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3
442 个结果
  • 简介:<正>1990年,是刑法学研究不断发展繁荣,并取得丰硕成果的一年。从所发表的刑法论文来看,据我们的粗略统计,总数达1000余篇。在中国刑法这个主要领域里,一方面,刑法理论界紧密结合我国刑事司法的现状,以廉政建设与刑法的运用、刑法的修改与完善等问题为中心,开展了深入而广泛的研讨。尤其是对廉政建设与职务犯罪的立法完善、廉政建设的刑事司法对策、刑法在廉政建设中的地位和功能以及涉及

  • 标签: 职务犯罪 刑法学研究 立法建议 刑法理论 挪用公款罪 受贿罪
  • 简介:<正>三月八日,第五剧全国人大常委会22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严惩严重破坏经济的罪犯的决定》,对刑法的有关条款作了一些补充和修改.这些补充和修改是非常及时和很有必要的.法律是为政治服务的,法律应该跟上形势的发展和变化.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法律,法律的制定不可能一次完善,客观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法律当然就要跟着变化,法律的制定、补充和修改是常有的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从立法程序来看,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全

  • 标签: 全国人大常委会 刑法学 国家工作人员 法律规定 从重处罚 最高法定刑
  • 简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刑法的价值追求,构建非刑罚化价值体系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需要。和谐社会视野下的非刑罚化体系建设,需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或免予刑罚处罚的犯罪人予以有罪宣告,作为其承担刑事责任的方式;二是对部分犯罪人适用刑罚以外的处罚方法;三是建立保安处分制度。

  • 标签: 和谐社会 非刑罚化 体系构建
  • 简介:一、基本情况世纪之交的2000年是万象更新的一年:新的五年计划即'十五'规划即将制定,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已经吹响,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批准加入国际人权两公约的新的历史时期也即将来临……这些世界瞩目的重大社会变革给中国刑法学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研究课题,这既是中国刑法学研究进一步发展、前进的动力,又使中国刑法学研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着强烈的历史使命感,2000年的中国刑法学研究在继续注重刑法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紧紧围绕我国在新世纪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战略目标以及刑法研究发展的最新国际动向,在刑事司法实务以及外向型刑法等研究领域中均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纵观2000年的刑法学研究,不难发现其具有以下两个显著特色:

  • 标签: 2000年 中国 刑法学 学术研究 刑法分则 外向型刑法
  • 简介:风险社会理论与刑法体系之间的关联点不是风险概念,而是安全问题。政治层面与公共政策上对安全问题的高度关注,导致预防成为整个刑法体系的首要目的。刑法体系在目的层面向预防的转变,深刻地影响了传统的刑法体系。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法益论的流变及困境与刑事责任根据的结构性嬗变上,也体现在教义学中其他理论(包括不法论、罪责论、实质化、因果关系与归责论、故意理论以及被害入学)的调整与重构上。风险刑法本质上是一种预防刑法刑法的预防走向对传统的自由主义与形式法治国构成重大的威胁。有必要在正视预防的前提之下,从现有的体系中发展出合适的控制标准,包括强化刑法内部的保障机制与宪法上基本权利的制约作用。

  • 标签: 风险社会 预防刑法 风险刑法理论 刑法教义学 法益论 因果关系
  • 简介:传统刑法解释学把刑法解释的标准定为主客观性。立足于主客观性的刑法解释,就是排除解释者主观性的干扰和对刑法规范目的的追寻,而获得与刑法规范语言相符合的解释结论。刑法解释从来都不是一个解释问题,而是一个论证问题,现代刑法解释学应将刑法文本融入解释者的价值判断,来消解刑法文本及其所用语言过于僵化的弊端,建立一种基于主体间性的刑法解释理论,从而使刑法文本与案件事实有效地对接起来,并以法律论证实现刑法解释结论的可接受性。

  • 标签: 刑法解释 主客观性 主体间性 法律论证理论
  • 简介:论我国刑法犯罪通则规定的立法完善莫开勤犯罪通则是关于犯罪和刑事责任一般原理原则的规范体系,是我国刑法总则的核心内容之一,是认定具体犯罪并追究其刑事责任所必须遵守的共同规则。我国现行刑法典中犯罪通则问题的立法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对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秩序、保...

  • 标签: 立法完善 体系结构 犯罪的预备 刑事责任年龄 犯罪概念 共同犯罪
  • 简介:累犯是适用于极少数人的刑罚制度。刑罚施加于罪犯是以其犯罪行为为基础的,但累犯只有一个犯罪行为,且已经按照相关规范予以定罪处罚,除此再无犯罪行为,因而在罪刑法定原则体系里,它是有刑罚而无犯罪行为的唯一个例,是无罪行之刑罚法定。大多数刑罚的给予,都是以刑法分则条款为依据,然后结合总则刑罚章节而确立的,但累犯制度则几乎与分则条文毫无关联,因而它与罪刑相适应原则也是不相容的。另外,它还与刑法适用一律平等、不溯及既往、禁止重复评价等原则也存在着结构性冲突。现有的规范体系与理论研究都未就这些冲突提供较好的合理化基础,因而一般累犯制度的存在值得反思。

  • 标签: 一般累犯制度 刑法原则体系 犯罪行为缺失 结构性冲突 限缩或废除
  • 简介:香港刑法关于犯罪与刑罚的规定(上)●李卫红香港刑法是指在香港地区作为处理犯罪和适用刑罚根据的成文法和普通法的总和。它包括香港刑法法例,以及普通法中的刑事法律(刑事判例)。其宗旨是维护香港的社会秩序,保护香港社会和居民的利益免遭犯罪行为侵害。香港刑法法...

