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宗教文本的翻译者,谨小慎微、力求精确地在向另一种语言传达被信徒视为的神圣之言,以免改变其意义或意图。然而,对于诠释和翻译之本质的多学科研究却表明,这往往是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任务。通常,一个人对于自己所读到的内容的理解,并非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读者特定的情况有所变化的。每一个读者或翻译者都在与文本之间产生特别的对话,这对话是自发的,或者是根据读者所处的特定环境而具有独特性的。因此,翻译者超越了传统语文学的界限,进入了诠释学的范畴,从诠释的客位视角转为主位视角。文本的对话属性已为巴赫金和伽达默尔等人指出。贝克尔的"动态语言"理论亦有助于我们理解其对于翻译者来说意味着什么。在当代语言学、社会学、哲学和人类学研究的成果上,我们将探讨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动态的相互作用。本文将探讨宗教文本的对话性、启发性和转变性特征及这些特性对于此类文本的翻译有哪些启发。
简介:佛陀在世时,佛弟子以佛陀为精神中心,佛陀涅榘后,信徒就以佛塔作为精神中心了。佛塔并非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寝陵、坟墓,佛塔地宫和天宫的功用是瘗藏佛舍利。舍利瘗藏的供养物即“七宝”,七宝供养属于“财供养”,蕴含了佛家净土光明与智慧思想,赋予了深刻的宗教内涵,因此七宝供养物也成为佛教的圣物。本文试图通过北宋佛塔“地宫”和“天宫”发现的七宝实例,探索北宋社会舍利信仰及其相关文化现象。
简介:六十年代在美国佛教是一种时髦,佛学应时而兴。威州大学率先开设跨学科的佛学研究生班,一些知名度较高的学府相继设置佛学课程,纽约大学也于宗教学系设佛学课。一九七四年秋我从佛州迈阿密踬顿徙纽大近东系,一九七六年春适逢原教授退休,接掌佛课,始获专任,直至去年退休后,仍兼这一门。佛学在纽大成为热门课程,学生由二十多人迅增至数倍。他们主修的学科五花八门,包括心理学、哲学、宗教、美术、电影、舞蹈、舞疗、医学预科、新闻传播、计算机科学、商管等等;一般都是未经世面的佳予弗,尊师力学,不信宗教;大都家境优越,却依传统自立习惯,半工半读,自食其力,虽执贱役,也不在乎;美国富强,其来有自。