缺血脑卒中患者介入术后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12月—2022年1月期间收治的急性缺血脑卒中患者120例。将其平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患者60例,对照组实施基础护理,观察组给予集束化护理措施,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对急性缺血脑卒中患者的恢复有着很好的推动作用,不仅能减少并发症的产生,而且可提高患者自身的免疫,在临床上可得到深远的推广。

  • 标签: 集束化护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术后
  • 简介:摘要急性缺血卒中已经成为我国第一大致残、致死性疾病。随着以荷兰血管内治疗急性缺血卒中多中心随机临床试验为代表的五大试验结果公布,机械取栓已经成为治疗颅内大血管闭塞引起的急性缺血脑卒中的主要手段,迎来了急性脑梗死机械取栓治疗的新时代。目前机械取栓的主要装置有Merci取栓装置、Penumbra吸栓装置、Solitaire™ FR支架、Revive SE支架、Trevo支架和Aperio®支架等,针对血管栓塞部位及血管条件要选择不同类型的取栓装置,同时采用不同的取栓技术,比如ADAPT技术、Solumbra技术、Advance技术、SAVE技术、SWIM技术等,才能提高血管再通率,降低并发症。

  • 标签: 急性缺血性卒中 机械取栓 装置 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优化导管室护理流程在急性缺血脑卒中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急性缺血脑卒中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优化导管室护理流程,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对急性缺血脑卒中患者运用优化导管室护理流程的效果显著,提高救治效率,值得进一步推广。

  • 标签: 优化导管室护理流程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亚低温联合苯巴比妥钠治疗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HIE)的临床疗效。方法抽取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96例重度HIE患儿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8例。两组均行常规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苯巴比妥钠治疗,观察组采用亚低温联合苯巴比妥钠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14 d时脑组织损伤指标[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髓鞘碱性蛋白(MBP)、S100β蛋白]及神经行为评估(NBNA)评分;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14 d,观察组总有效率(91.67%,44/48)高于对照组(75.00%,36/48),P<0.05。治疗后14 d,两组NSE、MBP、S100β蛋白水平均低于治疗前,NBN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联合苯巴比妥钠治疗重度HIE的疗效显著,能够减轻患儿脑组织损伤,改善神经功能。

  • 标签: 缺氧缺血性脑病 新生儿 亚低温 苯巴比妥钠 脑组织损伤
  • 作者: 段雅鑫 赵岩 裴晗蕾 成斯琪 吕佩源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11-07
  • 出处:《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21年第08期
  • 机构:华北理工大学研究生学院,唐山 063210 河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石家庄 050051,河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石家庄 050051 河北医科大学研究生学院,石家庄 050017,华北理工大学研究生学院,唐山 063210 河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石家庄 050051 河北医科大学研究生学院,石家庄 
  • 简介:摘要血管内血栓切除术(endovascular thrombectomy, EVT)已成为治疗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卒中的有效治疗方式。由于脑小血管与大血管存在许多共同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因此大血管闭塞性缺血卒中患者常伴有脑小血管的影像学表现。近年来,随着EVT在急性缺血卒中治疗领域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研究探讨了脑小血管与接受EVT治疗患者转归的关系。文章对脑小血管的各种影像学表型与接受EVT治疗的急性缺血卒中患者转归的关系及其可能机制进行了综述。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脑小血管疾病 血管内手术 血栓切除术 治疗结果 颅内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采用亚低温与鼠神经生长因子(mNGF)联合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HIE)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19年8月在周口市中心医院完成亚低温联合mNGF治疗的44例HIE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将其纳入观察组,另抽取同期采用亚低温治疗的44例HIE患儿作为对照组,均连续治疗14 d后观察治疗效果。记录症状改善时间(肌张力恢复时间、意识恢复时间、反射恢复时间、惊厥好转时间),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14 d后的神经行为功能[新生儿20项行为神经评分法(NBNA)评分]、血清神经因子指标[S100B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炎症因子指标[白细胞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结果观察组肌张力恢复时间、意识恢复时间、反射恢复时间及惊厥好转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14 d后,两组NBNA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4 d后,两组NSE、S100B蛋白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14 d后,两组IL-6、hs-CRP、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亚低温联合mNGF可快速改善HIE患儿症状,帮助患儿修复神经损伤、改善炎症反应,使患者神经功能得到明显提升。

