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股骨近端解剖锁定板(APFLP)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IFF)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5月至2019年4月在本院治疗的70例IFF患者,由交通伤、跌伤所致;患者年龄范围为53~82岁,Jensen-Evans分型:Ⅰ~Ⅲ型。按内固定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行APFLP治疗的33例患者为APFLP组,行PFNA治疗的37例患者为PFNA组,观察两组患者的围术期指标、髋关节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PFNA组术中出血量为(119.85±21.07)ml,少于APFLP组的(152.37±25.43)ml,手术时间为(55.81±15.73)min、切口长度为(45.61±12.07)mm,短于APFLP组的(112.49±16.32)min、(106.73±30.21)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骨折愈合时间、Harris评分优良率、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APFLP、PFNA均可作为治疗IFF有效方法,但PFNA具有切口小、手术耗时短且出血量少等优点。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研究胫骨髓内钉联合腓骨钢板治疗同平面胫腓骨中下段骨折术中优先复位固定腓骨与胫骨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58例同平面胫腓骨中下段骨折患者资料。男38例,女20例;年龄20~65岁,平均40岁。左侧30例,右侧28例。骨折AO分型:42-A型27例,42-B型18例,42-C型13例。根据术中采用的不同复位固定顺序,将患者分为2组:腓骨组33例(腓骨优先复位固定),胫骨组25例(胫骨优先复位固定)。胫骨骨折采用髓内钉固定,腓骨骨折采用钢板固定。比较两组手术时间、胫骨闭合复位率、髓内钉动力化率、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12~24个月(平均17.2个月)随访。腓骨组手术时间为(96±15)min,较胫骨组(116±19)min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胫骨闭合复位率腓骨组为84.8%(28/33),胫骨组为60.0%(15/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髓内钉动力化率、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胫骨髓内钉联合腓骨钢板治疗同平面胫腓骨中下段骨折效果良好,当骨折线位于胫骨非狭窄段时,术中先行腓骨复位固定有助于胫骨的复位和置钉,能提高手术效率,但并不增加骨折愈合时间,较先行胫骨复位固定更有优势。
简介:摘要目的在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术后使用密闭式负压引流系统引流治疗ITFs的效果具有临床不确定性,此项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旨在研究应用PFNA固定治疗ITFs术后防止负压引流系统是否对患者有益。方法对60例符合纳入标准应用PFNA固定治疗的粗隆间骨折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决定是否在术后安放负压引流装置。在术后第4、10、90天测量视觉模拟量表(VAS),对镇痛药用量、大腿肿胀宽度、伤口状况和感染情况进行评估;同时,评估术后不同时间点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水平、总失血量和输血量。结果引流组的总失血量(579.1±236.71 mL)大于非引流组的总失血量(427.8±239.77 mL;P=0.01);引流组的输血量(443.33±176.30 mL)大于非引流组的输血量(307.83±155.42 mL;P=0.01);与非引流组(1.7±0.72)相比,引流组术后4 d的VAS评分更高(2.3±0.6,P=0.02)。两组在镇痛药用量、大腿肿胀、伤口感染和血肿、住院时间或在转诊后各时间点并发症总例数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ITFs行PFNA治疗的患者中,引流组的输血需要量和总失血量均高于非引流组;此外引流装置可能对术后伤口状况没有短期益处。
简介:摘要目的提出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后稳定性的X线三柱评分标准,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期间山东省临沂市人民医院骨科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治疗的37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男161例,女217例;年龄为60~97岁,平均72.5岁;骨折AO分型:31-A1型109例,31-A2型188例,31-A3型81例。内固定术后即刻行髋关节正、侧位X线片检查,稳定性评估采用自行制定的三柱评分标准:内侧柱4分,中间柱2分,外侧柱2分;单柱满分为柱稳定,三柱均稳定为优,二柱稳定为良,一柱稳定为可,三柱均不稳定为差。并根据评定结果采取相应的康复训练:优者早期完全负重,良者早期部分负重,可或差者早期禁止负重。记录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和内固定失效率等,并计算内固定失效与术后X线三柱评分的相关性。结果378例患者术后获6~24个月(平均10.4个月)随访。365例患者骨折获愈合,愈合时间平均为4.3个月(3~7个月);内固定失效13例,失效率为3.4%(13/378)。术后X线三柱评分标准评定为优的129例患者无一例失效;193例评定为良的患者中,4例失效;56例评定为可的患者中,9例失效。内固定失效与术后X线三柱评分密切相关(r=-0.986,P=0.006),与柱稳定密切相关(r=-1.000, P=0.033)。结论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后X线三柱评分标准能够准确反映骨折的稳定性,可以指导患者进行康复锻炼及判断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V型钛缆结合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治疗青年第五腰椎(L5)峡部裂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6月新疆军区总医院收治的37例应用Ⅴ型钛缆结合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治疗的青年L5峡部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为男性,年龄18~34(25.19±4.92)岁,手术前腰痛时间5~60(21.62±13.01)个月,峡部裂伴椎体滑脱(Meyerding分类Ⅰ度)8例、单纯性峡部裂29例,术前MR检查Pfirrmann分级Ⅰ级20例、Ⅱ级10例、Ⅲ级7例。