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未成年犯劳动具有不同于成年犯劳动的特殊性,表现出合法性、习艺性、改造性、适当性的特点。目前在未成年犯劳动中普遍存在简单手工劳动过多、很少顾及脑力劳动、难以学到生产技能以及劳动挤占教育时间、难以保证休息等突出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可考虑采取如下对策:一是尽快改变对未成年犯管教所生产工作考核激励机制,重塑未成年犯劳动的功能;二是国家应尽快保障未成年犯劳动的生产设施和生产经费;三是建立未成年犯劳动特色功能区;四是准确认识劳动的含义,逐步增加脑力劳动的份额;五是建立在发放劳动报酬基础上的就业准备金制度。
简介:现行社区矫正政策对协助有违法犯罪行为的未成年人接受专业的社会矫正工作后重新融入社会非常重要,并且具有社会现实意义。但是,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还不算成熟的社区矫正制度,直接或间接的导致未成年犯矫正对象陷入失权的境地。本文以社会工作充权理论为视角,从未成年犯的角度出发,对社会工作实践中涉及到的社区矫正政策进行反思,查找未成年犯的失权原因,探求未成年犯的失权后果,将社会工作充权理念贯穿于社区矫正实践,改善未成年犯失权状况。
简介:随着和谐社会建设和儒家思想新认识,家庭在未成年犯矫正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但在教育管理实践中,将未成年犯混同于成年犯,没有顾及未成年犯对家庭的特殊心理需要,过度崇尚矫正技术。在认知、情感、行为帮助层面,创新传统的探视型帮教形式,构建以家庭为中心的监护责任体系,开展以增进家庭福利和恢复家庭功能为主要目标的社会帮助,加强司法干预,支持完善家庭功能,建立家庭参与未成年犯矫正的社会支持机制,是提升矫正质量的重要路径。
简介:据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在四川、重庆等地未成年犯管教所调查,93%以上的未成年犯阅读、浏览过宣扬凶杀暴力、淫秽色情等方面内容的书报刊、录像带、碟片、网页等不良出版物。攻击型、暴力型犯罪分子占全部在押犯的85%。这些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大多有预谋,一些在报刊影视上学到的反侦查手段也被不断使用,使得未成年犯罪具有明显的成人化、智能化特征。
简介:未成年人犯罪有着深刻的家庭原因,研究未成年犯的家庭特征有助于我们认清未成年人犯罪的家庭影响因素、更好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事物特征是相比较而存在的,特征研究的基本方法是进行对比。根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群体研究”课题组2014年在北京等12个省市的大型调查数据,本文从与普通中学生家庭对比的角度,阐述了当前我国未成年犯的主要家庭特征,分析了这些特征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消极影响,提出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中强化家庭预防的政策措施。
简介:以上海市未成年犯管教所在押少年犯为研究对象,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方法,对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基本情况开展调查,并从影响犯罪的主体因素和社会因素两个方面分析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成因,在此基础上,提出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四方面建议,主要是:实现刑事审判与社会帮教体系的“无缝衔接”、探索建立对未成年犯有条件的前科消灭制度、给予未成年犯心理健康矫治、健全和完善对未成年犯的社区矫正工作体系。
简介:以域外未成年犯刑事责任立法为鉴,我国刑法应当在立法模式、刑事责任年龄、适用刑种、刑罚裁量和执行等方面予以改进,以促进我国未成年犯刑事责任的立法更加完善。
简介:由于未成年人身心发育尚未健全,未成年犯劳动具有特殊性,与成年犯生产劳动有重要区别,趋向于司法保护和习艺性质的定位,必须实行特殊劳动保护。由于《监狱法》仅是对未成年犯劳动作了原则性规定。过于笼统和简单,可操作性不强,致使实践工作中面临许多问题迫切需要解决,建议在修改《监狱法》时,从司法保护角度出发,细化和完善针对未成年犯生理、心理、行为特点的劳动规定。
简介:2011年我国通过立法确立社区矫正成为一种正式的刑罚执行方式。其中,未成年犯是社区矫正的主要实施对象。与成年犯相比,具有显著不同生理和心理特点的未成年犯群体需要对其进行差异化的管理和帮扶。大学生作为与未成年犯年龄相仿、心理成长特征相似的群体参与未成年犯社区矫正帮扶,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本文就大学生参与未成年犯社区矫正的原因、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改进大学生参与未成年犯社区矫正帮扶提出对策。
简介:一、开放性刑罚措施和制度是矫正未成年犯的良好途径(一)开放性刑罚措施和制度(以后简称开放性刑罚)的界定。开放性与封闭性是相对立而存在的。封闭性刑罚措施和制度(以下简称封闭性刑罚),是监狱式的拘禁订法,四周设有围墙,囚室有门锁,剥夺犯罪之人身自由。
简介:对未成年犯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符合制度设计初衷,有利于整合投入未成年犯的有关司法资源,也契合少年司法理念。我国已形成相对完善的未成年犯特别处遇制度可有效助推未成年犯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铺开适用。在司法实务中,未成年犯适用认罪认罚制度中应充分把握合法性、自愿性等实证条件,努力克服对未成年犯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负效应,积极发挥制度正面价值。