  • 标签: 缺氧缺血性脑病 新生儿 亚低温 鼠神经生长因子 神经行为功能
  • 作者: 杨秋艳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28
  • 出处:《中国医学人文》2023年第13期
  • 机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秦皇岛医院 心内科,河北 秦皇岛 066000
  • 简介:目的:分析治疗缺血心肌心力衰竭应用左卡尼汀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择取本院在2021年3月—2022年3月收治的40例进行治疗的缺血心肌心力衰竭患者作为受检对象,根据中心分组法将其等分为对照组(行酒石酸美托洛尔片治疗)和研究组(行左卡尼汀治疗),以20例为一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变化。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心功能指标变化无差异,P>0.05,治疗之后,研究组的心功能指标变化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治疗缺血心肌心力衰竭中实施左卡尼汀治疗能够提高治疗效果,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左卡尼汀;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 HT)及其不同亚型对急性缺血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患者临床转归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发病24 h内的AIS患者。HT定义为AIS发病后7 d内CT复查发现的颅内出血,并参考欧洲急性卒中协作研究(European Cooperative Acute Stroke Study, ECASS)-Ⅱ分型标准进一步分为出血性梗死(hemorrhagic infarction, HI)和脑实质血肿(parenchymal hematoma, PH)。在发病后90 d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进行转归评价,0~2分定义为转归良好,3~5分定义为转归不良。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转归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822例患者,男性478例(58.2%),年龄(60.6±10.6)岁,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中位数8分(四分位数间距6~12分)。282例(34.4%)发生HT,447例(54.4%)转归不良。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H-1[优势比(odds ratio, OR)2.461,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285~4.712;P=0.007]、PH-2(OR 5.291,95% CI 1.178~23.758;P=0.030)、入院时血糖(OR 1.063,95% CI 1.018~1.109;P =0.005)以及基线NIHSS评分(OR 1.124,95% CI 1.076~1.175;P<0.001)是转归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不同HT亚型对AIS患者转归的影响有所不同,其中PH-1和PH-2是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脑出血 治疗结果 危险因素
  • 作者: 孔焕玉1,孔兰玉2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12-24
  • 出处:《当代介入医学》2021年 第2期
  • 机构:1.肥城市安驾庄镇卫生院,山东 肥城 271604;2.肥城市中医医院,山东 肥城271600
  • 简介:目的:分析曲美他嗪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缺血心肌心力衰竭的价值。方法:随机选择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内收治的50例缺血心肌心力衰竭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参照组(25例,曲美他嗪治疗)和研究组(25例,曲美他嗪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结果:研究组患者临床疗效显著高于参照组(2=4.500、P=0.034);且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心功能指标均显著优于参照组(t=8.983、P=0.000;t=4.530、P=0.001;t=3.722、P=0.001)。结论:对缺血心肌心力衰竭患者实施曲美他嗪与瑞舒伐他汀的联合治疗,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

  • 标签: 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曲美他嗪;瑞舒伐他汀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影响新生儿缺氧缺血(HIE)的因素,比较不同亚低温时间窗及病情严重程度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嘉兴市妇幼保健院2016年1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HIE患儿82例为病例组,同期健康新生儿123例为对照组,分析影响新生儿HIE发生的因素。以入院治疗时间(< 6 h和6~12 h)及病情严重程度将接受治疗的HIE患儿65例分为四组,分别为Ⅰ组(入院 < 6 h,轻度)20例、Ⅱ组(入院 < 6 h,中重度)15例、Ⅲ组(入院6~12 h,轻度)17例和Ⅳ组(入院6~12 h,中重度)13例。以振幅整合脑电图(aGGE)评分为评价标准,比较不同亚低温治疗时间窗及病情严重程度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新生儿缺氧缺血的因素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孕检、分娩方式、羊水污染、胎膜(胎盘或脐带)异常、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均P < 0.05)。65例HIE患儿行亚低温治疗72 h,治疗前,Ⅰ组、Ⅱ组、Ⅲ组、Ⅳ组aGGE评分分别为(6.02±1.74)分、(2.43±1.82)分、(5.23±1.95)分、(2.72±1.76)分,治疗后分别为(8.13±2.03)分、(6.47±1.87)分、(7.86±1.92)分、(3.52±1.95)分,治疗前后Ⅰ组、Ⅱ组、Ⅲ组的aGGE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7、3.55、3.15,均P < 0.05),Ⅳ组治疗前后aGGE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前中重度患儿aGGE评分低于轻度患儿;治疗后,Ⅱ组与Ⅲ组aGGE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的孕妇应重点监测并进行HIE相关知识的教育,提高孕妇孕检率,根据孕妇特征选择适当的生产方式;对羊水污染、胎膜(胎盘或脐带)异常、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的胎儿进行及时监测和干预。亚低温治疗对不同程度的HIE均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针对中重度患儿,应尽量缩短就诊治疗时间在6 h时间窗内,以确保疗效。