观察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伤口引流量、并发症;定期随访,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3、6、12个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swsetry功能障碍指数(ODI)、骨盆入射角(PI),末次随访采用MacNab标准评价疗效,并评估内固定失效及峡部愈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2~24(16.21±3.97)个月,术中未出现腰椎节段动脉破裂、硬膜囊撕裂及神经脊髓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术后均未发生手术部位感染。手术时间(89.19±24.45)min、术中出血量(137.84±58.79)mL、术后伤口引流量(98.65±43.47)mL。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与术前比较,腰腿痛VAS评分和ODI均较术前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32.470、287.029, P值均<0.01),而P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868, P>0.05)。随访终末期:MacNab疗效评价优19例、良15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91.89%(34/37);内固定失效2例,失效率5.41%(2/37);峡部骨性愈合33例,愈合率89.19%(33/37)。结论应用V型钛缆结合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治疗青年L5峡部裂,在椎间盘损伤不大或合并轻微滑脱的腰椎峡部裂患者中手术安全性好,整体优良率及峡部愈合率较高,内固定失效率较低,可作为一种新的手术方式为临床提供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股骨颈动力交叉钉系统(FNS)与空心螺钉(CCS)固定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期间安徽省立医院骨科、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及第二附属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94例股骨颈骨折患者资料。根据内固定方式不同分为两组:FNS组47例,男30例,女17例;年龄为(47.8±9.8)岁;采用FNS固定治疗。CCS组47例,男26例,女21例;年龄为(43.7±13.1)岁;采用多枚CCS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负重时间、髋关节Harri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及随访时间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FNS组患者的手术时间[(47.7±9.4)min]显著短于CCS组患者[(66.1±3.8)min],术后部分和完全负重时间[2.0(2.0,3.0)、(6.4±2.1)周]显著早于CCS组患者[8.0(3.0,9.0)、(10.1±3.4)周],骨折愈合时间[3.0(3.0,4.0)个月]显著短于CCS组患者[3.0(3.0,4.0)个月],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95.0(93.0,95.0)分]显著高于CCS组患者[90.0(88.0,95.0)分],大腿外侧激惹发生率[0%(0/47)]显著低于CCS组患者[31.9%(15/47)],股骨颈短缩长度[(4.3±3.9)mm]显著短于CCS组患者[(6.9±4.5)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及内固定失效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CCS比较,FNS固定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可缩短手术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并允许患者术后早期离床活动,有利于股骨颈长度的维持和髋关节功能的恢复。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经皮钉棒系统联合骶髂螺钉内固定与非手术治疗Ⅱ~Ⅳ型骨盆脆性骨折(FFP)的疗效。方法采用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6月重庆市江津区中心医院和重庆市合川区人民医院治疗的74例FFP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3例,女51例;年龄62~95岁[(79.3±7.3)岁]。41例采取非手术治疗(非手术组),33例行经皮钉棒系统联合骶髂螺钉内固定治疗(手术组)。比较两组下床活动时间、入院时、治疗后1,3,6,12个月视觉模拟评分(VAS)和Majeed评分、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除9例在治疗后3~9个月死亡,其余患者均获随访12~24个月[(13.5±3.2)个月]。手术组下床活动时间为(11.4±2.8)d,非手术组为(67.4±4.4)d(P<0.01)。两组治疗后1,3,6,12个月的VAS、Majeed评分较入院时有明显改善(P均<0.05)。入院时两组VAS、Majeed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1个月手术组VAS为(3.2±0.7)分,非手术组为(4.2±0.8)分;治疗后3个月手术组VAS为(1.8±0.5)分,非手术组为(2.9±0.7)分(P均<0.01)。治疗后1个月手术组Majeed评分为(56.0±2.4)分,非手术组为(40.4±2.7)分;治疗后3个月手术组Majeed评分为(77.3±2.6)分,非手术组为(57.7±4.2)分;治疗后6个月手术组Majeed评分为(86.5±1.8)分,非手术组为(79.6±2.8)分(P均<0.01)。