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以左心室顶部区域为代表的心外膜或心肌中层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经导管射频消融成功率较低。近年来国际上陆续有研究表明经冠状静脉途径靶向注射乙醇可有效治疗该部位起源室性心律失常,但国内尚无相关报道。本文报道了2例经冠状静脉系统途径行双技术辅助乙醇消融治疗心外膜或心肌中层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

  • 标签: 导管消融术 乙醇消融 室性心律失常 双球囊
  • 简介:摘要冷冻消融作为安全、有效且操作相对简便的介入操作,导致的支气管及肺损伤报道较少,但术后出现咳嗽、咯血的病例并不罕见。虽然多数预后良好,但也可能出现大咯血等严重并发症,应该引起重视。本文从发生率及表现形式、解剖学基础、发生机制、治疗及预后、预防等方面,对冷冻消融相关的支气管及肺损伤进行综述。

  • 标签: 心房颤动 冷冻球囊消融 并发症 咯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次性宫颈扩张器(以下简称为)对单纯性临界羊水过少(IBO)与单纯性羊水过少(IO)足月妊娠产妇的引产效果及其妊娠结局。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于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采取引产的346例足月妊娠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晚孕期羊水指数(AFI)值,将其分为IBO组(n=135,5 cm<AFI值≤8 cm),IO组(n=38,AFI值≤5 cm)与对照组(n=173,AFI值正常)。观察3组产妇放置时孕龄,放置前、后宫颈Bishop评分,促宫颈成熟有效率,阴道分娩率、中转急诊剖宫产术分娩率,第一产程时长,不良妊娠结局(羊水胎粪污染、产后发热、产后出血)与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新生儿结局等,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Kruskal-Wallis H检验、χ2检验对3组受试者的上述指标进行总体比较,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最小显著性差异(LSD)-t检验或Bonferroni法调整检验水准(α′=0.05/3=0.017)。3组产妇的年龄、孕次、人体质量指数(BMI)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新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结果①IBO组、IO组、对照组产妇使用引产后,宫颈Bishop评分分别为(7.7±1.6)分、(8.1±1.5)分与(8.0±1.5)分,均较引产前的(3.1±0.5)分、(3.1±0.7)分与(3.2±0.6)分显著增加,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1.883、-19.546、-37.544,P<0.001)。3组产妇放置前、后宫颈Bishop评分,以及促宫颈成熟总有效率分别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IBO组、IO组、对照组产妇放置时孕龄分别为39.7孕周(39.3~40.1孕周)、38.9孕周(37.8~39.7孕周)与40.4孕周(40.3~40.6孕周),3组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7.093,P<0.001),进一步两两比较结果显示,IBO组、IO组产妇放置时孕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IBO组显著低于IO组,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01、=0.006)。3组产妇分娩方式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65,P=0.038),进一步两两比较结果显示,IO组中转急诊剖宫产术分娩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8.9% vs 12.7%,χ2=6.221,P=0.013)。3组因发现胎心异常行急诊剖宫产术产妇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49,P=0.022),进一步两两比较结果显示,IO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2.7% vs 22.7%,P=0.003)。③3组产妇羊水胎粪污染发生率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368,P=0.003),进一步两两比较结果显示,IO组显著高于IBO组与对照组,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3.7% vs 7.4%、6.9%,P=0.008、0.005)。3组产妇产后发热发生率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09,P=0.015),进一步两两比较结果显示,IO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3组产妇第一产程时长、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分别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3组产妇分娩新生儿的出生体重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677,P=0.001),进一步两两比较结果显示,IO组新生儿出生体重显著低于IBO组、对照组,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 186.8±278.2) g vs(3 353.6±335.1) g、(3 405.3±301.1) g,P=0.004、<0.001]。3组新生儿生后1 min Apgar评分、转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所占比例分别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晚孕期IBO与IO可造成医源性早产,对该类足月妊娠产妇使用引产,促进宫颈成熟效果明显,不增加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及影响第一产程。