  • 标签: 婴儿,新生 缺氧缺血,脑 影响因素分析 新生儿窒息 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 低温,人工 时间因素 脑电描记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肥胖的测量学指标BMI相关基因序列变异与发生缺血心脏(IHD)、急性冠心病事件(MCE)的关联。方法利用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中6.9万余名具有全基因组遗传数据的样本,剔除基线时患有冠心病、脑卒中、恶性肿瘤的个体,最终纳入64 454人。采用既往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显著性遗传位点构建儿童BMI遗传风险评分,并根据其五分位数进行分组,最低五分位组为低遗传风险组,最高五分位组为高遗传风险组。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计算儿童BMI的遗传风险评分与IHD、MCE发生风险的关联。结果研究对象平均随访10.7年,期间新发IHD 7 073例,MCE 1 845例。调整了性别、年龄、地区及前10个遗传主成分后,与低遗传风险组相比,高遗传风险组发生IHD、MCE的HRs值(95%CIs)分别为1.10(1.02~1.18)、1.10(0.95~1.27)。遗传风险评分每增加一个标准差,IHD的发病风险增加4%(2%~6%)(线性趋势P=0.001)。进一步调整基线BMI后,高遗传风险组与低遗传风险组的效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遗传风险评分与IHD发病风险间仍具有线性趋势(P=0.019)。结论成年人IHD风险随儿童肥胖遗传易感性的增加而增加,提示儿童肥胖是发生IHD的危险因素。儿童肥胖作为一个容易识别的特征,应定期关注其变化情况,实现成年人IHD的早期干预。

  • 标签: 儿童肥胖 缺血性心脏病 遗传易感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抚触联合声光刺激干预对重度缺氧缺血(HIE)新生儿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许昌市妇幼保健院诊治的重度HIE患儿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早期抚触干预,观察组给予早期抚触联合声光刺激干预,比较两组患儿发育情况。结果两组干预前智能发育指数(MDI)和运动发育指数(P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2个月后较干预前明显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2个月后观察组格赛尔发育量表(Gesell)中适应性、语言、大运动、精细运动、社交能力发育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干预前体重及身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2个月后体重和身高均明显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对照组干预后12个月时脑性瘫痪发生率为30.00%(9/30),高于观察组的6.67%(2/3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重度HIE新生儿开展早期抚触联合声光刺激干预可有效促进患儿智力和生长发育,改善运动功能,降低脑性瘫痪的发生率。

  • 标签: 早期抚触 声光刺激 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 发育
  • 简介:摘要新生儿缺氧缺血(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是新生儿病房中的危重症之一,可导致新生儿死亡或远期遗留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亚低温治疗是目前公认的治疗方法,虽然其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中重度HIE新生儿的病死率和神经系统后遗症的风险,但仍有部分患儿死亡或留有神经功能障碍。神经保护剂在抗兴奋毒性、抗氧化、抗炎和抗凋亡等方面发挥作用。本文就亚低温与神经保护剂联合治疗新生儿HIE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亚低温 神经保护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麝香保心丸联合芪苈强心胶囊治疗缺血心肌(ICM)心力衰竭的效果。方法选取沈阳市第二中医医院2017年5月至2019年1月确诊为ICM心力衰竭的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60例、观察组60例。两组患者均予常规治疗,对照组采用芪苈强心胶囊治疗,观察组采用芪苈强心胶囊联合麝香保心丸治疗,1个月为1个疗程,两组均连续治疗5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积分变化,检测相关指标并评定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主要症状总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超敏C反应蛋白、N末端脑钠肽前体分别为(1.14±0.32)mg/L、(411.21±121.11)ng/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22±0.64)mg/L、(703.51±295.55)ng/L(t=11.691、7.089,均P<0.05);观察组左心室射血分数(46.12±7.5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1.01±7.29)%(t=3.782,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67%(55/6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33%(44/60)(Z=1.973,P<0.05)。结论麝香保心丸联合芪苈强心胶囊治疗ICM心力衰竭,能够显著缓解临床症状,改善心功能。