而治疗后6,12个月两组VAS,12个月两组Majeed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固定方式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卧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24.2%(8/33),非手术组为51.2%(21/41)(P<0.05);手术组1年内病死率为3.0%(1/33),非手术组为19.5%(8/41)(P<0.05)。结论与非手术治疗相比,经皮钉棒系统联合骶髂螺钉内固定治疗Ⅱ~Ⅳ型FFP允许尽早下床活动,能有效缓解疼痛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单半隧道、双半弯形隧道和缝线锚钉固定重建内侧髌股韧带(MPFL)治疗髌骨脱位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8年6月至2021年2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58例髌骨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2例,女36例;年龄12~34岁[(19.6±5.5)岁]。20例采用关节镜下单半隧道固定重建MPFL(单半隧道组),18例采用关节镜下双半弯形隧道固定重建MPFL(双半弯形隧道组),20例采用关节镜下缝线锚钉固定重建MPFL(缝线锚钉组)。比较三组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Lysholm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Tegner活动评分。比较三组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膝关节活动度。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9~39个月[(26.5±9.1)个月]。术后3个月单半隧道组、双半弯形隧道组和缝线锚钉组Lysholm评分分别为(78.4±12.0)分、(88.7±7.5)分、(81.1±9.8)分,末次随访时分别为(80.4±14.2)分、(90.9±9.0)分、(83.3±9.1)分,较术前明显升高(P均<0.01);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双半弯形隧道组Lysholm评分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均<0.05),其余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3个月单半隧道组、双半弯形隧道组和缝线锚钉组IKDC评分分别为(76.7±12.2)分、(78.4±8.9)分、(81.0±8.1)分,末次随访时分别为(77.6±15.8)分、(83.2±7.8)分、(82.4±12.4)分,较术前明显升高(P均<0.01);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3个月单半隧道组、双半弯形隧道组和缝线锚钉组Tegner评分分别为(4.0±1.2)分、(5.4±1.7)分、(5.3±1.7)分,末次随访时分别为(4.1±1.4)分、(5.8±1.8)分、(5.3±2.2)分,较术前明显升高(P均<0.01);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单半隧道组Tegner评分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均<0.05),其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末次随访时单半隧道组、双半弯形隧道组和缝线锚钉组膝关节活动度分别为(122.3±6.4)°、(121.7±7.1)°、(123.3±5.7)°,较术后3个月的(117.3±8.0)°、(115.3±7.9)°、(116.8±8.3)°明显恢复(P均<0.05);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单半隧道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0.0%(2/20),双半弯形隧道组为5.6%(1/18),缝线锚钉组为25.0%(5/20)(P>0.05)。结论单半隧道、双半弯形隧道和缝线锚钉固定重建MPFL治疗髌骨脱位均可改善膝关节活动度,但双半弯形隧道固定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更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钛缆环扎钢板联合加长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术后再发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0年1月— 2018年1月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收治的17例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术后再发Vancouver B型股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10例;年龄65~94岁[(75.7±13.2)岁]。采用钛缆捆绑钢板联合加长PFNA进行翻修手术治疗,同时行抗骨质疏松治疗。术后3 d、3,6和12个月分别摄髋关节正、侧位X线片,记录患者术后骨折愈合情况、围术期并发症、术前及术后6,12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身体健康评分(PCS)、精神健康评分(MCS)和健康状况调查量表(SF-36)。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18个月[(15.3±2.8)个月]。患者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3~6个月[(3.6±1.1)个月]。1例出现腰骶部压疮,经换药后痊愈;2例出现坠积性肺炎,给予抗生素雾化吸入、吸痰等对症处理后完全缓解。术后6,12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为(76.5±5.2)分和(85.5±5.7)分,较术前(32.8±5.1)分明显提高(P<0.05)。术后6,12个月VAS为(3.3±0.5)分和(1.2±0.7)分,明显低于术前(8.5±0.7)分(P<0.05)。术后6,12个月PCS分别为(44.2±4.9)分和(56.9±5.8)分,较术前(29.3±4.7)分显著提高(P<0.05)。术后6,12个月MCS分别为(47.9±6.8)分和(58.4±7.9)分,较术前(39.7±5.9)分显著提高(P<0.05)。术后6,12个月SF-36评分为(493.9±85.7)和(603.4±76.8)分,明显高于术前(415.9±88.2)分(P<0.05)。