简介:2010年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主持进行了“全国未成年犯抽样调查”。通过对这次抽样调查第一手资料的分析发现,未成年犯在家庭背景方面,亲子分离问题凸显,家庭生活更为困难;家庭关系方面,父亲与母亲关系最差,四成以上未成年犯恨父母;家庭成员素质方面,父母文化程度和道德素养偏低;家庭教育方面,父母教育观念陈旧、教育行为偏颇。研究认为,未成年犯家庭问题的症结是对未成年人权利的漠视,未成年犯最大的家庭问题是家庭功能不良和缺失而非家庭结构缺陷,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应当强化对家庭的社会支持。
简介:全国未成年犯调查结果显示,侵财犯罪近七成,居各类犯罪之首。侵财犯罪的主要特征表现为:与同类不良行为高度相关,团伙抢劫比例最高,犯罪时平均年龄不满16岁,多数与本人和家庭经济状况无显著相关。分析认为,未成年人侵财犯罪是贪图享受和追求虚荣的价值观、哥们义气和不良交往、社会舆论引导偏颇等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侵财犯罪预防需着力防微杜渐,未成年人理财教育刻不容缓。
简介:本文运用2010年全国未成年犯抽样调查第一手资料,分析了大众传媒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研究发现,未成年犯偏好武打、警匪电视片,有暴力行为者达六成以上;七成以上未成年犯接触过淫秽色情信息,近八成来自网络;未成年犯接触不良媒介年龄最低6岁,初中比例最高;近四成未成年犯每天上网时间超过6小时,八成左右主要是玩游戏、聊天。研究认为:大众传媒不良信息传播催生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和犯罪行为;改善未成年人生存环境和传媒内涵比营造外部环境更重要;成年人与未成年人共同提升媒介素养是应对大众传媒新挑战的最佳选择。
简介:运用2010年全国未成年犯抽样调查第一手资料,分析了社会交往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研究发现:未成年犯八成以上属共同犯罪,一半以上同伙关系早已形成;近八成未成年人犯罪与朋友有关;六成以上未成年犯结交过有违法犯罪行为的人;未成年犯的交友倾向是最青睐“讲义气”、“有相同兴趣”的人;首选“有知心朋友”为最大幸福。研究认为,不良交往增加了未成年人共同犯罪的可能性,家庭、学校教育功能的不良或缺失加剧未成年人不良社会交往,提出同伴教育这一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新思路。
简介:5月4日上午,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围绕“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服务青年成长发展”主题到中关村调研,在与首都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他勉励广大青年努力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激情奉献,在首都现代化建设中建功立业。市领导王安顺、李士祥、赵凤桐、陈刚、苟仲文等同志一同参加。
简介:未成年人强奸犯罪发生时的空间环境多为室内,被害人多为少女和幼女,被害人(或其监护人)在犯罪发生中多具有一定的责任。鉴于以上特点,为防范未成年人强奸犯罪,被害人应尽量避免单身活动或因自身过错招致性侵害,监护人应切实尽到监护责任,成年女性则可以在犯罪过程中采取各种积极措施进行反抗。
简介:互联网络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巨大,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其中负面的影响日益引人注目,网络对青少年违法犯罪影响问题便是其中之一。2010年,司法部预防犯罪研究所课题组开展了在押未成年犯入所前上网情况调查。本文依据调研数据,详细分析了在押未成年犯入所前的上网情况,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建议。
首要标准视野下未成年犯劳动问题研究
浅析社区矫正制度下未成年犯的失权
家庭在未成年犯矫正中的社会支持问题研究
调查表明93%以上未成年犯浏览过暴力书刊
与普通中学生对比的未成年犯家庭特征
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实证分析及对策研究——以上海市未成年犯管教所在押少年犯为研究样本
比较法视野下的未成年犯刑事责任立法研究
未成年犯劳动的特殊性与法律保护问题研究
大学生参与未成年犯社区矫正帮扶的困境与出路
对未成年犯适用开放性刑罚措施和制度的再探讨
对未成年犯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论证
家庭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全国未成年犯调查
未成年人侵财犯罪及其相关因素分析——基于全国未成年犯调查
大众传媒对未成年人犯罪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全国未成年犯调查
社会交往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分析——基于全国未成年犯调查
郭金龙到中关村调研座谈时勉励广大青年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激情奉献
论未成年人强奸犯罪的情境预防——以三省市未成年犯实证调查为分析基础
在押未成年犯人所前上网情况调查报告司法部“在押未成年犯入所前上网情况调查”课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