  • 标签: 羊水过少 引产 球囊宫颈扩张器 分娩 剖宫产术 妊娠结局 产妇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体外膜肺氧合(ECMO)联合主动脉反搏(IABP)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原性休克(CS)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痛中心收治的AMI合并CS患者,于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IABP辅助下完成PPCI者为IABP组,于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在ECMO联合IABP辅助下完成PPCI者为ECMO+IABP组。比较两组的院内死亡率、平均住院天数和1年内生存率情况。结果研究共纳入33例AMI合并CS患者,IABP组23例,男性15例,平均年龄(65.0±9.6)岁;ECMO+IABP组10例,男性9例,平均年龄(63.4±13.6)岁。ECMO+IABP组的院内死亡率低于IABP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0%比30.4%,χ2=1.585,P=0.212)。随访1年,ECMO+IABP组的院外生存率显著高于IAB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0.0%比47.8%,χ2=5.192,P=0.033)。结论ECMO联合IABP救治AMI合并CS患者较单用IABP可降低院内死亡率,改善1年生存率。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休克,心原性 体外膜肺氧合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导引导管(BGC)近端血流控制技术在机械取栓治疗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中的作用。方法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脑血管病科(33例)、南阳市中心医院神经科(18例)及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介入科(11例)采用机械取栓术治疗的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共62例,术中均采用BGC近端血流控制技术。其中颈内动脉合并大脑中动脉闭塞者36例,大脑中动脉水平段闭塞者26例。回顾性观察手术时间、血管的再通情况[采用脑梗死溶栓(TICI)分级标准评估]、手术相关并发症及术后90 d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结果62例患者的中位手术时间为94.0 min(P25和P75分别为53.0、129.3 min)。其中57例(91.9%)血管再通成功(TICI分级为2b~3级),5例(8.1%)失败。取栓次数≤2次者占65.8%(47/62),其中35.5%(22/62)1次取栓成功。51.6%(32/62)患者取栓术后置入支架。62例患者中,17例(27.4%)出现并发症,其中术中发生血栓栓塞事件7例(11.3%),术后出现症状性脑出血10例(16.1%);死亡8例(12.9%)。62例患者术后90 d内预后良好(mRS≤2分)者37例(59.7%),预后不良(mRS≥3分)者25例(40.3%)。结论机械取栓治疗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术中采用BGC近端血流控制技术手术时间短,血管再通率和首次血管再通率较高,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较低,术后90 d预后良好比率高。

  • 标签: 脑梗死 动脉闭塞性疾病 前循环 机械取栓术 球囊导引导管近端血流控制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导引导管(BGC)近端血流控制技术在机械取栓治疗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中的作用。方法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脑血管病科(33例)、南阳市中心医院神经科(18例)及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介入科(11例)采用机械取栓术治疗的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共62例,术中均采用BGC近端血流控制技术。其中颈内动脉合并大脑中动脉闭塞者36例,大脑中动脉水平段闭塞者26例。回顾性观察手术时间、血管的再通情况[采用脑梗死溶栓(TICI)分级标准评估]、手术相关并发症及术后90 d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结果62例患者的中位手术时间为94.0 min(P25和P75分别为53.0、129.3 min)。其中57例(91.9%)血管再通成功(TICI分级为2b~3级),5例(8.1%)失败。取栓次数≤2次者占65.8%(47/62),其中35.5%(22/62)1次取栓成功。51.6%(32/62)患者取栓术后置入支架。62例患者中,17例(27.4%)出现并发症,其中术中发生血栓栓塞事件7例(11.3%),术后出现症状性脑出血10例(16.1%);死亡8例(12.9%)。62例患者术后90 d内预后良好(mRS≤2分)者37例(59.7%),预后不良(mRS≥3分)者25例(40.3%)。结论机械取栓治疗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术中采用BGC近端血流控制技术手术时间短,血管再通率和首次血管再通率较高,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较低,术后90 d预后良好比率高。