结论钛缆捆绑钢板联合加长PFNA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再发骨折可提供骨折端的稳定性,促进骨折愈合,减少并发症,减轻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胫骨近端骨折患者采取髌上入路髓内钉固定对膝关节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7月本院收治的胫骨近端骨折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对照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观察组行髌上入路髓内钉固定术,比较两组临床指标、膝关节功能及术后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手术用时、恢复行走时间、术中出血量均低于对照组,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髌上入路髓内钉固定术治疗胫骨近端骨折具有显著效果,利于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且并发症较少,安全性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空心钉内固定术和THA对伴移位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疗效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8年10月本院收治伴移位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共110例临床及随访资料,其中行空心钉内固定术治疗62例设为A组,行THA术治疗48例设为B组,比较两组术中术后临床指标水平、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效果、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再次手术率。结果B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分别为(97.68±11.52)min、(461.40±69.29)ml,均显著高于A组(75.22±8.40)min、(247.94±40.72)ml,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为(12.44±2.65)d,显著低于A组(19.10±3.92)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2个月、18个月,B组Harris评分优良率分别为95.83%、97.92%,均显著高于A组79.03%、83.8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再次手术率为2.08%(1/48),显著低于A组12.90%(8/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HA术治疗伴移位老年股骨颈骨折有助于加快术后康复进程,改善髋关节活动功能及避免二次手术;而空心钉内固定术应用则具有缩短手术用时和降低医源性创伤程度两方面优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联合微种植钉内收上前牙时,先远移尖牙与整体内收两种方式内收时上颌前后牙生物力学效应。方法采集患者上颌骨及上牙列的CBCT数据信息,使用Mimics、Geomagic Studio、HyperMesh等软件,采用逆向工程方法建立拔除上颌第一前磨牙使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联合微种植钉整体内收上前牙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①矫治器加力远移尖牙;②矫治器加力+矫治器牵引钩处150 g牵引力远移尖牙;③矫治器加力+尖牙舌钮处150 g牵引力远移尖牙;④矫治器加力整体内收上前牙;⑤矫治器加力+矫治器牵引钩处150 g牵引力整体内收上前牙;⑥矫治器加力+尖牙舌钮处150 g牵引力整体内收上前牙,六种工况下前后牙的牙周膜等效应力和初始位移。结果只远移尖牙时,尖牙所受牙周膜等效应力最大,分别为5.23E-02 MPa、5.65E-02 MPa、5.87E-02 MPa;上中切牙的唇侧位移量分别为-5.08E-03 mm、-9.67E-04 mm、-1.68E-03 mm,第一磨牙牙冠近移量分别为-1.53E-02 mm、-1.40E-02 mm、-1.51E-02 mm。整体内收上前牙时,中切牙所受牙周膜等效应力最大,分别为4.69E-02 MPa、6.26E-02 MPa、4.84E-02 MPa;中切牙的冠根位移差分别为1.44E-01 mm、1.35E-01 mm、1.29E-01 mm,第一磨牙牙冠近移量分别为-2.93E-02 mm、-2.61E-02 mm、-2.33E-02 mm。结论只远移尖牙时,切牙会为尖牙的远移提供支抗,在矫治器上牵引能够更有利于前后牙支抗的保护;整体内收上前牙时,在尖牙上牵引更有利于后牙支抗的保护和切牙的整体移动。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Multiloc肱骨髓内钉系统与肱骨近端锁定内固定系统(PHILOS)治疗成人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21年3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创伤中心就诊的83例成人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资料。男33例,女50例;左侧45例,右侧38例;骨折Neer分型:二部分48例,三部分22例,四部分13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2组:观察组(n=41例)实施Multiloc肱骨髓内钉系统治疗,对照组(n=42例)PHILOS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个月肱骨颈干角、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末次随访时肩关节功能Neer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后1个月观察组肱骨颈干角恢复效果(127.4°±3.6°)显著优于对照组(129.6°±4.5°),VAS评分[(1.3±0.3)分]显著低于对照组[(2.1±0.3)分],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观察组Neer评分优良率(90.24%,37/41)显著高于对照组(71.43%,30/42),不良反应发生率(2.44%,1/41)显著低于对照组(19.05%,8/42),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PHILOS钢板治疗相比,Multiloc肱骨髓内钉系统治疗成人肱骨近端骨折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肩关节功能,促进肩关节活动康复,降低疼痛程度。