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远隔缺血后适应(remote 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RIPostC)是指在再灌注后通过给予快速、间断性的肢体血流中断刺激,调动机体内源性保护机制以减轻重要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能力。早期再灌注治疗是缺血性血管病治疗的主要手段,但大量研究及临床证据表明:恢复某些缺血组织器官的血液灌注及氧供反而加重组织损伤即缺血-再灌注损伤,包括心肌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如心律失常、心肌舒缩功能障碍、代谢异常以及心肌超微结构的改变及脑梗死面积增大等损伤。国内外研究发现远隔缺血后适应具有减轻心、脑、肾等重要器官再灌注损伤的作用。为应对减轻再灌注损伤这一挑战,远隔缺血后适应目前成为临床研究的热门话题。因此尽快恢复组织器官的血流灌注是缺血性血管病最为重要的治疗方案,其中包括溶栓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等手段。但是恢复器官血流灌注后所致的再灌注损伤又是临床治疗的一大难题,其中心脏及脑对血流灌注及氧供需求高,极易发生缺血-再灌注损伤,因此探究减轻再灌注损伤成为了缺血性血管病研究热门话题。
简介:目的:探究早期肠内营养联合益生菌的应用,主要分析该应用在对重症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的作用效果。方法:本次实验共计纳入90例研究对象,其均为我院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之间接收的重症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将其划分到两组中,每组各纳入45例患者,分别采取各不相同的治疗干预模式,对照组选择早期肠内营养的模式进行干预治疗,研究组选用早期肠内营养联合益生菌的模式进行干预治疗,组间比较患者的血清炎症指标和满意度评分。结果:研究组患者在早期肠内营养联合益生菌治疗后血清炎症指标远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治疗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联合益生菌的应用对重症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的作用效果显著,有效降低肠道炎症的发生,增强免疫力,继而提升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aroxysmal nocturnal hemoglobinuria,PNH)是一种罕见的获得性造血干细胞疾病。PNH胃肠道受累非常少见。本研究旨在总结和分析PNH并发缺血性肠病的临床特点。收集并总结自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诊断的6例PNH 并发缺血性肠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现PNH并发缺血性肠病好发于青中年,中位发病年龄为31岁,男性多见。疾病多呈慢性反复发作,表现为腹痛(5/6)、消化道出血(5/6)。实验室检查可见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百分比增高,血清乳酸脱氢酶、D-二聚体、C-反应蛋白等指标明显增高,多伴有胆红素水平增高。疾病好发于小肠,可同时累及结肠,单纯结肠病变相对少见,病变呈多节段性分布。腹部CT检查可见肠壁增厚并毛糙或渗出(6/6),肠系膜密度增高或呈“梳状征”(4/6),多数患者存在胆汁淤积或胆囊结石(5/6)。内镜下表现为不规则浅溃疡,环腔分布(5/6),病变界限分明,黏膜肿胀(6/6)。病理活检表现为黏膜慢性炎性改变。治疗上激素治疗联合抗凝治疗效果优于单纯激素治疗。PNH并发缺血性肠病与典型的缺血性肠炎表现有所不同,青中年、小肠受累、多发节段性病变多见,且伴有提示血管内溶血的实验室检查证据,早期识别和诊断,给予积极的激素联合抗凝治疗效果较为理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抽取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滨州市中医医院诊治的60例HIE患儿为观察组,另抽取同期行MRI检测的60例足月出生的非HIE患儿为对照组。两组均行常规MRI扫描,测量内囊前肢和后肢、额叶白质、半卵圆中心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ADC值诊断HIE的价值,通过Kappa一致性检验比较MRI分度与临床分度诊断结果的一致性。结果60例HIE患儿经MRI诊断白质损伤50例,皮质损伤31例,基底节-丘脑损伤25例,脑干损伤22例。观察组内囊前肢和后肢、额叶白质、半卵圆中心的ADC值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内囊前肢、内囊后肢、额叶白质、半卵圆中心ADC值诊断HIE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38、0.768、0.752、0.791 (P<0.05)。MRI分度与临床分度的Kappa值为0.732,漏诊率为5.00%(3/60),误诊率为11.67%(7/60),有较好的诊断一致性。结论MRI对新生儿HIE有较好的诊断价值,且对病情严重程度的诊断效能较高。
简介:摘要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世界范围内新生儿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在临床上出现一系列脑病的表现,存活者往往留有神经发育障碍。除了支持对症等综合治疗措施,亚低温是目前已知新生儿HIE的神经保护和改善预后最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亚低温并不能提供完全的神经保护,且受胎龄、时间、设施等限制,故临床医师及研究者积极寻找HIE的补充和/或替代疗法。干细胞移植已被提出在HIE治疗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而促红细胞生成素、氙气、褪黑素等也可能在HIE中发挥重要的神经保护作用。现就新生儿HIE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简介:摘要卒中是导致发达国家居民长期残疾的主要原因,也是全球的主要死因之一。在过去十年中,现有的诊断和治疗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旨在尽量减少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影响。处置卒中最重要的第一步是尽早识别卒中患者,并尽快分诊至能够提供适当治疗的医疗中心。在此,我们回顾了包含院前急救和急诊治疗的卒中治疗数据,包括使用急诊医疗服务方案识别卒中患者、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治疗(筛选适合溶栓的患者和治疗时间窗的推荐更新),以及利用先进的自动判读成像技术,来识别有大面积脑梗死风险但暂未发生大面积完全梗死的患者。这些患者可能从延长时间窗内血栓切除术中获益。我们还回顾了患者生理指标的管理方案,更新了降低梗死体积的治疗方案和二级预防建议,包括短期使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以预防卒中后高风险期的卒中复发。最后,我们讨论了新兴疗法和未来研究的方向。
简介:近些年,受到人们生活形式以及饮食方式改变的影响,我国缺血性脑血管病出现概率和危害程度逐渐上升,对居民安全、健康和生活质量有着严重的危害和影响,社会群众、医学界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也一直保持高度关注,不断针对这一病症的治疗进行研究和分析。其中,介入治疗是当前医院临床上针对缺血性脑血管病展开治疗较为合理的方式之一,依据介入治疗可以适当、合理改善这一疾病的症状,让患者可以通过治疗逐渐提高生活质量。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的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