  • 标签: 脑梗死 动脉闭塞性疾病 前循环 机械取栓术 球囊导引导管近端血流控制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成人1型和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并分别在成人1型和2型糖尿病患者中比较自身颈动脉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方法选取2007年1月至2009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住院的年龄在18岁及以上成人1型糖尿病患者192例和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196例。应用血管多普勒超声评估颈动脉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包括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和狭窄。首先比较成人1型和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然后分别在两组人群中比较颈动脉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一致性检验采用Kappa系数检验。结果校正年龄、性别和糖尿病病程后,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明显大于成人1型糖尿病患者[(0.83±0.19)比(0.76±0.17) mm, t=4.882, P<0.05],颈动脉斑块和狭窄患病率(分别为48.0%及9.2%)也明显高于成人1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和狭窄患病率(χ²=24.319、5.828,均P<0.05)。成人1型和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斑块(分别为56.8%,χ²=4.314, P<0.05;69.4%,χ²=18.559, P<0.001)和狭窄(χ²=6.534、4.493,均P<0.05)的患病率均明显高于自身颈动脉斑块和狭窄的患病率。结论成人2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比成人1型糖尿病更为严重且成人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较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更为严重,颈动脉下肢动脉超声的联合检查对提高成人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检出率意义重大。

  • 标签: 糖尿病,1型 糖尿病,2型 颈动脉粥样硬化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选择性阻断肝动脉血流在肝型包虫外完整剥离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连续接受手术治疗的80例肝型包虫病患者资料,其中男性36例,女性44例,平均年龄47岁。所有患者均行肝包虫外完整剥离术,依据术中血流阻断不同分为:A组(n=42),选择性阻断肝动脉;B组(n=38),阻断第一肝门血流。比较两组住院天数、术中出血量、术后通气时间以及并发症。比较两组术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白蛋白、总胆红素。结果A组术中出血量(215.7±29.6)ml、术后通气时间(2.3±0.1)d、住院天数(11.6±1.0)d,少于B组(254.8±20.6)ml、(3.2±0.2)d、(12.7±0.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术后发生并发症4例(9.5%),B组发生并发症5例(13.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第3天ALT、AST、白蛋白和总胆红素均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术后第5天ALT(62.8±5.2)U/L、AST(32.7±2.6)U/L、白蛋白(39.1±0.3)g/L、总胆红素(12.1±0.5)μmol/L,均优于B组(121.9±5.6)U/L、(53.9±8.0)U/L、(32.2±0.6)g/L、(19.3±0.9)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肝型包虫病外完整剥离术中选择性阻断肝动脉,在控制术中出血以及术后肝功能恢复等方面优于传统第一肝门血流阻断法。