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学科协作诊疗(MDT)模式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髓内钉固定术后1年的病死率及死亡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8月期间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骨科采用MDT模式下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治疗的158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男41例,女117例;平均年龄为82.5岁(65~95岁);骨折改良Evans分型:Ⅰ型15例,Ⅱ型16例,Ⅲ型35例,Ⅳ型81例,Ⅴ型11例。统计患者术后1年病死率,对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骨折改良Evans分型、受伤至手术时间、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Charlson合并症指数(CCI)和合并内科疾病,以及术前血红蛋白(Hb)、血清白蛋白(ALB)和总淋巴细胞计数(TLC)等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危险因素,再将P<0.05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确定患者术后1年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后1年内共有13例患者死亡,病死率为8.2%(13/15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存活患者与死亡患者的年龄、体重指数、骨折改良Evans分型、CCI、术前Hb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85岁(OR=0.122,95%CI:0.018~0.834,P=0.032)、体重指数>23.9 kg/m2(OR=0.083,95%CI:0.013~0.510,P=0.007)、CCI≥3分(OR=0.051,95%CI:0.090~0.275,P=0.001)和术前Hb<90 g/L(OR=4.733,95%CI:1.036~21.624,P=0.045)是MDT模式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髓内钉固定术后1年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年龄>85岁、体重指数>23.9 kg/m2、CCI≥3分和术前Hb<90 g/L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MDT模式下髓内钉固定术后1年内容易发生死亡,应高度关注。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基于跟骨前部外侧壁和载距突解剖分区的载距突精准置钉应用于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治疗的效果。方法按"四分法"把跟骨前部外侧壁分为前上区(S1)、前下区(S2)、后上区(S3)和后下区(S4),用于标定进钉点;"三段法"把载距突分为前段、中段和后段,用以标定置钉靶点。标本做CT扫描和Mimics建模,在3D虚拟模型上从跟骨前部外侧壁每个区分别向载距突组配1枚螺钉,其中S1和S2靶点是载距突内侧前段与中段交点P1,S3和S4靶点是中段与后段交点P2,观察螺钉是否位于骨性通道内。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宿迁医院收治的72例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资料,根据不同的载距突置钉法把患者分为解剖分区组和3D打印组。解剖分区组32例,男25例,女7例;年龄24~60岁,基于解剖分区法置钉。3D打印组40例,男31例,女9例;年龄25~58岁,采用3D打印辅助置钉。比较解剖分区组置钉参数与实际值的差异,比较两组间置钉总数、平均置钉数、螺钉分布和置钉准确率。结果在标本上从S1和S2向P1、S3和S4向P2虚拟置钉,螺钉均在骨性通道内,未见穿破跗骨窦。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比性。解剖分区组载距突置钉总数52枚,(1.63±0.48)枚/例,其中20例置钉2枚,置钉准确率为92.3%(48/52)。解剖分区组的各个置钉参数和实际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D打印组载距突置钉总数63枚,(1.58±0.49)枚/例,其中23例置钉2枚,准确置钉率为93.7%(59/63),以上指标与解剖分区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跟骨前部外侧壁和载距突解剖分区的载距突置钉技术应用于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手术治疗,可以收到与3D打印辅助置钉相近的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长度的髓内钉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中日友好医院骨科收治的合并骨质疏松症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根据采用的髓内钉长度不同分为两组:短钉组135例,男38例,女97例;年龄(82.2±7.7)岁;采用长度为170 mm的髓内钉固定。长钉组32例,男8例,女24例;年龄(81.5±7.1)岁;采用长度大于300 mm的髓内钉固定。比较两组患者术中血红蛋白下降值、手术时间、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的血红蛋白下降值[(19.8±2.2) g/L、(20.0±2.1) g/L]、Harris评分[(72.0±3.0)分、(71.2±3.6)分]、并发症的发生率[3.0%(4/135)、6.2(2/32)]及病死率[14.3%(19/135)、15.6%(5/3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短钉组比较,长钉组具有更长的手术时间[(84.6±5.6) min、(92.0±7.2)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短髓内钉在血红蛋白下降值、功能评分、并发症、病死率方面无明显差异,均可以提供安全、可靠的疗效。与短髓内钉比较,长髓内钉具有更长的手术时间。