  • 标签: 香港刑法 犯罪意图 刑事犯罪 犯意转移 简易程序 刑罚
  • 简介:"言语者,思想之代表也。故新思想之输入,即新言语输入之意味。"--王国维:《论新学语之输入》(1905)颁布于宣统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公元1911年1月25日)的《大清新刑律》是沈家本所主持的清末法律改革的一项重要成果,该部法典打破了中国历代所采用的诸法合体的法典编纂形式,采用了近代西方国家刑法典的体例,引入了"罪刑法定主义"、"法不溯及既往"等一些近代西方先进国家普遍施行的刑法原则,因此被认为是中国刑法近代化开端之标志。

  • 标签: 《大清新刑律》 中国刑法 近代西方 日本刑法 术语 移植
  • 简介:虽然我国现行对犯罪定义的规定比修订前要准确一些,但是仍然存在句子结构矛盾、定义项中心词偏离、用词含义不明确、行为的后果特征表述不当、但书的指向不明、内容表述不全等缺陷,因此应当对其进行修改.

  • 标签: 刑法 犯罪定义 罪刑法定原则 刑罚体系 缺陷 刑事责任
  • 简介:刑法是一种法律社会现象,刑法社会学以刑法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在我国用社会学方法研究刑法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能开拓刑法学研究的新领域、更新刑法学研究方法,并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 标签: 新刑法 法社会学分析 法学研究方法 刑法学 新领域 法律
  • 简介:虚拟财产是网络衍生物,随着网络在社会生活中的普及,虚拟财产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法律上如何看待虚拟财产的属性,在刑法学界存在较大争议,而这个问题关系到对侵犯虚拟财产案件的定罪量刑,所以极为重要。本文从民刑的双重视角,对虚拟财产的财物属性和权利属性进行了探讨;通过司法实践中的三个案例,概述了我国司法实践中对虚拟财产从非财物到财物再到数据的演变过程。本文认为,我国刑法中的财物是一个包括了有体物、无体物和财产性利益的最为广义的概念,因此完全能够涵盖虚拟财产;对于具有财产价值的虚拟财产应当按照财物予以刑事保护。

  • 标签: 虚拟财产 财物 有体物 无体物 财产性利益
  • 简介:<正>案例:曹某,女,43岁,家庭妇女。因与刁某通奸,被其丈夫刘某打掉门牙,故怀恨在心,与奸夫商议除掉本夫。曹某将砒霜掺在玉米面里做成窝头,放进丈夫刘某上班带饭的饭盒里。刘某将毒窝头带到单位后,因肠胃不适,不思饮食,让给工人李某食用。李某食后不久,腹痛如绞,抢救无效死亡。

  • 标签: 窝头 刑法因果关系 行为人 危害社会 三个问题 有毒
  • 简介:转变刑法观念与刑事乏范状态之克服王仁爱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强烈冲击下,一切既存的政策、法律、制度和观念都面临着严峻挑战,刑法观念也是如此。所谓刑法观念是人们对刑法的性质、功能、犯罪、刑罚、罪刑关系、刑法制定与实施等一系列问题的认识、心态及价值取向的总称,...

  • 标签: 刑法观念 刑事违法性 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危害性 刑法调控 价值取向
  • 简介:十九大报告立足人民利益,明确指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重要举措。实践中,囿于治理理念、治理方式、治理资源等多样因素,我国刑法治理模式的工具色彩仍然较浓,难以契合新时代社会治理要求,严重掣肘我国社会治理的法治化进程,亟待依托十九大报告共建共治共享精神变革刑法治理模式。具体而言,"共建"精神要求刑法治理方式从"强调刑罚威慑效应"转型"多元手段协同治理";"共治"精神要求刑法治理功能实现从"‘威慑+惩罚’型的被动守法"转向"‘认同+合作’型的主动守法";"共享"精神要求刑法治理理念从"工具主义刑法"转变"人本主义刑法"。

  • 标签: 共建 共治 共享 刑法治理
  • 简介:'可以'一词在刑事法律中多次出现,正确理解'可以'一词,具有重要意义。在一般意义上说,'可以'是授权性法律规范的表达方式,具有允许、许可的意思,有权适用这一规定的司法机关对于如何适用这一规范有一定的自由,即在刑法规定'可以'的时候,司法机关得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决定是否实现'可以'的内容。如刑法第20条规定:'对

  • 标签: 司法机关 减轻处罚 既遂犯 免除处罚 剥夺政治权利 法律规范
  • 简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古语最直白地说明了工具的重要性,同时也包含了“事”与“器”的单向逻辑关系——由事择器。然而,对于一门学科(“事”)的研究和发展而言,研究方法(“器”)的意义却复杂得多,其中至少还存在着一种相反相成的逻辑——“因器明事”。前者自不必说;后者的意义则在于,方法的突破也许会改变学科的研究内容甚至整个学科的知识体系。基于学科与研究方法的这种“事”与“器”的辨证关系,对于方法的研究一方面有必要阐明学科本身之“事”,

  • 标签: “事” “器” 刑法学研究 逻辑关系 相反相成 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