  • 标签: 棘球蚴病,肝 肝动脉 并发症 肝功能恢复
  • 简介:摘要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发病率逐渐增高,由于进行性缺血可能导致患肢由间歇性跛行发展为静息痛甚至坏疽,危害日趋严重。再闭塞问题成为目前临床腔内成形术及开放手术的难点,从发病机制上阻断ASO进展是治疗的根本。“内皮损伤及平滑肌细胞增殖”是ASO的可能发病机制,研究证实微RNA(miRNAs)参与调控ASO过程中的炎症反应、内皮细胞凋亡、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同时外周循环中的miRNAs表达稳定,并且可通过非侵入性方法从血浆或血清中获取,所以通过调控miRNAs将有可能从发病机制上阻断ASO进展。miRNAs的检测和调控在ASO的早期筛查、诊断和治疗中有极大的潜在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miRNAs 内皮损伤 平滑肌细胞 细胞增殖 基因表达
  • 简介:摘要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已经从内膜剥脱术、人工血管或自体大隐静脉旁路开放式手术为主发展到如今以血管腔内治疗为主。但是当股浅动脉发生长段闭塞时,无论是对于开通股浅动脉的开放手术或者血管腔内治疗,效果都难以达到预期。此时股深动脉由于其特殊的生理条件可以为下肢提供充足的血液供应,本文就股深动脉的解剖位置、手术入路、手术方式及效果评价等作一综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伤导致的下肢动脉损伤的诊疗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1年6月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77例外伤性下肢动脉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65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47.4岁(范围:7~75岁)。77例患者中,开放性损伤56例(72.7%),闭合性损伤21例(27.3%);损伤累及髂动脉9例(11.7%),股总动脉7例(9.1%),股浅动脉1例(1.3%),腘动脉11例(14.3%),膝下动脉49例(63.6%)。分析患者的治疗方式和临床效果。结果77例患者中,1例累及髂内动脉的骨盆骨折患者和1例累及股总动脉的多发伤患者,因损伤严重,于术前因循环衰竭死亡;75例患者接受血管相关手术,其中67例行开放手术,包括动脉结扎术24例、动脉重建术40例、覆膜支架植入术1例、一期截肢术2例;8例行动脉栓塞术。总体病死率为6.5%(5/77),均为闭合性损伤,除2例术前死亡患者外,3例累及髂内动脉的骨盆骨折患者虽接受髂内动脉栓塞术,但因复合损伤严重,术后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截肢患者8例(10.4%,8/77),5例为闭合性损伤,3例为开放性损伤,除2例损伤严重患者行一期截肢外,6例血管重建患者因缺血再灌注损伤行二期截肢(4例为腘动脉损伤,2例为膝下三分支动脉损伤)。患者术后随访17个月(范围:2个月至8年)。1例股动脉损伤行自体大隐静脉旁路移植患者,术后半年复查下肢动脉CT血管造影发现远端吻合口狭窄30%,2例腘动脉血管修补患者随访1年出现踝肱指数<0.8,但患者均无间歇性跛行症状,未行再次干预。5例患者因下肢损伤严重,骨折及皮肤损伤延迟愈合,其中2例为截肢残端创面愈合欠佳,经多次清创后于术后3~5个月愈合,另外3例为血管损伤合并胫骨骨折,术后胫骨愈合延迟,但未出现血管缺血症状。其余患者均恢复良好,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外伤导致的下肢动脉损伤患者死亡和致残比例较高,根据损伤部位、损伤类型进行积极有序的外科修复可最大程度降低病死率,挽救患肢功能,促进损伤愈合。

  • 标签: 外伤 下肢动脉损伤 截肢率 死亡率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血管外科2018年1至6月收治的均采用AngioJet血栓清除装置治疗的28例血栓性急性下肢动脉缺血(包括29条肢体)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技术成功率为100%。导管单纯吸栓8例。合并扩张20例,均未行支架置入。术后19例出现肉眼血尿,3例牙龈出血,1例穿刺点出血,1例恶心呕吐。随访6个月无截肢、死亡等情况。说明AngioJet机械血栓清除术治疗急性下肢动脉缺血安全、有效。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先天性胆管扩张症术后胆肠吻合口狭窄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湖南省人民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先天性胆管扩张症术后胆肠吻合口狭窄的28例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该组患者吻合口狭窄距上次手术0.2~25年,平均15年。结果26例为良性狭窄,2例癌变。26例重新行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其中合并肝叶切除8例。2例因吻合口癌变仅行胆道外引流术。无住院死亡,无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时间6~67个月,2例肿瘤患者于半年内死亡,其余患者均未发生远期并发症。结论胆肠吻合口狭窄是先天性胆管扩张症术后远期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宽敞、无张力的胆肠吻合可能有助于减少远期吻合口狭窄。