  • 标签: 心力衰竭 心肌病,缺血性 麝香保心丸 合芪苈强心胶囊 药物疗法,联合 C反应蛋白质 N末端脑钠肽前体 心功能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 NLR)对急性缺血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患者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 HT)的预测价值。方法连续纳入2015年12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脑科医院脑血管救治中心收住的未进行静脉溶栓和机械血栓切除的AIS患者。收集患者临床、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资料。HT定义为AIS患者首次影像学检查未发现出血征象,但住院后影像学复查发现颅内出血。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NLR与HT的独立相关性,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NLR对HT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805例AIS患者,中位年龄67岁(四分位数间距63~71岁),中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4分(四分位数间距2~9分),中位NLR为3.84(四分位数间距2.66~5.30),72例(8.9%)患者发生HT。HT组与无HT组年龄、基线收缩压、基线NIHSS评分、发病至入院时间、发病至采血时间、发病至影像学复查时间、NLR以及心房颤动、既往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和卒中病因学分型的患者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混杂因素后,NLR是AIS患者发生HT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1.355,95%置信区间1.099~1.672;P=0.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NLR预测HT的曲线下面积为0.852,最佳截断值为4.75,其预测HT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3.3%和71.8%。结论高NLR是AIS患者住院期间发生HT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对HT风险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颅内出血 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危险因素 试验预期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对急性缺血卒中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 HT)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8月至2019年12月在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卒中患者。在静脉溶栓治疗后24 h复查头颅CT,根据扫描结果判定是否存在HT。有症状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sICH)定义为脑实质血肿且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较基线增加≥4分或患者在发病36 h内死亡。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确定CRP与溶栓后HT以及sICH的独立相关性。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评估血清CRP水平对溶栓后HT以及sICH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165例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卒中患者。23例(13.9%)在静脉溶栓后发生HT,其中9例为sICH。单变量分析显示,HT组血清CRP水平显著高于非HT组[(14.49±13.12)mg/L对(7.40±8.05)mg/L;t=2.171,P=0.044]。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CRP水平增高为溶栓后HT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1.078,95%可信区间1.022~1.137;P=0.006)。ROC曲线分析显示,CRP预测溶栓后HT的曲线下面积为0.700(95%可信区间0.570~0.830;P=0.006)。最佳截断值为5.77 mg/L,对应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7%和59%。sICH组CRP水平与非sICH组无显著性差异。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仅空腹血糖水平≥7.8 mmol/L为溶栓后sICH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2.459,95%可信区间1.050~5.759;P=0.038)。结论入院后24 h内血清CRP水平增高可预测急性缺血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HT风险,但不能预测sICH发生风险。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血栓溶解疗法 颅内出血 C-反应蛋白 血糖 危险因素 生物标志物
  • 简介:摘要缺血脑卒中发病率逐年攀升,伴随而来的是高病死率和高致残率。缺血脑卒中发病率的升高与人口老龄化、饮食结构改变、气候及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大气污染是缺血脑卒中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但在缺血脑卒中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大气污染与其相关的机制尚未达成统一共识。深入了解大气污染对缺血脑卒中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有助于缺血脑卒中的预防,促进缺血脑卒中后神经功能的恢复,改善患者预后。因此,本文对近年来大气污染与缺血脑卒中相关性及其机制进行了综述。

  • 标签: 大气污染 缺血性脑卒中 颗粒性污染物2.5 颗粒性污染物10 二氧化氮 二氧化硫
  • 简介:摘要干细胞移植在缺血卒中的治疗领域颇具潜力,尤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研究最为广泛。研究表明,BMSCs主要以旁分泌方式发挥其功能,其释放的外泌体表现出类似BMSCs的生物活性。BMSCs外泌体作为无细胞疗法,在缺血卒中的研究领域已取得诸多进展。文章就BMSCs外泌体治疗缺血卒中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骨髓细胞 间充质干细胞 外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