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在关节镜下"三角布钉"结合改良Mason-Aallen技术在临床中治疗巨大"L"或"U"型肩袖损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86例巨大"L"或"U"型肩袖损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56例、女30例;年龄40 ~ 65岁,平均(52.5±2.5)岁。根据DeOrio和Cofield分型巨大肩袖损伤,且为"L"或"U"型。应用关节镜下"三角布钉"结合改良Mason-Allen技术治疗,记录肩关节活动度及并发症,手术前后采用Constant评分及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肩关节功能。结果术前症状持续时间1 ~ 23个月,平均(6.2±2.5)个月;86例患者均获24 ~ 72个月随访,平均(29.3±4.5)个月;均无感染等并发症;术后12个月随访时超声检查,75例肩袖完整,8例部分损伤,3例出现全层撕裂后再次行关节镜手术治疗;末次随访肩关节活动度:前屈(170.7±3.5)°,外展(155.8±3.8)°,外旋(39.4±3.4)°,内旋(40.5±3.3)°;Constant评分由术前(31.2±1.2)分提高至术后(82.5±3.2)分(P<0.05);VAS由术前(7.8±3.2)分减少至术后(1.3±0.5)分(P<0.05)。结论关节镜下"三角布钉"结合改良Mason-Allen技术治疗巨大肩袖损伤有效,便于操作,可以减轻疼痛,改善肩关节功能,对于治疗巨大"L"或"U"型肩袖损伤是一种新的选择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LPFP)翻修术及人工髋关节重建翻修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失效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4年3月— 2018年10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43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PFNA内固定失效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3例,女20例;年龄65~83岁[(71.2±2.0)岁]。病程60~267 d[(83.1±3.6)d]。骨折Evans分型:Ⅱ型11例,Ⅲ型13例,Ⅳ型19例。23例行人工髋关节重建翻修术(人工关节翻修组),20例行LPFP翻修术(LPFP翻修组)。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和总住院时间;采用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观察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28个月,平均13.6个月。人工关节翻修组和LPFP翻修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7.1±3.2)d和(13.2±2.9)d(P<0.05),总住院时间分别为(10.2±2.8)d和(16.4±3.4)d(P<0.05)。人工关节翻修组术前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为(21.7±3.2)分,术后1,2,3,6,9,12个月分别为(70.7±4.8)分、(74.6±4.1)分、(78.6±3.3)分、(82.9±5.2)分、(83.8±5.8)分、(84.9±6.4)分;LPFP翻修组术前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为(21.1±3.7)分,术后1,2,3,6,9,12个月分别为(59.9±2.1)分、(64.79±3.4)分、(70.1±4.2)分、(73.9±4.2)分、(76.2±6.3)分、(77.9±6.8)分。人工关节翻修组术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较LPFP翻修组逐渐提高(P<0.05)。术后两组各出现1例伤口浅表感染,经换药后伤口愈合;人工关节翻修组1例发生股骨骨折,LPEP翻修组3例发生股骨骨折,均给予钢丝捆扎固定后愈合。结论对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PFNA内固定失效患者,人工髋关节重建翻修术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与LPFP内固定翻修术相当,但前者可缩短住院时间,更能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断端皮质粉碎对股骨颈动力交叉钉系统(FNS)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12月期间天津医院创伤髋关节科采用FNS固定治疗的86例股骨颈骨折患者资料。根据股骨颈断端皮质是否粉碎,将患者分为两组:皮质粉碎组41例,男16例,女25例;年龄中位数为53.0(40.5,57.0)岁;股骨颈断端皮质粉碎。无皮质粉碎组45例,男21例,女24例;年龄中位数为55.0(44.5,62.5)岁;股骨颈断端皮质完整。对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短期随访,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以及术后6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Barthel指数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等。结果两组患者除了骨折分型之外,其他术前一般资料及复位方式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皮质粉碎组患者的骨不连、股骨颈短缩发生率[17.1%(7/41)、29.3%(12/41)]显著高于无皮质粉碎组患者[0%(0/45)、11.1%(5/45)],术后6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Barthel指数[82.0(72.5,91.5)分、100.0(90.0,100.0)]显著低于无皮质粉碎组患者[94.0(88.0,98.0)分、100.0(100.0,100.0)],疼痛VAS评分[1.5(0,4.5)分]显著高于无皮质粉碎组患者[0(0,1.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的股骨头坏死和内固定失效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伴有断端皮质粉碎可能是股骨颈骨折FNS固定术后发生并发症的重要影响因素,其严重影响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及生活质量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