  • 标签: 先天性畸形 肝切除术 胆肠吻合口狭窄 胆肠内引流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胰腺浆液性性肿瘤(SCN)伴胰管扩张影像学误诊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1年11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21例胰腺SCN伴胰管扩张患者资料,其中男性9例,女性12例,年龄范围25~74岁,年龄(57.4±13.4)岁。分析其临床表现、手术方式、影像学特征、误诊情况。结果21例患者临床主诉为腹痛11例、腰胀1例、黄疸1例、消瘦1例、乏力1例,体检发现6例。10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8例行胰体尾切除术,2例行胰腺节段切除术,1例行全胰腺切除术。肿瘤位于胰头11例、胰体尾10例。肿瘤长径23.0~92.0(45.8±17.8)mm。21例患者均为SCN上游胰管扩张,下游胰管不扩张扩张胰管内径4.0~11.0(7.1±2.0)mm。13例T1加权成像呈低信号,18例T2加权成像呈明显高信号,13例弥散加权成像无受限。11例CT诊断为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5例、胰腺SCN 3例、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1例、胰腺癌1例、胰腺囊肿1例,CT误诊率72.7%(8/11)。18例MRI诊断为IPMN 9例、胰腺黏液性性肿瘤3例、胰腺SCN 3例、胰腺癌2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1例,MRI误诊率83.3%(15/18)。结论胰腺SCN伴胰管扩张影像学易误诊为IPMN或胰腺实性肿瘤,肿瘤下游胰管不扩张可与IPMN相鉴别,T2加权成像呈明显高信号和弥散加权成像无受限可与胰腺实性肿瘤相鉴别。

  • 标签: 胰腺肿瘤 肿瘤,囊性,黏液性和浆液性 误诊 胰管扩张 影像学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采用高压扩张术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的整体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诸暨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内瘘狭窄患者共166例,根据数字表法将患者平分为两组,其中A组行高压扩张术,B组行常规扩张术。结果A组患者术中扩张压力值为(16.08±0.94)标准大气压,大于B组的(13.15±0.63)atm(t=5.114 6,P<0.05);A组术中扩张次数为(1.28±0.12)次,与B组的(2.39±0.28)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39 6,P<0.05);手术治疗后,A组术后狭窄处血管直径及透析的平均血液流量均大于B组,而峰值平均流速显著低于B组(P<0.05);治疗后3个月及6个月,A组患者的狭窄血管通畅率均明显大于B组患者(P<0.05),A组患者的整体通畅时间为(9.31±1.52)个月,B组患者的整体通畅时间为(7.94±2.48)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419 6,P<0.05)。结论超声引导高压扩张治疗内瘘狭窄,术后患者通畅时间长、通畅率更高。血管狭窄直径增大明显,透析时平均血液流量明显上升,适合临床医师选择应用。

  • 标签: 动静脉瘘 狭窄 高压球囊 常规球囊 扩张术 血管直径 透析血液流量 通畅时间 通畅率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三维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验证拘禁技术对分支开口的保护作用。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连续入选2019年9月至2022年3月在解放军总医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并分别于手术前后完成OCT检查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根据所采用的分支保护策略将患者分为拘禁组和未保护组。通过OCT图像计算患者的分支开口面积差(分支开口面积差=术后分支开口面积-术前分支开口面积)。比较两组的分支开口面积差,并在真性分叉病变和非真性分叉病变亚组中再次比较。在拘禁组中,分别比较使用主动拘禁技术和传统拘禁技术者、使用直径>2.0 mm拘禁和≤2.0 mm拘禁者、给予较大球压力(>4 atm,1 atm=101.325 kPa)和较小的压力(≤4 atm)者的分支开口面积。采用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探索拘禁技术参数与分支保护作用的相关性。结果共入选176例患者,共含有236个分叉病变,年龄(60.7±9.3)岁,其中男性128例(72.7%)。拘禁组67例患者包含71例分叉病变,未保护组123患者包含165例分叉病变(14例患者存在2~3处分叉病变,分别采用不同处理方式,故同时出现在了未保护组和拘禁组)。拘禁组分支开口面积差大于未保护组[0.07(-0.43,1.05)mm2比-0.33(-0.83,0.26)mm2,P<0.001],在真性分叉病变亚组中结果与之一致[0.29(-0.35,0.96)mm2比-0.26(-0.64,0.29)mm2,P=0.004],而非真性分叉病变亚组中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6)。在拘禁组中,使用主动拘禁技术患者的分支开口面积差大于使用传统拘禁技术者[(0.43±1.36)mm2比(-0.22±0.52)mm2,P=0.013]。使用直径>2.0 mm拘禁者的分支开口面积差大于使用直径≤2.0 mm拘禁者[0.25(-0.51,1.31)mm2比-0.01(-0.45,0.63)mm2,P=0.020],而给予较大球压力和较小球压力者比较,分支开口面积差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31)。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拘禁直径与分支开口面积差正相关(r=0.344,P=0.019)。结论拘禁技术对分支开口具有保护作用,尤其是对真性分叉病变。主动拘禁技术和较大直径的对分支的保护作用可能更明显。

  • 标签: 冠心病 分叉病变 拘禁球囊技术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三维 分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应用第二代冷冻消融电隔离肺静脉发生交互效应(当上肺静脉未能被电隔离,在冷冻消融并电隔离同侧下肺静脉的同时,上肺静脉也出现了电隔离效应)的电生理和肺静脉-左心房解剖特性,以期为更好地利用该技术提供依据。方法2016年8月至2017年12月,于阜外医院首次行第二代冷冻消融治疗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共504例。选取首次180 s冷冻结束时未达到左上或右上肺静脉电隔离的患者89例,其中35例发生了交互效应,纳入交互效应组,余54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交互效应组与对照组基线资料、术中肺静脉电位变化情况、肺静脉冷冻消融时间和次数以及肺静脉-左心房的解剖特征。结果交互效应组中,33例(33/35,94.3%)患者左上肺静脉发生交互效应。交互效应组中所有患者在上肺静脉冷冻消融过程中均出现肺静脉电位延迟,而对照组有39例(39/54,72.2%)电位延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发生交互效应的33例,其左上肺冷冻消融时间短于对照组[(281.1±103.1) s对(335.2±85.6) s,P<0.05],冷冻消融次数少于对照组[(1.85±0.86)次对(2.12±0.65)次,P<0.05]。交互效应组左侧上、下肺静脉间平均距离短于对照组[(6.12±1.19) mm对(7.63±1.39) mm,P<0.05],右侧上、下肺静脉间平均距离亦短于对照组[(6.25±0.21) mm对(8.44±1.58) mm,P<0.05];左侧上、下肺静脉间平均距离短于右侧上、下肺静脉间平均距离[(6.68±1.45) mm对(8.32±1.61) mm,P<0.05]。结论左侧肺静脉发生交互效应的比例明显高于右侧肺静脉,肺静脉电位延迟是发生交互效应的前提,上、下肺静脉较短的间距对于发生交互效应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 标签: 心房颤动 冷冻球囊 肺静脉隔离 交互效应 解剖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药物涂层拘禁技术处理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远期疗效。方法将自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在本院确诊的60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分为两组:药物涂层(drug coated balloon,DCB)组(29例)和普通(conventional balloon,CB)组(31例)。DCB组使用拘禁技术(jailed balloon technique,JBT)利用DCB处理边支,CB组采用CB在JBT条件下处理边支。对比两组患者手术的远期疗效。结果两组患者一般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9个月,DCB组边支的血管最小管径(minimal lumen diameter,MLD)大于CB组[(1.987±0.206)cm 比(1.840±0.186)c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DCB组边支的晚期管腔丢失(late lumen loss,LLL)小于CB组[(0.003 4±0.074 4)cm 比(0.061 9±0.063 9)c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DCB组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s,LVEF)恢复情况好于CB组[(56.070±4.527)%比(52.610±3.64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结论DCB拘禁技术处理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能更好地保护边支血管,提高患者心脏收缩功能,远期疗效更好。

  • 标签: 冠心病经皮冠脉介入 冠脉分叉病变 拘禁球囊技术 药物涂层球囊
  • 简介:摘要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可有效改善心力衰竭伴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的症状,降低其住院率和全因死亡率。CRT的关键技术为经冠状静脉窦(CS)将左心室导线植入靶静脉,存在一定风险和并发症。本文报道1例82岁患者在CRT术中因操作不慎而出现心脏静脉造影破裂及相应处理。

  • 标签: 心脏再同步治疗 球囊 冠状静脉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